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
郊野公園是香港重要的自然資產,結合保育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人文歷史資源於一身,孕育了香港郊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環境及生態局一直致力於郊野公園的保育,闢建山徑,並提升設施,為廣大市民提供郊遊、戶外康樂和自然教育的場地。
在作為高度發展的國際城市的同時,香港也擁有著多元的自然棲息地。在這個水陸面積不過2,7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設有《拉姆薩爾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濕地,以及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而離繁華都市一步之遙的郊野公園,亦有著迷人的自然景致——淺灘偉岸、群山疊嶺、草坡茂林、山水相連,風光如畫,盡在其中。
自1977年指定首批郊野公園以來,郊野公園至今已成立四十多年。隨著2024年3月紅花嶺郊野公園的正式成立,香港現時共有25個郊野公園,連同22個特別地區,共佔地約44,800公頃,覆蓋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土地面積,這個比例要高於很多與香港經濟發展程度相若的城市。
寓史於景,覽香港優美自然風光
郊野公園結合保育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人文歷史資源於一身。獅子山郊野公園是第一批成立的郊野公園,形象深入民心。在九龍一帶的鬧市抬頭一望,即可見到形如獅子俯伏的山嶺,氣勢磅礡,見證香港由昔日漁村演變成繁榮城市;從獅子山回歸亭俯瞰九龍,萬家燈火的城市景致令人心醉。郊野公園內更設有戰地遺跡徑,沿徑設置傳意牌,展示構成醉酒灣防線的防禦工事,讓遊人認識戰爭事跡,細味歷史。
新界西的大欖郊野公園內有“千島湖”之稱的大欖涌水塘,是二戰後興建的首個水塘。由於水庫原址為丘陵河谷,儲水後便露出大大小小、種滿樹木的島嶼,形成一片綠意盎然的千島湖美景。大欖郊野公園內的楓香林是季節限定的景點,每到冬天葉子便由綠轉黃,再轉紅,使林區呈現出一片鮮紅色的美景。
最新成立的紅花嶺郊野公園位於新界東北邊陲的沙頭角,佔地約530 公頃土地,地勢山巒起伏,由次生林、灌木及高地草原組成,展現具有高景觀價值的宜人景色。連綿的山嶺及縱橫交錯的天然溪澗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各式各樣的棲息地,其中蓮麻坑鉛鑛洞是重要的蝙蝠群居地,具特殊的科學價值。紅花嶺在地理位置上和深圳梧桐山一脈相連,形成連接兩地的“紅花嶺—梧桐山生態廊道”,將有助港深兩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為此,深港兩地管理單位緊密合作,攜手制定工作計劃,包括互訪交流、資訊互換、專項研究、改善生態廊道的質量,以形成更大範圍的連續生境,促進港深兩地的生態融合。另外,公園鄰近曾為禁區,擁有深厚客家文化的蓮麻坑村坐落於此,並保存了不少戰時遺跡及文物古跡,當中包括用於邊境防衛的機槍堡、戰壕及二級歷史建築“麥景陶碉堡”,讓市民及訪客在愉快郊遊時,深入了解香港源遠悠長的人文歷史。
物種豐富,堅持積極護理自然
郊野公園的指定、發展和管理皆受《郊野公園條例》(香港法例第208章)規範。在《條例》的規管下,任何在郊野公園內的發展項目皆受到嚴格監管。負責管理郊野公園的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其管理人員會定期巡邏郊野公園,打擊違法行為,保護自然生境免受破壞。漁護署亦積極於郊野公園推行護理措施,包括植樹造林、優化林地、防止及撲滅山火、推動自然教育、保持郊野公園清潔等。
郊野公園內各式各樣的環境得到存護,成為動植物生生不息的棲息地,並孕育了香港郊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香港現時約有 3,330 種維管植物、約 50 種陸上哺乳類、約 190 種淡水魚、約 200 種蝴蝶、約 100 種蜻蜓與約 100 種爬行及兩棲類,當中有不少具高保育價值的物種,如金裳鳳蝶、穿山甲、大壁虎、短吻果蝠、大草鶯、紅杜鵑及土沉香等等。其中,這裡的雀鳥種類超過570種,佔國家全國總數約三分之一。
植林和林區護理亦是郊野公園重要的生境管理工作。二戰時期,原生的郊野植被曾遭大量砍伐作燃料之用。為盡快回復自然植被,香港在戰後展開大規模的植林工作,初期種植大量生命力強且生長迅速的先鋒樹種,包括台灣相思、紅膠木及濕地松等外來物種,期望迅速為荒蕪的山坡蓋上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景觀。隨著林地覆蓋率不斷提高,自1980年起,郊野公園的植林工作逐漸採用更多能提供果實和花蜜給本地野生動物作食物的原生樹種,如木荷、楓香、潤楠屬、黧蒴錐及大頭茶等,從而豐富林地的物種組合及生態價值。近年,漁護署每年在郊野公園栽種超過220,000棵樹苗,原生品種佔百分之八十以上。
為解決以先鋒樹種為主的植林區所面對的老化及自然更替緩慢等問題,漁護署於2009年展開“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透過疏伐老化的外來樹木及種植原生品種樹苗,為野生動物營造更佳的生境和棲息地,從而提升郊野公園內植林區的生物多樣性及改善樹木的健康及可持續性。自2016年起,政府邀請非政府機構一同參與計劃,進行植林優化工作及舉辦公眾教育活動,推廣生物多樣性及自然保育。
闢建山徑,優化康樂設施
山徑是郊野公園的核心設施,是都市與郊區相接的橋樑。香港郊野公園能深受本地市民喜愛,過去3年遊客人數每年約為1千2百萬人次,當中包括不少中外遊客,其山徑的優越特色實功不可沒。政府一直致力闢建各種遠足徑和配套設施,在修建郊野公園的山徑會盡量就地取材,配合自然環境和地勢修路,以保持郊野自然風貌。漁護署現時管理的山徑合共超過500公里,其中四條長途遠足徑更深受遠足人士歡迎:麥理浩徑跨越新界,由東面的西貢伸延至西面的屯門;鳳凰徑是位於大嶼山的環迴遠足徑;港島徑跨越港島五個郊野公園;衞奕信徑由港島南部的赤柱伸延至新界北部的南涌。全港郊野公園現設有36條郊遊徑、13條家樂徑、15條自然教育徑、15條樹木研習徑,以及各式各樣的特色遠足路線,讓公眾可按自己的體力、遠足經驗和興趣,既安全又舒適地放步郊野,享受當中優美的天然環境。
為增加公眾對修築山徑的了解及提高正確使用山徑的意識,漁護署於2016 年開始邀請公眾參與郊野公園山徑的維護工作,協力使這些山野中的路徑網絡更加完善。2020 年,漁護署批准受訓的山徑義工協助清理郊野公園山徑排水渠及封閉捷徑,並舉辦“有你幫手搬”活動,讓公眾在遠足時協助運送少量修築山徑的物料。這些公眾參與活動集腋成裘,為山徑管理及維修提供不少助力,亦將“愛惜山徑”的訊息傳得更遠更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大家郊遊踏青時,不要忘記欣賞腳下的山徑。
為進一步豐富訪客體驗及加強推廣綠色旅遊,政府致力優化郊野公園現有的各種設施,包括於熱門郊遊地點所在地增設或翻新遠足徑、洗手間,可遠眺自然美景的觀景台等。政府亦積極研究優化大型設施,例如新式露營設施、樹頂歷奇及戶外歷史遺跡博物館。漁護署亦已開展活化項目於新成立的紅花嶺郊野公園內蓮麻坑鉛礦洞,亦計劃推出紅花嶺郊遊徑及蓮麻坑郊遊徑,讓郊野公園訪客充分享受於紅花嶺遠足的樂趣。
多元活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每當看到郊野公園綠意盎然的環境時,總不由得讃歎並感激一直以來前線人員的努力耕耘。然而,要讓下一代可以持續享用郊野公園,公眾的支持和參與必不可少。漁護署持續透過不同渠道向公眾宣傳愛護郊野公園的訊息,自2015年起已聯同不同團體展開“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宣傳教育活動,鼓勵郊遊人士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遠足郊遊後將自己的垃圾帶離郊野公園妥善處理,得到市民積極響應。近年,漁護署更以“行山有道”為主題,進一步推廣遠足郊遊有關的正面意識和應有的良好行為,透過社交媒體及多元的自然教育活動,包括自然導賞、深度遊等,推廣“尊重自然”、“尊重別人”、“注意安全”、“護林防火”、“惜物減廢”及“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等訊息,鼓勵郊遊人士愛護自然。
在郊野公園的宣傳和自然教育工作方面,漁護署致力推陳出新,透過多元的活動接觸人群,例如自然導賞、公眾和學校講座、校訪活動、巡迴展覽、野外定向、生態速查、義工計劃及清潔郊野公園山徑計劃等,讓市民體驗自然的樂趣及親身參與護理工作,從而培養他們愛護自然的態度。每年三、四月期間舉辦的郊野公園遠足植樹日歷史悠久,一直深受市民喜愛,每年有二、三千名參加者,一家大小身體力行,共建美好郊野。
以上種種,是為了植下保育的樹苗,深耕細作,培育關愛自然的下一代,持續保護香港的郊野公園。我們歡迎訪客前來遊覽郊野公園,欣賞我們用心維護、足以自豪的郊野公園。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4月號,文中圖片均由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提供)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8/BNu96mqyUNteaOraCia47l5pznTAP3hWYSV.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
郊野公園是香港重要的自然資產,結合保育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人文歷史資源於一身,孕育了香港郊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環境及生態局一直致力於郊野公園的保育,闢建山徑,並提升設施,為廣大市民提供郊遊、戶外康樂和自然教育的場地。
在作為高度發展的國際城市的同時,香港也擁有著多元的自然棲息地。在這個水陸面積不過2,7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設有《拉姆薩爾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濕地,以及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而離繁華都市一步之遙的郊野公園,亦有著迷人的自然景致——淺灘偉岸、群山疊嶺、草坡茂林、山水相連,風光如畫,盡在其中。
自1977年指定首批郊野公園以來,郊野公園至今已成立四十多年。隨著2024年3月紅花嶺郊野公園的正式成立,香港現時共有25個郊野公園,連同22個特別地區,共佔地約44,800公頃,覆蓋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土地面積,這個比例要高於很多與香港經濟發展程度相若的城市。
寓史於景,覽香港優美自然風光
郊野公園結合保育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人文歷史資源於一身。獅子山郊野公園是第一批成立的郊野公園,形象深入民心。在九龍一帶的鬧市抬頭一望,即可見到形如獅子俯伏的山嶺,氣勢磅礡,見證香港由昔日漁村演變成繁榮城市;從獅子山回歸亭俯瞰九龍,萬家燈火的城市景致令人心醉。郊野公園內更設有戰地遺跡徑,沿徑設置傳意牌,展示構成醉酒灣防線的防禦工事,讓遊人認識戰爭事跡,細味歷史。
新界西的大欖郊野公園內有“千島湖”之稱的大欖涌水塘,是二戰後興建的首個水塘。由於水庫原址為丘陵河谷,儲水後便露出大大小小、種滿樹木的島嶼,形成一片綠意盎然的千島湖美景。大欖郊野公園內的楓香林是季節限定的景點,每到冬天葉子便由綠轉黃,再轉紅,使林區呈現出一片鮮紅色的美景。
最新成立的紅花嶺郊野公園位於新界東北邊陲的沙頭角,佔地約530 公頃土地,地勢山巒起伏,由次生林、灌木及高地草原組成,展現具有高景觀價值的宜人景色。連綿的山嶺及縱橫交錯的天然溪澗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各式各樣的棲息地,其中蓮麻坑鉛鑛洞是重要的蝙蝠群居地,具特殊的科學價值。紅花嶺在地理位置上和深圳梧桐山一脈相連,形成連接兩地的“紅花嶺—梧桐山生態廊道”,將有助港深兩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為此,深港兩地管理單位緊密合作,攜手制定工作計劃,包括互訪交流、資訊互換、專項研究、改善生態廊道的質量,以形成更大範圍的連續生境,促進港深兩地的生態融合。另外,公園鄰近曾為禁區,擁有深厚客家文化的蓮麻坑村坐落於此,並保存了不少戰時遺跡及文物古跡,當中包括用於邊境防衛的機槍堡、戰壕及二級歷史建築“麥景陶碉堡”,讓市民及訪客在愉快郊遊時,深入了解香港源遠悠長的人文歷史。
物種豐富,堅持積極護理自然
郊野公園的指定、發展和管理皆受《郊野公園條例》(香港法例第208章)規範。在《條例》的規管下,任何在郊野公園內的發展項目皆受到嚴格監管。負責管理郊野公園的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其管理人員會定期巡邏郊野公園,打擊違法行為,保護自然生境免受破壞。漁護署亦積極於郊野公園推行護理措施,包括植樹造林、優化林地、防止及撲滅山火、推動自然教育、保持郊野公園清潔等。
郊野公園內各式各樣的環境得到存護,成為動植物生生不息的棲息地,並孕育了香港郊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香港現時約有 3,330 種維管植物、約 50 種陸上哺乳類、約 190 種淡水魚、約 200 種蝴蝶、約 100 種蜻蜓與約 100 種爬行及兩棲類,當中有不少具高保育價值的物種,如金裳鳳蝶、穿山甲、大壁虎、短吻果蝠、大草鶯、紅杜鵑及土沉香等等。其中,這裡的雀鳥種類超過570種,佔國家全國總數約三分之一。
植林和林區護理亦是郊野公園重要的生境管理工作。二戰時期,原生的郊野植被曾遭大量砍伐作燃料之用。為盡快回復自然植被,香港在戰後展開大規模的植林工作,初期種植大量生命力強且生長迅速的先鋒樹種,包括台灣相思、紅膠木及濕地松等外來物種,期望迅速為荒蕪的山坡蓋上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景觀。隨著林地覆蓋率不斷提高,自1980年起,郊野公園的植林工作逐漸採用更多能提供果實和花蜜給本地野生動物作食物的原生樹種,如木荷、楓香、潤楠屬、黧蒴錐及大頭茶等,從而豐富林地的物種組合及生態價值。近年,漁護署每年在郊野公園栽種超過220,000棵樹苗,原生品種佔百分之八十以上。
為解決以先鋒樹種為主的植林區所面對的老化及自然更替緩慢等問題,漁護署於2009年展開“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透過疏伐老化的外來樹木及種植原生品種樹苗,為野生動物營造更佳的生境和棲息地,從而提升郊野公園內植林區的生物多樣性及改善樹木的健康及可持續性。自2016年起,政府邀請非政府機構一同參與計劃,進行植林優化工作及舉辦公眾教育活動,推廣生物多樣性及自然保育。
闢建山徑,優化康樂設施
山徑是郊野公園的核心設施,是都市與郊區相接的橋樑。香港郊野公園能深受本地市民喜愛,過去3年遊客人數每年約為1千2百萬人次,當中包括不少中外遊客,其山徑的優越特色實功不可沒。政府一直致力闢建各種遠足徑和配套設施,在修建郊野公園的山徑會盡量就地取材,配合自然環境和地勢修路,以保持郊野自然風貌。漁護署現時管理的山徑合共超過500公里,其中四條長途遠足徑更深受遠足人士歡迎:麥理浩徑跨越新界,由東面的西貢伸延至西面的屯門;鳳凰徑是位於大嶼山的環迴遠足徑;港島徑跨越港島五個郊野公園;衞奕信徑由港島南部的赤柱伸延至新界北部的南涌。全港郊野公園現設有36條郊遊徑、13條家樂徑、15條自然教育徑、15條樹木研習徑,以及各式各樣的特色遠足路線,讓公眾可按自己的體力、遠足經驗和興趣,既安全又舒適地放步郊野,享受當中優美的天然環境。
為增加公眾對修築山徑的了解及提高正確使用山徑的意識,漁護署於2016 年開始邀請公眾參與郊野公園山徑的維護工作,協力使這些山野中的路徑網絡更加完善。2020 年,漁護署批准受訓的山徑義工協助清理郊野公園山徑排水渠及封閉捷徑,並舉辦“有你幫手搬”活動,讓公眾在遠足時協助運送少量修築山徑的物料。這些公眾參與活動集腋成裘,為山徑管理及維修提供不少助力,亦將“愛惜山徑”的訊息傳得更遠更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大家郊遊踏青時,不要忘記欣賞腳下的山徑。
為進一步豐富訪客體驗及加強推廣綠色旅遊,政府致力優化郊野公園現有的各種設施,包括於熱門郊遊地點所在地增設或翻新遠足徑、洗手間,可遠眺自然美景的觀景台等。政府亦積極研究優化大型設施,例如新式露營設施、樹頂歷奇及戶外歷史遺跡博物館。漁護署亦已開展活化項目於新成立的紅花嶺郊野公園內蓮麻坑鉛礦洞,亦計劃推出紅花嶺郊遊徑及蓮麻坑郊遊徑,讓郊野公園訪客充分享受於紅花嶺遠足的樂趣。
多元活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每當看到郊野公園綠意盎然的環境時,總不由得讃歎並感激一直以來前線人員的努力耕耘。然而,要讓下一代可以持續享用郊野公園,公眾的支持和參與必不可少。漁護署持續透過不同渠道向公眾宣傳愛護郊野公園的訊息,自2015年起已聯同不同團體展開“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宣傳教育活動,鼓勵郊遊人士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遠足郊遊後將自己的垃圾帶離郊野公園妥善處理,得到市民積極響應。近年,漁護署更以“行山有道”為主題,進一步推廣遠足郊遊有關的正面意識和應有的良好行為,透過社交媒體及多元的自然教育活動,包括自然導賞、深度遊等,推廣“尊重自然”、“尊重別人”、“注意安全”、“護林防火”、“惜物減廢”及“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等訊息,鼓勵郊遊人士愛護自然。
在郊野公園的宣傳和自然教育工作方面,漁護署致力推陳出新,透過多元的活動接觸人群,例如自然導賞、公眾和學校講座、校訪活動、巡迴展覽、野外定向、生態速查、義工計劃及清潔郊野公園山徑計劃等,讓市民體驗自然的樂趣及親身參與護理工作,從而培養他們愛護自然的態度。每年三、四月期間舉辦的郊野公園遠足植樹日歷史悠久,一直深受市民喜愛,每年有二、三千名參加者,一家大小身體力行,共建美好郊野。
以上種種,是為了植下保育的樹苗,深耕細作,培育關愛自然的下一代,持續保護香港的郊野公園。我們歡迎訪客前來遊覽郊野公園,欣賞我們用心維護、足以自豪的郊野公園。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4月號,文中圖片均由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提供)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8/BNu96mqyUNteaOraCia47l5pznTAP3hWYSV.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