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最近一段時間,中美兩國領導人和政府高層官員之間互動頻繁。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集體會見了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他就開放、創新、中美關係等問題與美國客人進行了交流;4月2日晚,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通電話,就中美關係及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坦誠深入交換了意見,拜登表示,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近期訪華。
4月7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會見了耶倫,期望兩國關係朝着更加成熟方向發展。4月5日至6日,副總理何立峰與耶倫在廣州舉行多輪會談。4月2日至5日,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訪美,與美國商務部副部長拉戈(Marisa Lago)共同主持召開中美商貿工作組第一次副部長級會議;4月3日至4日,中美兩軍在夏威夷檀香山舉行軍事會談。
還有,在3月24日至25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國家副主席韓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分別會見了來華參會的美國客人。同時,多名美國企業家到中國各地訪問,並與當地省委書記、省長會見。
中美近期頻繁互動,看似突然,卻不意外。因為作為兩個大國,中美之間牽扯面很寬,不僅影響中美兩國,也影響世界。中美關係對於香港來說尤為重要,關注中美關係的發展態勢和微妙變化,對於香港精準地把握“時”與“勢”至關重要。
中美關係企穩 惟消極因素增
習主席在應約與拜登通話時指出,中美關係出現企穩態勢,受兩國各界和國際社會歡迎。另一方面,兩國關係中的消極因素也有所增加,需要引起雙方重視。
習近平強調,今年中美關係要堅持幾條大的原則。一是以和為貴,堅守不衝突不對抗的底綫,不斷提升對中美關係的正面預期。二是以穩為重,不折騰、不挑事、不越界,保持中美關係總體穩定。三是以信為本,用行動兌現各自承諾,將“舊金山(三藩市)願景”轉為“實景”。雙方要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加強對話,以慎重的態度管控分歧,以互惠的精神推進合作,以負責的擔當加強國際協調。
習近平闡述以上3個原則,“和”與“穩”是目的,“信”是保障。他特別強調“以信為本”,是因這些年來美國信用不佳。要麼,說一套做一套;要麼,說了不兌現承諾。這成為制約中美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近美國繼續暗中“武裝台灣”,在南海支持菲律賓挑釁中國,對中國起重機進行“國安調查”,對字節跳動惡意圍剿……這一系列事件表明,中美在去年恢復接觸後,影響中美關係的消極因素仍在增加,令人憂慮!
顯然,美國內部各派政治勢力相互博弈,總統的話並不容易落實。今年是美國大選年,民主、共和兩黨相互攻擊會更加激烈,“對華強硬”將是他們所謂“政治正確”的選擇。在這時候,習近平提醒拜登“要講信用”,這是有的放矢。
拜登在通話中表示,重申美方不尋求進行“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方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中國發展有利於世界,美國不尋求遏制中國發展,不尋求同中國“脫鈎”。
拜登“六不一無意”的承諾能否能落到實處,仍令人存疑。但這表態至少表明,中美關係有可能止步不前,但再繼續下滑的可能性不大。拜登表示,安排耶倫、布林肯近期訪華,同中方加強對話溝通,避免誤判,推進合作,推動兩國關係穩定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這也可以理解為美方兌現承諾的具體措施。
中美不會“脫鈎” 但需保持韌性
針對中美關係近期消極因素增加的情形,習近平在與拜登通話中表示,美國的相關做法不是“去風險”,而是製造風險。若美方願開展互利合作,共享中國發展紅利,中方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若美方執意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剝奪中國正當發展權利,“我們也不會坐視不管”。
習主席這段話措辭十分嚴厲,“如果美方怎樣,中國將怎樣”--這實質上是亮明瞭底綫。相信拜登和美方相關人士聽懂其中的含義。
事實上,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科技戰,並沒有佔到甚麼便宜。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達1。06萬億美元,遠高於對華貿易戰之前水平。而中國現在依然是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也加速提升,在5G和6G、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關鍵數字技術領域,中國已成功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耶倫4月5日在中國的美國商會活動上演講時重申,拜登和她本人堅定拒絕美中經濟脫鈎,此前,她也曾多次公開表示,與中國“脫鈎”將帶來“災難性影響”。
在中國的美國商會總裁何邁可(Michael Hart)介紹,耶倫在問美國企業家“為甚麼有興趣留在中國?”時,有人認為,中國仍是全球製造業和供應鏈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認為,中國是個高效的經商之地;有人認為,中國是個重要市場;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長。耶倫表示,希望美國企業在華繼續取得成功。
耶倫曾主張取消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以抑制美國高通脹。這表明,她是在用“經濟頭腦”思考經濟問題,而不像某些政客“政治上腦”。耶倫去年7月訪華後,中美兩國成立經濟和金融兩個工作組,應該說,她為中美經濟合作發揮建設性作用。
由此可見,在中美關係消極因素增加的同時,拜登政府內閣仍有“明白人”,美國工商界的“明白人”則更多,這是中美關係止跌企穩的積極因素,可使中美關係面對冲擊須保持韌性。
美國遏華不變 惟戰略有變化
習主席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指出:“當前形勢下,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了。不管是經貿、農業等傳統領域,還是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中美應該成為對方發展的助力,而不應該成為阻力。”
習主席講得非常到位、非常深刻。中美“脫鈎斷鏈”不符合市場規律,是十分荒唐的。現在美國內部有一股遏制“脫鈎斷鏈”力量,這是值得欣慰的;但也要看到,這股力量有兩個明顯特點:
其一,在美國有利可圖的領域,他們堅決反對“脫鈎斷鏈”。無論是蘋果公司CEO庫克(Tim Cook),還是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他們都對中國表達極大好感,讚美中國不吝好詞,投資中國不惜巨資。因為他們明白,中國市場“遍地黃金”,且他們在中國市場有明顯競爭優勢,定會賺得盆滿鉢滿。
其二,在美國競爭處於下風的領域,他們堅決抵制中國產品。今年2月下旬,美國商務部圍繞中國汽車是否因其傳輸數據構成國家安全威脅啟動相關調查。最近,美國炒作所謂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有意在太陽能光伏板、電動車等產業領域對華加大施壓力度。
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首先倡導的,中國的太陽能光伏板、電動車發展迅猛,如能擴大市場,對全球降低碳排放是重要貢獻。但美國卻以“中國過剩產能可能威脅他國產業發展,衝擊世界經濟”為由,抵制中國的新能源產品,這也讓人看清了其虛偽的一面。
由此可見,美國遏華的既定戰略不會變。凡是對美國有利的事情,美方會交流合作;凡是對美方不利的事情,就算是對世界其他一些國家有利,美方也會毫不猶豫地與中國對抗。鑑於此,中美關係的基本走向,將是合作與對抗並存,未來在曲折中向前。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經濟體,又是一個細小的經濟體,這決定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香港有可能成為“緩衝地帶”,也有可能成為對撞的“前沿地帶”。因此,香港應時刻關注中美關係的變化,以維護國家利益和香港整體利益為要,思遠謀深,胸懷大局,沉着應變,推進香港經濟實現安全、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上致辭中,以“六個相信”寄語香港,相信香港特區管治團隊、社會各界、廣大市民能團結一致,在變局中趨利避害,貢獻國家,發展香港,走好未來的每一步。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8/Vluw7Cl1sWIC5gUvHTtGqEPU5ZwdR5ModDh.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屠海鳴
最近一段時間,中美兩國領導人和政府高層官員之間互動頻繁。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集體會見了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他就開放、創新、中美關係等問題與美國客人進行了交流;4月2日晚,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通電話,就中美關係及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坦誠深入交換了意見,拜登表示,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近期訪華。
4月7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會見了耶倫,期望兩國關係朝着更加成熟方向發展。4月5日至6日,副總理何立峰與耶倫在廣州舉行多輪會談。4月2日至5日,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訪美,與美國商務部副部長拉戈(Marisa Lago)共同主持召開中美商貿工作組第一次副部長級會議;4月3日至4日,中美兩軍在夏威夷檀香山舉行軍事會談。
還有,在3月24日至25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國家副主席韓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分別會見了來華參會的美國客人。同時,多名美國企業家到中國各地訪問,並與當地省委書記、省長會見。
中美近期頻繁互動,看似突然,卻不意外。因為作為兩個大國,中美之間牽扯面很寬,不僅影響中美兩國,也影響世界。中美關係對於香港來說尤為重要,關注中美關係的發展態勢和微妙變化,對於香港精準地把握“時”與“勢”至關重要。
中美關係企穩 惟消極因素增
習主席在應約與拜登通話時指出,中美關係出現企穩態勢,受兩國各界和國際社會歡迎。另一方面,兩國關係中的消極因素也有所增加,需要引起雙方重視。
習近平強調,今年中美關係要堅持幾條大的原則。一是以和為貴,堅守不衝突不對抗的底綫,不斷提升對中美關係的正面預期。二是以穩為重,不折騰、不挑事、不越界,保持中美關係總體穩定。三是以信為本,用行動兌現各自承諾,將“舊金山(三藩市)願景”轉為“實景”。雙方要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加強對話,以慎重的態度管控分歧,以互惠的精神推進合作,以負責的擔當加強國際協調。
習近平闡述以上3個原則,“和”與“穩”是目的,“信”是保障。他特別強調“以信為本”,是因這些年來美國信用不佳。要麼,說一套做一套;要麼,說了不兌現承諾。這成為制約中美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近美國繼續暗中“武裝台灣”,在南海支持菲律賓挑釁中國,對中國起重機進行“國安調查”,對字節跳動惡意圍剿……這一系列事件表明,中美在去年恢復接觸後,影響中美關係的消極因素仍在增加,令人憂慮!
顯然,美國內部各派政治勢力相互博弈,總統的話並不容易落實。今年是美國大選年,民主、共和兩黨相互攻擊會更加激烈,“對華強硬”將是他們所謂“政治正確”的選擇。在這時候,習近平提醒拜登“要講信用”,這是有的放矢。
拜登在通話中表示,重申美方不尋求進行“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方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中國發展有利於世界,美國不尋求遏制中國發展,不尋求同中國“脫鈎”。
拜登“六不一無意”的承諾能否能落到實處,仍令人存疑。但這表態至少表明,中美關係有可能止步不前,但再繼續下滑的可能性不大。拜登表示,安排耶倫、布林肯近期訪華,同中方加強對話溝通,避免誤判,推進合作,推動兩國關係穩定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這也可以理解為美方兌現承諾的具體措施。
中美不會“脫鈎” 但需保持韌性
針對中美關係近期消極因素增加的情形,習近平在與拜登通話中表示,美國的相關做法不是“去風險”,而是製造風險。若美方願開展互利合作,共享中國發展紅利,中方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若美方執意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剝奪中國正當發展權利,“我們也不會坐視不管”。
習主席這段話措辭十分嚴厲,“如果美方怎樣,中國將怎樣”--這實質上是亮明瞭底綫。相信拜登和美方相關人士聽懂其中的含義。
事實上,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科技戰,並沒有佔到甚麼便宜。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達1。06萬億美元,遠高於對華貿易戰之前水平。而中國現在依然是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也加速提升,在5G和6G、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關鍵數字技術領域,中國已成功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耶倫4月5日在中國的美國商會活動上演講時重申,拜登和她本人堅定拒絕美中經濟脫鈎,此前,她也曾多次公開表示,與中國“脫鈎”將帶來“災難性影響”。
在中國的美國商會總裁何邁可(Michael Hart)介紹,耶倫在問美國企業家“為甚麼有興趣留在中國?”時,有人認為,中國仍是全球製造業和供應鏈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認為,中國是個高效的經商之地;有人認為,中國是個重要市場;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長。耶倫表示,希望美國企業在華繼續取得成功。
耶倫曾主張取消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以抑制美國高通脹。這表明,她是在用“經濟頭腦”思考經濟問題,而不像某些政客“政治上腦”。耶倫去年7月訪華後,中美兩國成立經濟和金融兩個工作組,應該說,她為中美經濟合作發揮建設性作用。
由此可見,在中美關係消極因素增加的同時,拜登政府內閣仍有“明白人”,美國工商界的“明白人”則更多,這是中美關係止跌企穩的積極因素,可使中美關係面對冲擊須保持韌性。
美國遏華不變 惟戰略有變化
習主席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指出:“當前形勢下,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了。不管是經貿、農業等傳統領域,還是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中美應該成為對方發展的助力,而不應該成為阻力。”
習主席講得非常到位、非常深刻。中美“脫鈎斷鏈”不符合市場規律,是十分荒唐的。現在美國內部有一股遏制“脫鈎斷鏈”力量,這是值得欣慰的;但也要看到,這股力量有兩個明顯特點:
其一,在美國有利可圖的領域,他們堅決反對“脫鈎斷鏈”。無論是蘋果公司CEO庫克(Tim Cook),還是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他們都對中國表達極大好感,讚美中國不吝好詞,投資中國不惜巨資。因為他們明白,中國市場“遍地黃金”,且他們在中國市場有明顯競爭優勢,定會賺得盆滿鉢滿。
其二,在美國競爭處於下風的領域,他們堅決抵制中國產品。今年2月下旬,美國商務部圍繞中國汽車是否因其傳輸數據構成國家安全威脅啟動相關調查。最近,美國炒作所謂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有意在太陽能光伏板、電動車等產業領域對華加大施壓力度。
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首先倡導的,中國的太陽能光伏板、電動車發展迅猛,如能擴大市場,對全球降低碳排放是重要貢獻。但美國卻以“中國過剩產能可能威脅他國產業發展,衝擊世界經濟”為由,抵制中國的新能源產品,這也讓人看清了其虛偽的一面。
由此可見,美國遏華的既定戰略不會變。凡是對美國有利的事情,美方會交流合作;凡是對美方不利的事情,就算是對世界其他一些國家有利,美方也會毫不猶豫地與中國對抗。鑑於此,中美關係的基本走向,將是合作與對抗並存,未來在曲折中向前。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經濟體,又是一個細小的經濟體,這決定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香港有可能成為“緩衝地帶”,也有可能成為對撞的“前沿地帶”。因此,香港應時刻關注中美關係的變化,以維護國家利益和香港整體利益為要,思遠謀深,胸懷大局,沉着應變,推進香港經濟實現安全、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上致辭中,以“六個相信”寄語香港,相信香港特區管治團隊、社會各界、廣大市民能團結一致,在變局中趨利避害,貢獻國家,發展香港,走好未來的每一步。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8/Vluw7Cl1sWIC5gUvHTtGqEPU5ZwdR5ModD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