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尚宏
不知不覺,香港內地恢復通關已經過了一年。今年復活節有四天假期,假期由3月29日開始。截至當天晚上9時,超過100萬人次出入境,當中的出境人次有76萬2千多,入境27萬多人次。經羅湖及落馬洲支線口岸出境的人次較多,分別超過16萬人次及15萬人次,而經港珠澳大橋離港有約9萬9千多人次。
數據從側面反映了香港市民出行意欲強烈,消費力水平較高。
然而,亦有不少人悲觀分析,香港現正上演“空城計”,認為香港市民離港出行猶如“大逃亡”。有報道指出,復活節假日期間本港不少商場、景點人流冷清,仿佛香港經濟已經“玩完”。節假日的香港人流冷清,就真的不是好現象嗎?其實,這種分析並不客觀。
首先,假日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本地市民休息,有條件的市民可以出外旅遊散心。旅遊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出國旅遊,可以回內地旅遊;可以三日兩夜遊玩,亦可以一日“快閃”游。如果說復活節假日要強迫香港市民留港消費,以達到所謂的“人頭湧動”,這未免有些“專制”。
其次,一個城市的假日期間,出現本地人口向外流動之現象,完全是正常不過的情況。以為內地大城市舉例,每逢“五一”黃金周、“十一”黃金周、“春節”假期,“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常住居民也會返鄉或出外旅遊,相關的人口流動帶動其他地區的經濟活動。這種人口流動不應該被視作“大逃亡”。
同時,一個城市的旅遊經濟是否成功,不應當僅僅把復活節假期作為單一指標。復活節假期屬於西方節假日,而內地並沒有相關的假日安排,所以香港出境人數多,入境人數少,出入境人數出現逆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正如上文提及,內地“五一”、“十一”假期較長,而本港相關節假日每次只有單獨一天,所以也會出現入境人數多,出境人數少的出入境逆差情況。看來有人已經忘記,去年黃金周的時候,香港土瓜灣“人滿為患”。
一個城市的旅遊經濟具有周期性,長遠性。受社交媒體影響,有時候某個城市、某個景點的熱度較高,人們就會把相應城市景點納入最近出行旅遊的計劃清單。正如最近有朋友分享,香港近期多了許多韓國旅遊團到訪。因此,香港不要“妄自菲薄”,香港的旅遊經濟不應只吸引本地人和內地人,更要吸引不同國家的旅客。怎樣把香港的旅遊經濟搞成多樣化,深度化,才是真學問。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31/jfW5Jo7509N53zFHdsIuVSy8d2O4BgWIni1.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