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彭彥)3月24日廣州報道:22日,“兩會春風再揚帆 港青築夢創未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在粵港青交流會”在廣州市黃埔區舉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莊紫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廣東聯絡部二級巡視員彭建新,廣州市開發區穗港科技合作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林敏,以及廣東多個地區、港人團體以及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近70名香港青年出席交流會。
林至穎、莊紫祥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與會青年分享了關於全國兩會精神的理解和體會,青年踴躍提問,氣氛熱烈。
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做出貢獻
全國兩會指出,國家將高水準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圍繞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等熱點話題,林至穎、莊紫祥宣導青年進一步認識和了解香港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機遇,希望青年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新優勢,為香港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他們認為,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拓寬青年在大灣區的起跑賽道,提供更多創科產業的新機遇。青年則紛紛表示,在大灣區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為他們提供更多創新科技產業的新場景。與參加此次交流活動一樣,能更進一步了解國家的規劃,希望能將所學的技能和知識貢獻給大灣區,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做出貢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賦能兩地 發揮香港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這是全國兩會最關鍵的話題之一。林至穎表示,無論是香港,還是廣州,都會因地制宜的去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香港,其實大家早已心中有數,國家有超大的人口優勢,而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城市,具有最豐富的人才資源,最國際化的背景,可以成為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大灣區則為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
當青年面對面問到關於如何在新能源中,找到發展的方向,林至穎則建議在創業、想創業的青年,應在產業鏈的優化和創新之間找准定位,比如,廣州市黃埔區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產基地,與香港相距不遠,可以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用。同時,大公司與小公司之間的合作也非常重要,大公司可以借助小公司的創新和靈活性,來加速自身的技術升級和發展。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的橋梁,可以為小公司提供更多創業機會,還為大公司引入外部創新提供了平台。通過香港連接到大灣區進行創業,可以更好地促進創新和產業升級。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這些優化和創新空間能夠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實踐。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莊紫祥:貢獻香港擔當作為
莊紫祥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佈五周年之際,國家大力提倡發展新質生產力適逢其時,大灣區進入新階段,香港正致力於培育新質生產力,以實現高品質發展。
香港擁有世界領先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以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因此,香港可以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和智慧財產權保護來培育新質生產力。
面對高品質發展,香港將通過提升金融服務品質、優化商業環境和加強法治建設,吸引更多國內外企業在香港落地發展。另外,還可以加強與內地和國際市場的合作,拓展出口貿易和投資機會,推動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當青年請教在人工智慧AI應用廣泛的時代,青年創業者應怎樣抓住數字創新的機遇?23條立法對香港的具體表現?莊紫祥則指出,對於香港區域的立法事項,保障營商環境、市民安全和投資者權益是至關重要的。遵守《基本法》和23條立法確實能夠為香港的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基礎,也能夠促進一國兩制長期實踐下的發展。香港首要是用心拼經濟,為青年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
青年創業者在數字創新方面具有巨大的機遇,首先,青年在深入了解數字化趨勢時,應尋找未被充分開發的市場和行業,挖掘其中的商機。其次,應關注社會的新興需求,特別是在數字化轉型和解決傳統行業痛點方面的需求。再者,應與技術公司、創業加速器、風險投資者和其他創業者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及不斷學習和適應變化,以保持競爭力。
黃埔“速度”服務在粵港青
交流會前,代表、委員和青年一行參訪中一藥業公司、視源電子公司、合芯科技。林敏為大家講解區內情況,並就黃埔區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之約、產業之約、黃埔之約等進行了詮釋和解讀。穗港科技合作園管委會香港籍公務員劉祖奇向同是青年的他們推介黃埔區,解析在面向港澳籍人士推出的青創政策。
東莞市沙田鎮創業港青陳日豐在交流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就國家大力提倡的新質生產力前題下,港青應該先對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深厚認知,從而找出自已專業的方向,即使是舊式製造業,一樣能更新設備和經營理念,達到坐上新質生產力這班高速列車。他建議青年,不要局限於外間所推崇的某幾個行業而忽略自己的專長,做多不如做熟,只有深知自己的強項,才能從中找到改革創新的方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ts4RN5upzB2I1PFIA3XOsTAKLjXuY54OcPu.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