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認為,回避食物的行為很可能是一種有效的防禦策略,這種類型的過敏反應可以限製我們暴露於有害刺激,來阻止進一步的損傷。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特別討厭的食物,比如青椒、香菇、茄子、芹菜、牛奶……尤其是小時候,為了不吃討厭的食物,得跟長輩鬥智鬥勇,甚至要被狠狠教訓。
一直以來,挑食都被視為壞習慣。近期,科學家們在《自然》雜誌連發了兩篇論文,他們發現挑食或許不是一件壞事。
回避食物可能是一種保護機製
過敏,在我們的印象中通常是一種急性的身體反應:過敏原進入身體之後,通過打噴嚏、咳嗽、嘔吐、腹瀉等手段被排出體外。有時還伴隨著致命的後果,比如有人吃了海鮮、花生後直接進了ICU。
然而科學家發現,過敏其實還有一種很隱匿的表現——回避。沒錯,不喜歡,可能也是一種過敏。免疫系統接觸到過敏原食物會發信號給大腦,激起厭惡情緒,讓人避開這類食物。
這個過程中,負責通風報信的免疫細胞叫肥大細胞,如果它存在缺陷,沒有給大腦通風報信,實驗中的動物就會毫不設防地吃下過敏原,繼而引起腹瀉,並在胃腸道內激發出廣泛的免疫激活和炎癥反應。
所以科學家認為,回避食物的行為很可能是一種有效的防禦策略,這種類型的過敏反應可以限制我們暴露於有害刺激,來阻止進一步的損傷。
總之,如果你吃了一口某種食物,感覺特別厭惡,非常抗拒吃它,可能這東西就是你的過敏原。
不過很多被免疫系統標記為過敏的食物,實際上是無害的。作者也提到,「肥大細胞在動物進化中有顯著的保守性」,對有害物質寧可錯殺不肯放過。
挑食即使不是因為過敏,也可能有其他生理原因
也有些時候,我們對食物的厭惡並非源於過敏,而是其他先天或後天因素。
每個人對食物的氣味、味道、口感的敏感度和接受度都不盡相同。比如TAS2R38基因被稱為苦味基因,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苦味基因變體。苦味敏感型的人更傾向於認為很多綠葉蔬菜是苦的,尤其是西蘭花、卷心菜、甘藍等十字花科植物,日常攝入的蔬菜量也會受到影響。但放在以前,這其實是一種生存優勢——更容易避開苦味的致命毒素。
而CD36等基因,則影響著脂肪攝入量的偏好,有些人非常愛吃肉,有些人卻吃不了多少,甚至覺得豬肉有難以接受的味道。
有人覺得香菜有臭蟲味,主要是基因OR6A2在作祟,讓人對醛類物質更敏感,這也恰好是香菜的風味化合物。對香菇、芹菜、胡蘿蔔等食物的厭惡,背後也有類似的原因。
另外,很多人發現,小時候討厭吃的東西,長大居然慢慢接受了。這從進化的角度也很好理解。孩童還沒有成熟的分辨能力,身體會更多地做主,排除潛在危險,小心翼翼地保護你,生怕吃進去什麽有毒的東西。比如一項對8~18個月大的嬰兒測試發現,他們討厭觸摸、食用綠色蔬菜,這和對蛇和昆蟲的天然厭惡很相似。等長大後,對食物有了自主判斷和處理能力,身體也會「放寬限製」,挑食情況自然也會緩解。
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兒童對食物的接受度低,或許是種本能的保護反應;挑食是兒童正常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這兩項研究也再次印證,厭惡從來不是沒來由的,身體的本能反應往往比思維更超前。對食物的挑剔,背後有復雜的生理原因,而不是「矯情」「慣出來的臭毛病」。
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什麽原因引起的挑食,「強迫」都不是一種好的解決辦法,搞不好還會帶來更加強烈且持久的厭惡。
其實,人類處於自然界的食物鏈頂端,能吃的食物種類豐富多樣,有幾種不愛吃的很正常,營養方面代替方案也多,無需為這事兒太焦慮。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8/teigVQK8apEKvOQv5vZGtgAePc0FN90RUuJ.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