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香港 劉兆佳
近來,一些美西方專家和媒體對香港的經濟前景不斷散播不實信息、負面評論和悲觀論調,對國際和香港投資者造成一定影響,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各界給予反駁。甚至有人猜測,此時此刻“唱衰”香港的“大合奏”包藏禍心,或是美西方打壓香港和中國的一個重要招數。在愈趨複雜嚴峻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特別是鑒於美西方的持續打壓,香港別無選擇,必須實施新的發展策略,其核心是強化與內地的經貿關係,深化與國家戰略對接,不斷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从國家的快速發展中找到自身發展的動力。
中國始終堅持推動新發展戰略
毫無疑問,香港的新發展策略最終能否推動香港經濟實現高質量的持續增長,與國家發展前景有密切關係。正因如此,那些“唱衰”香港的美西方國家也同時“唱衰”中國經濟前景,企圖以此證明香港經濟前景堪憂。近二十年來,中國實行新的發展戰略。在全球化逐漸失去動力、美西方對中國實施全方位遏制和打擊、全球經濟疲軟、各式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肆虐的大環境下,中國原來依靠基礎設施建設、產品出口和中低端科技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甚至有可能讓中國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世界科技、經濟和軍事強國的宏偉目標亦更難達到。因此,為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採取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大幅增加內需、加大科技創新以及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為重點的新發展戰略。
誠然,從舊發展戰略過渡到新發展戰略的過程肯定不平坦,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美西方國家加大對中國進行科技、貿易、投資、人才等遏制和圍堵的惡劣環境下,加上國內仍有一些重大結構性矛盾,比如內需不足、勞動人口減少、產能過剩、企業和地方債務沉重、房地產市場萎靡不振等,實現新發展戰略的難度可想而知。然而,中國仍堅定推行新發展戰略。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功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國家發展進步為香港帶來光明前景
長期以來,美西方國家一直試圖唱衰中國。特別是在新舊發展戰略“轉軌”過程中,更是對中國經濟前景百般嘲諷、批評、指責。背後的原因是它們盲目相信如果中國不走西方走過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成果最後也會成為泡影。由於美西方國家不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自然也不會看好香港的經濟前景。
然而,中國的新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果,並沒有如美西方國家所預料的那樣走向失敗。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5.2%,遠高於美西方國家。据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7,160家,同比增長34.9%。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新質生產力有明顯提升。如今,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而且在眾多高新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理查德.鮑德溫教授(Richard Baldwin)認為,中國在2023年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製造業超級大國,其產量超過了排名第二至第九名經濟體的總和。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創辦人兼總裁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D. Atkinson)等認為,中國現在在ITIF漢密爾頓指數(Hamilton Index)戰略重要行業中佔據主導地位。截至2020年,在指數的 10 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行業中,中國是其中7個行業的領先生產國。總體而言,中國的產量超過任何其他經濟體,也超過前十名之外的所有其他經濟體的總和。毫無疑問,實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是中國持續和穩健發展的扎實可靠保證。
國家發展進步也為香港帶來光明前景。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了香港“八大中心”新定位,為香港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新機遇。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考察調研期間,與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謀劃香港新階段新發展,以更好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不少香港可以利用的由國家發展戰略所帶來的機遇,包括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促進消費穩定增長、着力穩定和擴大民間投資、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大吸引外資力度等。這些都表明中央對香港未來發展作出一系列頂層設計,國家發展為香港未來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必須切實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步伐
毋庸諱言,長期以來,在反對派和反中亂港分子的阻撓破壞下,加上香港特區政府囿於“小政府、大市場”的過時管治思維,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上起步太晚,錯失了不少發展機遇。隨着新冠肺炎疫情結束、政治風波平息、管治架構徹底重塑、內外敵對勢力受到遏制,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加主動擘畫新發展藍圖。預計中央還將繼續出台更多、更有力和更有效的惠港政策,助力香港振興經濟,促進香港全方位發展。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基本形成共識。行政長官李家超2023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以如何建設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的“八大中心”為重點。2月28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不少貫徹落實香港新發展策略的具體措施,包括:發展創新科技中心,加快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特別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深化大灣區金融合作;發展國際貿易中心,特別是建設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發展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發展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服務中心,特別是在中央的支持下成立“國際調解院”;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等。
然而,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力度和速度尚嫌不足,實際效果仍需大幅增加和彰顯。為了更好地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香港特區政府需要強化對內地發展戰略的認知,制定與國家發展戰略準確對接的香港發展策略,統籌協調好政府各部門的政策和行動,積極調動公共和民間資源貫徹香港發展策略,出台基於香港獨特優勢的產業政策,推進香港在法律、制度、政策、規則、產品和服務標準、准入準則等方面與內地做好銜接,從而加快兩地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數據流、企業流、科技流和服務流的流動。這些對香港而言都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面對當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如何處理好經濟放緩和財政緊絀的關係,如何強化政府組織和動員社會資源的能力,如何在逆境中加快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都將是香港特區政府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挑戰,也是對特區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考驗。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8/PfP01VWZnb42yf9p15Tem8gbgjgCqCXGKFS.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香港 劉兆佳
近來,一些美西方專家和媒體對香港的經濟前景不斷散播不實信息、負面評論和悲觀論調,對國際和香港投資者造成一定影響,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各界給予反駁。甚至有人猜測,此時此刻“唱衰”香港的“大合奏”包藏禍心,或是美西方打壓香港和中國的一個重要招數。在愈趨複雜嚴峻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特別是鑒於美西方的持續打壓,香港別無選擇,必須實施新的發展策略,其核心是強化與內地的經貿關係,深化與國家戰略對接,不斷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从國家的快速發展中找到自身發展的動力。
中國始終堅持推動新發展戰略
毫無疑問,香港的新發展策略最終能否推動香港經濟實現高質量的持續增長,與國家發展前景有密切關係。正因如此,那些“唱衰”香港的美西方國家也同時“唱衰”中國經濟前景,企圖以此證明香港經濟前景堪憂。近二十年來,中國實行新的發展戰略。在全球化逐漸失去動力、美西方對中國實施全方位遏制和打擊、全球經濟疲軟、各式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肆虐的大環境下,中國原來依靠基礎設施建設、產品出口和中低端科技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甚至有可能讓中國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世界科技、經濟和軍事強國的宏偉目標亦更難達到。因此,為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採取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大幅增加內需、加大科技創新以及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為重點的新發展戰略。
誠然,從舊發展戰略過渡到新發展戰略的過程肯定不平坦,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美西方國家加大對中國進行科技、貿易、投資、人才等遏制和圍堵的惡劣環境下,加上國內仍有一些重大結構性矛盾,比如內需不足、勞動人口減少、產能過剩、企業和地方債務沉重、房地產市場萎靡不振等,實現新發展戰略的難度可想而知。然而,中國仍堅定推行新發展戰略。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功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國家發展進步為香港帶來光明前景
長期以來,美西方國家一直試圖唱衰中國。特別是在新舊發展戰略“轉軌”過程中,更是對中國經濟前景百般嘲諷、批評、指責。背後的原因是它們盲目相信如果中國不走西方走過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成果最後也會成為泡影。由於美西方國家不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自然也不會看好香港的經濟前景。
然而,中國的新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果,並沒有如美西方國家所預料的那樣走向失敗。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5.2%,遠高於美西方國家。据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7,160家,同比增長34.9%。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新質生產力有明顯提升。如今,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而且在眾多高新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理查德.鮑德溫教授(Richard Baldwin)認為,中國在2023年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製造業超級大國,其產量超過了排名第二至第九名經濟體的總和。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創辦人兼總裁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D. Atkinson)等認為,中國現在在ITIF漢密爾頓指數(Hamilton Index)戰略重要行業中佔據主導地位。截至2020年,在指數的 10 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行業中,中國是其中7個行業的領先生產國。總體而言,中國的產量超過任何其他經濟體,也超過前十名之外的所有其他經濟體的總和。毫無疑問,實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是中國持續和穩健發展的扎實可靠保證。
國家發展進步也為香港帶來光明前景。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了香港“八大中心”新定位,為香港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新機遇。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考察調研期間,與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謀劃香港新階段新發展,以更好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不少香港可以利用的由國家發展戰略所帶來的機遇,包括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促進消費穩定增長、着力穩定和擴大民間投資、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大吸引外資力度等。這些都表明中央對香港未來發展作出一系列頂層設計,國家發展為香港未來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必須切實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步伐
毋庸諱言,長期以來,在反對派和反中亂港分子的阻撓破壞下,加上香港特區政府囿於“小政府、大市場”的過時管治思維,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上起步太晚,錯失了不少發展機遇。隨着新冠肺炎疫情結束、政治風波平息、管治架構徹底重塑、內外敵對勢力受到遏制,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加主動擘畫新發展藍圖。預計中央還將繼續出台更多、更有力和更有效的惠港政策,助力香港振興經濟,促進香港全方位發展。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基本形成共識。行政長官李家超2023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以如何建設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的“八大中心”為重點。2月28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不少貫徹落實香港新發展策略的具體措施,包括:發展創新科技中心,加快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特別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深化大灣區金融合作;發展國際貿易中心,特別是建設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發展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發展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服務中心,特別是在中央的支持下成立“國際調解院”;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等。
然而,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力度和速度尚嫌不足,實際效果仍需大幅增加和彰顯。為了更好地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香港特區政府需要強化對內地發展戰略的認知,制定與國家發展戰略準確對接的香港發展策略,統籌協調好政府各部門的政策和行動,積極調動公共和民間資源貫徹香港發展策略,出台基於香港獨特優勢的產業政策,推進香港在法律、制度、政策、規則、產品和服務標準、准入準則等方面與內地做好銜接,從而加快兩地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數據流、企業流、科技流和服務流的流動。這些對香港而言都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面對當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如何處理好經濟放緩和財政緊絀的關係,如何強化政府組織和動員社會資源的能力,如何在逆境中加快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都將是香港特區政府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挑戰,也是對特區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考驗。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8/PfP01VWZnb42yf9p15Tem8gbgjgCqCXGKFS.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