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敏康
香港高等教育的未來走向,包括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籌建應用科技大學、在“搶人才”的同時強化大學育才功能等。筆者認為,關於把香港打造成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規劃,符合習主席關於“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的思想,也符合香港的自身特點。
所謂“樞紐”,是指事物相互聯繫的中心環節或重要的地點。將香港打造成國際高等教育樞紐,使香港既與內地的“雙一流”高校建設遙相呼應,又充分利用了“一國兩制”的優勢,使香港成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的高等教育樞紐。
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家高等教育樞紐,與其自身獨特的高等教育優勢是分不開的。香港高等學校相對自治,師生全球化、多元化,資訊豐富多彩,英語教學,可根據市場需要自主設置學科等等。這些優良條件使得香港有五家高校進入全球百強之列,不少大學的學科更在全球名列前茅。因此,把香港打造成國際高等教育樞紐,有利於香港匯聚全球人才(包括學生、教師和研究人員);而學生畢業後留港發展,更加有利於促進香港人口素質。
當前,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對中國內地學生做了很多限制,不允許攻讀高科技領域相關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獲得美國簽證。香港完全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提供更多機會讓內地優秀學生到香港研讀。此前的《施政報告》中還提出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名額及其他相關措施,表明了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到香港深造,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人才。
《施政報告》中也宣布了一系列支持自資大專教育發展的措施,包括新一輪批地計劃及開辦課程貸款計劃、支持自資院校提升校舍並會提供財政和配套支援、支持合適的自資院校發展成為應用科學大學。這些措施有利於開拓多層級國際高等教育資源,服務各地不同學生的需求。
《施政報告》還提出,自2024-2025學年起,香港非本地學生就學人數上限將由現時相當於本地學生學額的20%提升一倍至40%。按目前大概1.5萬個政府資助本科學額計算,非本地本科生名額將增至接近6,000人。這個政策符合香港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定位。同時也必須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是資源配置(尤其是校舍)的問題;第二是學生多元化與國際化問題。
就第一個問題,建議在北部都會區規劃一個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片區,採取類似大學城的思路,統一校舍管理。就第二個問題,應當做好內地學生與國際學生的統籌工作,尤其可以憑藉香港高等學校的良好口碑,吸引東南亞、南亞的學生來港就讀。特區政府還應當着力完善現有的法律制度,為留住非本地生在港發展提供便利。例如,有專業組織專門提出政府要檢討入境規例對留學生實習的制度;擴展公私營實習管道,為海外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同步做好配套政策,與院校、企業和市場合作,為留學生安排更多實習機會,合作設立人才定向培養計劃,做好生涯規劃留人。
(作者係香江智滙秘書長,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來源:信報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6/pZZYMwpfLgUmKBYYusNMozVC1u6n6vzsvN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