文|本刊記者 黃鈺潔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社區客廳,您……”記者話音未落,接受採訪的社區客廳會員徐芬芳就忍不住向我們微傾,感慨地拍了拍自己的腿,笑著搶答:“當然是家啦!”
坐在一邊的社區客廳工作人員看上去有些驚訝,對這個答案看起來很是驚喜,神色有些感動。
“家”的延伸
“家”,這是我們進入深水埗社區客廳後的第一感受。淺色木質家具、米白色墻體,簡約大方而溫馨,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室內,先入目的是和兒童遊戲空間連在一起的服務台,一側的牆上貼滿了各式活動海報。
劏,是粵語裡“割”的意思。劏房,即指業主將一個住房單位改建分割成多個很小的單位,出租給多家住戶。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香港有逾21萬劏房用戶蝸居在近11萬個劏房中,面積狹小、生活環境惡劣。位於深水埗福華街的社區客廳,即為特區政府在2023年12月為改善劏房戶居住環境而針對性推出的服務項目,匯聚政、商、民三方力量,由特區政府牽頭推動,信和集團及黃廷方慈善基金提供場地,九龍樂善堂作為營運機構,項目為期三年,在設施上為劏房戶提供共享備餐間、集體活動所用共用空間;也提供資訊及舉辦講座,為服務對象轉介社區服務等。
社區客廳會員徐芬芳,是這裡的常客,她被社區客廳的工作人員親切地稱呼為“芳姐”。她是江西南昌人,來香港工作,但因為一次意外摔倒而導致了嚴重的髖骨骨折,不僅做手術植入鋼板,身體也不能彎曲超過特定角度和久坐,因此暫時無法繼續工作,只能開始漫長的治療。為降低生活成本,她搬進劏房。但芳姐依然很樂觀:“幸運的是我還能走路,有的人更嚴重的話是不能走路,要癱瘓在床上的。”
對芳姐來說,她最喜歡的設施是社區客廳的洗衣機和乾衣機。“我是獨居一人,最大的問題是在家裡洗不了、曬不了衣服。尤其是回南天,家裡很潮濕、全部是水,如果在家再摔一跤,我就真的癱瘓了。”說著,芳姐摸了摸自己受傷的右腿。“所以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來這裡洗、烘被子。在香港想攤開曬個被子其實是很難的。”社區客廳帶給芳姐的,不只有生活上的便利。“做了手術以後,我去看了心理醫生。待在家裡那麼小的地方,又不能工作、又沒有人社交,天天都只會想到這條傷腿,冬天冷、沒有陽光,什麼事也做不了。”“後來我就想到(社區)客廳了。來了一次後發現,大家都很隨和地在一起聊聊天、說說話,我腿腳不方便,他們也會主動來幫我。現在一到這裡來,你看奇怪了,心情馬上就好很多了。”
“這裡就像是自家的客廳一樣”,芳姐說。
芳姐的體驗,也正契合社區客廳的設計初心。社區客廳中心主任徐滙宗在接受採訪時向記者介紹,“其實‘社區客廳’這個計劃,是希望為我們的劏房戶提供一個延展的空間,對他們本身的生活環境做一個拓寬,為大家提供一個像客廳一樣,可以時不時上來坐坐休息的地方。‘社區客廳’的命名也有別於傳統的社區中心。這是因為我們希望用這個名字來給他們一個家的感覺,不希望他們像在傳統社區中心一樣那麼拘謹,而是可以真正把這裡當成是自己的家,所以我們全年365天從早上11點到晚上10點都開放。我們的選址也體現了這一點。社區客廳的位置在深水埗的正中心,對大多數人來說,步行10-15分鐘就能到。”
“這裡有接待處、會見室、用作做功課和上興趣班及進行集體活動的共享客廳、讓受惠家庭煮食、訂餐用餐和交流的共用飯廳等,還提供了自助洗衣站、淋浴間、小童遊戲及閱讀角、運動設施等等設施。”在社區客廳裡走了一圈後,徐滙宗帶著記者坐在了共享客廳的沙發上。他轉過頭,看向沙發後浸滿溫暖陽光的大落地窗,告訴我們,這是他最驕傲的家裝設計之一。“其實好多的劏房戶家裡未必有好大的窗能讓陽光進來,所以我們特地設計不少大落地玻璃窗。除了採光度高之外,也希望能提升大家的身心健康。”
此外,社區客廳的工作人員們也在不斷觀察、收集用戶們的反饋,往這個“家”裡添置家具、不斷改善。“起先,客廳裡其實是沒有吹風筒的。我們觀察到雖然設有淋浴間,但卻很少有人用。詢問會員後發現,原來是因為缺少吹風筒,大家就算在這裡洗了澡,頭髮濕濕的也不方便。果然,在我們買來吹風筒後,來用淋浴間的人一下就變多了。”他又指了指外面的琴房示意,說,“我們最早也沒有琴房,後來很多媽媽問我們,可不可以給小朋友提供一個空間來學琴或者練琴?於是大概在2月底的時候,我們信和集團副主席黃永光先生捐贈了一架鋼琴,現在基本上每天都有人使用”。
從“小家”,到“大家”
這裡越來越像一個家,這裡也不止是一個家。
“(社區客廳)最開始投入使用的時候,大部分會員都比較拘謹,就像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一樣,不敢放開使用設施。後來會員之間、和我們同事之間慢慢開始熟絡、變成朋友,大家關係越來越好以後,他們也會主動向我們建議增添什麼設施,又或是有的家庭在共享飯廳煮完飯以後,彼此之間會無私分享,也會請我們同事一起喝糖水。”“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小社區”,徐滙宗說。
“過去三個月,我們平均每日大概會接待190人次。最繁忙時段是下午四點至晚上八點,最受歡迎的設施除了餐廳和洗衣房外,就是課後支援服務了。父母接孩子下課後,來到餐廳煮飯,小朋友就到自修室做功課。我們會有大專生義工來這裡幫孩子們補習功課或做遊戲,也會給他們提供電腦進行學習。”徐滙宗介紹,除了這一常設的課後支援服務外,社區客廳也經常舉辦大大小小的各式活動。“以最近的春節活動為例,我們的每個房間裡都設置了一些攤位遊戲,就像是社區客廳的年宵市集一樣。最受歡迎的活動應該是免費的春節家庭大合照了,因為一般來說,他們很少機會可以聚首一堂,全家人一起拍一張好看的新年相片。看著他們拍完照特別開心,我們自己心裡都很快樂。”
芳姐最喜歡的活動,是春節時社區客廳舉辦的盆菜宴。“我是春節前剛入的會,參加的第一個活動就是春節的盆菜宴。像我們獨居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獨了,一個人過年的話,多淒涼啊。”提起參加盆菜宴,她又興奮起來:“我們自己在家過年都不一定有這麼多人,還有小朋友主動跑來跑去問你需要什麼,大家都聚在一起,不知道有多熱鬧!”從芳姐一個人的小家,到可以一起在廚房做菜、看小朋友歡鬧的大家,“這裡就和一個大家庭一樣,有家的感覺,這是最幸福的了。”
“這是我在香港的大家庭,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的大家,你說是不是?”芳姐問道。
從現在的家,向未來的家
社區客廳,不僅在空間上為劏房戶們實現了“家”的延伸,也在時間上為他們勾畫出自己未來“家”的模樣。
“就算你不去找他們(工作人員),他們觀察到你有什麼困難,都會主動想辦法來找到你、幫助到你。”除了將社區客廳的工作人員視作新的家人朋友外,芳姐還大讚他們是“最可靠、隨時能找到的幫手”,“比家人還有耐心,也確實比家人都辛苦”。工作人員解釋,“我們平常也會主動聯合深水埗的其他服務機構,去綜合性了解每一個會員可能需要的服務,然後再主動給會員們提供服務。其實每一項服務的背後,都是各個服務機構連成的一張信息網和服務網。”
徐滙宗介紹,“社區客廳會經常舉辦各種講座。比如最近我們和中華電力公司合作,為小朋友提供電力資源講座,教導他們怎樣安全用電。我們也和政府消防處合作,為大家講解消防知識、帶小朋友去消防局參觀等等。”
芳姐說,她最有印象的活動是簡約公屋計劃講座。恰巧在記者採訪的前一天,特區政府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來到社區客廳,向大家介紹“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簡約公屋計劃和過渡性房屋等。芳姐感慨地說:“要是平常讓我們自己去申請,哪裡會懂得去找這些資料、填這些表格。但是在(社區)客廳,不僅有局長來給我們講解,客廳的工作人員還會來回答你的疑問、主動教你填申請表。”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是為了幫助正在輪候公屋的劏房戶可以提前搬出劏房,改善居住環境。據了解,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將從2025年首季度起陸續落成。
“我們希望這些住在劏房裡的住戶的終點,絕不只是在社區客廳,而是可以真正擁有自己的一個小家。”聽完芳姐的回答,坐在一旁的社區客廳工作人員補充道。
從一個人的家,到家的延伸,再到成為大家庭,最後由大家庭中誕生出一個個新的、充滿希望的小家。“家”,是從設計者到運營者在建設這一社區服務中心時的思路,也是社區客廳會員徐芬芳在採訪中不斷提起的一個比喻,更是社工們希望將會員們未來轉介出去、讓他們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獨立的家的衷心希望。今年2月25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行政長官李家超陪同下,到深水埗全港首個社區客廳考察,認為這一項目切實針對劏房戶的難點痛點,值得推廣。社區客廳就像是一個匯聚點,讓無數努力生活的個體得以在這裡相聚,讓這些人透過這一扇扇浸潤著溫暖陽光的落地窗,看見了窗外的更多可能。家長們可以放鬆地坐在沙發上,和新交的朋友們一起享受片刻閑暇、看見生活的樂趣;孩子們可以通過嘗試不同的活動、探索興趣,通過義工們的幫助按自己未來希望的模樣成長。從住戶、到工作人員,每個人都在為構建屬於自己的一個新“家”而努力著。
記者採訪時,初春特有的暖陽正好透過大落地窗灑在了沙發的靠背上。芳姐提到,她很喜歡曬太陽,為了恢復自己的腿腳,她每天都要堅持走走,連自己曬黑了也毫不在意。加入社區客廳後,她每天走過來的路程也就十分鐘,現在天氣變好了,走在來的路上、曬著太陽,只是想想要來,她就已經很期待也很開心了。採訪完後,芳姐看著窗外的好天氣,說道:“天氣回暖了,春天到了。”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4月號,文中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刊記者劉雨桐拍攝)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5/nBrwmc8OgsqUx6APwZrdrIogJ4eyhJ1nNkI.jpe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本刊記者 黃鈺潔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社區客廳,您……”記者話音未落,接受採訪的社區客廳會員徐芬芳就忍不住向我們微傾,感慨地拍了拍自己的腿,笑著搶答:“當然是家啦!”
坐在一邊的社區客廳工作人員看上去有些驚訝,對這個答案看起來很是驚喜,神色有些感動。
“家”的延伸
“家”,這是我們進入深水埗社區客廳後的第一感受。淺色木質家具、米白色墻體,簡約大方而溫馨,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室內,先入目的是和兒童遊戲空間連在一起的服務台,一側的牆上貼滿了各式活動海報。
劏,是粵語裡“割”的意思。劏房,即指業主將一個住房單位改建分割成多個很小的單位,出租給多家住戶。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香港有逾21萬劏房用戶蝸居在近11萬個劏房中,面積狹小、生活環境惡劣。位於深水埗福華街的社區客廳,即為特區政府在2023年12月為改善劏房戶居住環境而針對性推出的服務項目,匯聚政、商、民三方力量,由特區政府牽頭推動,信和集團及黃廷方慈善基金提供場地,九龍樂善堂作為營運機構,項目為期三年,在設施上為劏房戶提供共享備餐間、集體活動所用共用空間;也提供資訊及舉辦講座,為服務對象轉介社區服務等。
社區客廳會員徐芬芳,是這裡的常客,她被社區客廳的工作人員親切地稱呼為“芳姐”。她是江西南昌人,來香港工作,但因為一次意外摔倒而導致了嚴重的髖骨骨折,不僅做手術植入鋼板,身體也不能彎曲超過特定角度和久坐,因此暫時無法繼續工作,只能開始漫長的治療。為降低生活成本,她搬進劏房。但芳姐依然很樂觀:“幸運的是我還能走路,有的人更嚴重的話是不能走路,要癱瘓在床上的。”
對芳姐來說,她最喜歡的設施是社區客廳的洗衣機和乾衣機。“我是獨居一人,最大的問題是在家裡洗不了、曬不了衣服。尤其是回南天,家裡很潮濕、全部是水,如果在家再摔一跤,我就真的癱瘓了。”說著,芳姐摸了摸自己受傷的右腿。“所以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來這裡洗、烘被子。在香港想攤開曬個被子其實是很難的。”社區客廳帶給芳姐的,不只有生活上的便利。“做了手術以後,我去看了心理醫生。待在家裡那麼小的地方,又不能工作、又沒有人社交,天天都只會想到這條傷腿,冬天冷、沒有陽光,什麼事也做不了。”“後來我就想到(社區)客廳了。來了一次後發現,大家都很隨和地在一起聊聊天、說說話,我腿腳不方便,他們也會主動來幫我。現在一到這裡來,你看奇怪了,心情馬上就好很多了。”
“這裡就像是自家的客廳一樣”,芳姐說。
芳姐的體驗,也正契合社區客廳的設計初心。社區客廳中心主任徐滙宗在接受採訪時向記者介紹,“其實‘社區客廳’這個計劃,是希望為我們的劏房戶提供一個延展的空間,對他們本身的生活環境做一個拓寬,為大家提供一個像客廳一樣,可以時不時上來坐坐休息的地方。‘社區客廳’的命名也有別於傳統的社區中心。這是因為我們希望用這個名字來給他們一個家的感覺,不希望他們像在傳統社區中心一樣那麼拘謹,而是可以真正把這裡當成是自己的家,所以我們全年365天從早上11點到晚上10點都開放。我們的選址也體現了這一點。社區客廳的位置在深水埗的正中心,對大多數人來說,步行10-15分鐘就能到。”
“這裡有接待處、會見室、用作做功課和上興趣班及進行集體活動的共享客廳、讓受惠家庭煮食、訂餐用餐和交流的共用飯廳等,還提供了自助洗衣站、淋浴間、小童遊戲及閱讀角、運動設施等等設施。”在社區客廳裡走了一圈後,徐滙宗帶著記者坐在了共享客廳的沙發上。他轉過頭,看向沙發後浸滿溫暖陽光的大落地窗,告訴我們,這是他最驕傲的家裝設計之一。“其實好多的劏房戶家裡未必有好大的窗能讓陽光進來,所以我們特地設計不少大落地玻璃窗。除了採光度高之外,也希望能提升大家的身心健康。”
此外,社區客廳的工作人員們也在不斷觀察、收集用戶們的反饋,往這個“家”裡添置家具、不斷改善。“起先,客廳裡其實是沒有吹風筒的。我們觀察到雖然設有淋浴間,但卻很少有人用。詢問會員後發現,原來是因為缺少吹風筒,大家就算在這裡洗了澡,頭髮濕濕的也不方便。果然,在我們買來吹風筒後,來用淋浴間的人一下就變多了。”他又指了指外面的琴房示意,說,“我們最早也沒有琴房,後來很多媽媽問我們,可不可以給小朋友提供一個空間來學琴或者練琴?於是大概在2月底的時候,我們信和集團副主席黃永光先生捐贈了一架鋼琴,現在基本上每天都有人使用”。
從“小家”,到“大家”
這裡越來越像一個家,這裡也不止是一個家。
“(社區客廳)最開始投入使用的時候,大部分會員都比較拘謹,就像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一樣,不敢放開使用設施。後來會員之間、和我們同事之間慢慢開始熟絡、變成朋友,大家關係越來越好以後,他們也會主動向我們建議增添什麼設施,又或是有的家庭在共享飯廳煮完飯以後,彼此之間會無私分享,也會請我們同事一起喝糖水。”“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小社區”,徐滙宗說。
“過去三個月,我們平均每日大概會接待190人次。最繁忙時段是下午四點至晚上八點,最受歡迎的設施除了餐廳和洗衣房外,就是課後支援服務了。父母接孩子下課後,來到餐廳煮飯,小朋友就到自修室做功課。我們會有大專生義工來這裡幫孩子們補習功課或做遊戲,也會給他們提供電腦進行學習。”徐滙宗介紹,除了這一常設的課後支援服務外,社區客廳也經常舉辦大大小小的各式活動。“以最近的春節活動為例,我們的每個房間裡都設置了一些攤位遊戲,就像是社區客廳的年宵市集一樣。最受歡迎的活動應該是免費的春節家庭大合照了,因為一般來說,他們很少機會可以聚首一堂,全家人一起拍一張好看的新年相片。看著他們拍完照特別開心,我們自己心裡都很快樂。”
芳姐最喜歡的活動,是春節時社區客廳舉辦的盆菜宴。“我是春節前剛入的會,參加的第一個活動就是春節的盆菜宴。像我們獨居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獨了,一個人過年的話,多淒涼啊。”提起參加盆菜宴,她又興奮起來:“我們自己在家過年都不一定有這麼多人,還有小朋友主動跑來跑去問你需要什麼,大家都聚在一起,不知道有多熱鬧!”從芳姐一個人的小家,到可以一起在廚房做菜、看小朋友歡鬧的大家,“這裡就和一個大家庭一樣,有家的感覺,這是最幸福的了。”
“這是我在香港的大家庭,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的大家,你說是不是?”芳姐問道。
從現在的家,向未來的家
社區客廳,不僅在空間上為劏房戶們實現了“家”的延伸,也在時間上為他們勾畫出自己未來“家”的模樣。
“就算你不去找他們(工作人員),他們觀察到你有什麼困難,都會主動想辦法來找到你、幫助到你。”除了將社區客廳的工作人員視作新的家人朋友外,芳姐還大讚他們是“最可靠、隨時能找到的幫手”,“比家人還有耐心,也確實比家人都辛苦”。工作人員解釋,“我們平常也會主動聯合深水埗的其他服務機構,去綜合性了解每一個會員可能需要的服務,然後再主動給會員們提供服務。其實每一項服務的背後,都是各個服務機構連成的一張信息網和服務網。”
徐滙宗介紹,“社區客廳會經常舉辦各種講座。比如最近我們和中華電力公司合作,為小朋友提供電力資源講座,教導他們怎樣安全用電。我們也和政府消防處合作,為大家講解消防知識、帶小朋友去消防局參觀等等。”
芳姐說,她最有印象的活動是簡約公屋計劃講座。恰巧在記者採訪的前一天,特區政府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來到社區客廳,向大家介紹“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簡約公屋計劃和過渡性房屋等。芳姐感慨地說:“要是平常讓我們自己去申請,哪裡會懂得去找這些資料、填這些表格。但是在(社區)客廳,不僅有局長來給我們講解,客廳的工作人員還會來回答你的疑問、主動教你填申請表。”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是為了幫助正在輪候公屋的劏房戶可以提前搬出劏房,改善居住環境。據了解,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將從2025年首季度起陸續落成。
“我們希望這些住在劏房裡的住戶的終點,絕不只是在社區客廳,而是可以真正擁有自己的一個小家。”聽完芳姐的回答,坐在一旁的社區客廳工作人員補充道。
從一個人的家,到家的延伸,再到成為大家庭,最後由大家庭中誕生出一個個新的、充滿希望的小家。“家”,是從設計者到運營者在建設這一社區服務中心時的思路,也是社區客廳會員徐芬芳在採訪中不斷提起的一個比喻,更是社工們希望將會員們未來轉介出去、讓他們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獨立的家的衷心希望。今年2月25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行政長官李家超陪同下,到深水埗全港首個社區客廳考察,認為這一項目切實針對劏房戶的難點痛點,值得推廣。社區客廳就像是一個匯聚點,讓無數努力生活的個體得以在這裡相聚,讓這些人透過這一扇扇浸潤著溫暖陽光的落地窗,看見了窗外的更多可能。家長們可以放鬆地坐在沙發上,和新交的朋友們一起享受片刻閑暇、看見生活的樂趣;孩子們可以通過嘗試不同的活動、探索興趣,通過義工們的幫助按自己未來希望的模樣成長。從住戶、到工作人員,每個人都在為構建屬於自己的一個新“家”而努力著。
記者採訪時,初春特有的暖陽正好透過大落地窗灑在了沙發的靠背上。芳姐提到,她很喜歡曬太陽,為了恢復自己的腿腳,她每天都要堅持走走,連自己曬黑了也毫不在意。加入社區客廳後,她每天走過來的路程也就十分鐘,現在天氣變好了,走在來的路上、曬著太陽,只是想想要來,她就已經很期待也很開心了。採訪完後,芳姐看著窗外的好天氣,說道:“天氣回暖了,春天到了。”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4月號,文中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刊記者劉雨桐拍攝)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5/nBrwmc8OgsqUx6APwZrdrIogJ4eyhJ1nNkI.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