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吳志斌:復香港之活力 清香江之政明
文|吳志斌
四月初,復活節和清明節的“小長假”帶來了約1100萬人次經各海、陸、空通道進出香港。尤其是北上出行成熱潮,從3月29日開始的為期四天假期,每天都有數以十萬計的港人,選擇走陸路進入深圳過節,堪稱“港版春運”。人流與車流,北上與南下,都讓《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落地實施之後的香港,站在了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點。復活之後又清明,雙節相連,這對於當下的香港,卻具有冥冥之中的歷史啟示,結合當前的社會形勢,筆者有以下一番新的理解和感悟。
復活節原是一個基督教節日,為了紀念耶穌因人類之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復活而設立。復活之前為受難,復活之後為永生,這恰與3月23日生效國安條例的香港有“驚人的相似”。在立法實施之前的香港,遭受反中亂港的暗黑勢力的挑釁和滋擾,社會撕裂,無意義的政治矛盾被不斷製造,從非法“佔中”乃至2019年的“黑暴”,皆可謂是香港回歸之後的“受難日”。而在國安條例落地之後的香港,迎來了再一次的“復活”。這種“復活”具有多重含義,它不僅意味着香港在承擔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自覺、自主和自強,更體現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在落實高度自治方面,對中央的堅定交代、對香港市民的安心承諾,更是對歷史的盡責答復。復之初心,復為活力,這種“復活”必然會為香港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香港活力增加保障。
復活之後為清明,作為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祭祖掃墓的傳統節日,清明既與尋“根”的身份認同所聯繫,又跟消災除禍、農耕春種的習俗相關。4月4日,馬英九率台灣青年在陝西省黃陵縣參加“甲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活動,兩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代表共400餘人參與。馬英九在祭畢發表感言時兩度哽咽:“黃帝軒轅氏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我過去在台灣曾經六度遙祭黃陵,今天能夠帶着台灣的年輕人到陝西來親自祭黃陵,我個人感覺意義重大……我這次親自來到這裡,就是希望藉此表達台灣人對於傳統中華文化尊宗敬祖的重視,也讓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最後,他以“和平兩岸、雙贏共榮、同胞一體、允執厥中”作為他這次親祭軒轅黃帝陵的註腳,以此激勵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要牢記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根”以及作為炎黃子孫的身份驕傲。“港澳背依厚土,‘一國兩制’和衷共濟;寶島心繫根祖,兩岸一統歷史必然”。清明時期,不少港人攜兒帶女,北上掃墓、探親,各個口岸皆是人潮絡繹不絕。無論在哪個社會,無論華人身處何方,家的方向是一致的,根的命脈是相同的。清明祭祖,既是對“一個中國”的文化實踐,更是對“同根同源”的血脈呼應。
此外,清明也象徵政治方面的清明景和而帶來生產發展的欣欣向榮。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尤其是在清明節前後,雨水增多,氣溫回暖,萬物吐故納新,恰恰是春和景明之吉時。在排除了反中亂港的餘孽之後,在國安法的“金鐘罩”和國安條例的“防護牆”雙重保障之下,香港進入了“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4月5日,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對外公布,香港將會在4月舉辦“國際創科營商周”,屆時多項創新科技盛會在香港舉行,當中包括由政府資助的旗艦活動“數字經濟峰會”、“香港國際創科展”,以及大力推動的首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此外,在4月13日和14日,首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及“2024香江諾貝論壇”將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這些以高新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產業大會都體現了當下香港轉型之決心,發展之魄力,也必然會讓香港在創新型經濟發展的國際賽道上展現新氣象,佔領新高地。
“復活”在前,寓意“復”香港之元氣、之活力、之初心,“清明”在後,寓意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民心所歸,尋根溯源,春耕景和。香港有活力,發展就有新動力,香港有清明,社會就有安穩人心,才能做到一心一意講好香港故事,全心全意謀發展、促繁榮。
(作者為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本文原刊於點新聞,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9/HBGkfqUAaxyE25fMF7ivXlCKgNl2Ax5Oo8s.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