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輝
俄羅斯於3月22日發生舉世震驚的恐怖襲擊事件,4名兇徒闖入莫斯科西北郊區番紅花城市音樂廳亂槍掃射,事件造成超過140人死亡,場面恐怖,慘不忍睹。事後,“伊斯蘭國激進組織”(ISIL)宣布對事件負責,惟俄羅斯總統普京指援引情報部門說法,堅稱是烏克蘭所為。就此各方輿論變得錯綜複雜,引發全球熱議。普京強調真正的幕後黑手,必然是從事件中獲益的國家。那麽究竟誰是始作俑者呢?
槍手表現 有別ISIL視死如歸
雖然ISIL的聲明一度搶佔了公眾視綫,但他們大開殺戒又所為何事呢?因此,進一步的事實令人疑竇叢生。環顧國際地緣政治,ISIL在現階段的確與俄羅斯沒有太大轇轕,不足以令他們下如此毒手。ISIL的當務之急明顯是為“巴以停火”,以及幫助成立巴勒斯坦國而努力(賣命)。此時此刻,若然ISIL再燃點另一火頭,得罪俄羅斯,樹立多一個敵人的話,對他們實在百害而無一利。
4名來自塔吉克的槍手於事發後不久便已被捕,軍事學專家注意到他們行兇時的表現異常。一般而言,ISIL的襲擊往往帶有強烈宗教動機,兇徒在行動中必然會高呼口號,甚至不惜自殺(例如引爆纏身的炸彈)以逃避逮捕。然而,此次被捕的槍手卻表現迥異,他們在被捕後的恐懼與顫抖,與典型的ISIL戰士那種視死如歸的自豪感形成了鮮明對比。
再者,被捕後槍手在審訊期間,承認他們只是為錢行兇。據報道,他們並未明確提及ISIL,反而透露他們是受僱於他人,僅以區區100萬盧布(約8.4萬港元)的報酬,策劃並實施了這場大規模殺戮。這個數目在一般發達經濟體看來是微不足道,但在諸如塔吉克斯坦等中亞貧窮國家,這筆錢足以支撑一個家庭的生活。這種經濟背景下的抉擇雖難以被富裕社會理解,卻揭示了在極端貧困環境下滋生恐怖主義的極大可能性。
若烏策劃 難獲國際社會同情
另外,更弔詭的是這些槍手是在接近烏克蘭邊境的地方被捕的,普京因此更有理由懷疑襲擊是烏克蘭策劃的。然而,即使烏克蘭的確有此動機,畢竟俄烏兩國近年來一直處於交戰狀態,但若烏方選擇在遠離衝突前綫的莫斯科郊區進行針對平民的屠殺,不僅在人道主義立場上站不住腳,也無助烏克蘭在國際社會贏得同情及支持。這種濫殺無辜的行為與戰爭中的打擊常規目標如戰略設施(飛機場、發電廠等)有着本質上的區別,更像是意圖挑起新一輪衝突升級的陰謀。此舉神憎鬼厭,實在難以令世界各國(包括歐美)接受。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在事件後迅速發表聲明撇清關係,堅稱是ISIL所為。這一反應引起不少人的揣測:若非事先知情,美國情報機構又如何能在短時間內鎖定責任方呢?相比之前哈馬斯襲擊以色列時,美方情報滯後,此次快速定性ISIL的做法顯得尤為蹊蹺。
有人據此推測,美國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牽涉其中。不過,槍手因承認了是受僱行兇,有人便指美國是不可能如此吝嗇的,難以想像他會僅僅給予槍手8.4萬港元而已,來進行一場那麽大規模的殘酷襲擊。但從戰爭背後的資金流動鏈看,金錢的流動往往是被層層剝扣的,最終到達執行者(槍手)手中的金額往往遠低於原本的酬金。
專家臆測美方資助 惟無證據
歐美國家對烏克蘭的資金援助屢遭詬病,存在的貪腐問題,便是近在大家眼前的例子;這也讓人不得不懷疑是否有第三方力量藉助這一鏈條,促成了此次恐怖襲擊。
然而,歸根究柢,資助兇手襲擊俄平民對美國又有甚麼好處呢?有政治學專家猜測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欲維持俄烏戰爭的狀況,以利於自身政治和經濟利益,特別是考慮到拜登政府面臨的國內壓力,以及潛在繼任者特朗普(Donald Trump)可能採取的不同政策走向。
綜上所述,盡管目前尚無確鑿證據指向任何一方,但通過對事件的深入剖析,至少揭示了本次莫斯科恐怖襲擊事件背後隱藏着諸多可能性。無論是ISIL、烏克蘭,抑或是美國或其他利益相關者,每一個角色的存在都不能輕易排除,真相有待進一步調查揭露。這場悲劇所引發的疑問,無疑是當今世界秩序中的一個重要議題,提醒我們必須慎思明辨,探尋真正的幕後黑手。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 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