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無豬不歡,由街邊豬肉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可見一斑。不過,位於皇后大道中的上環市政大廈1樓的街市卻門庭羅雀。“你睇,仲邊度有人上來(街市)買嘢呀!”在上址經營鮮肉檔31年的“坤豪豬肉枱”(簡稱坤豪)檔主吳坤枝無奈地說,幸好豬肉是港人的主要食糧,雖然其經營利潤已大不如前,“但只要大家繼續食豬(肉),我們還有生存空間,我都會繼續做落去。”
港人的餐桌離不開豬肉市政街市拍烏蠅 九成供貨一成零售
早前的一個閒日早上,《港紙》記者甫踏進上環市政街市,場面冷清,幾乎不見顧客上門幫襯,不少菜檔和鮮肉檔“拍烏蠅”,30多個肉檔中僅5至6檔開業,其中一間為“坤豪”,由吳坤枝兩夫婦坐鎮,加上一名伙計。吳老闆一人負責店面的“企檔”與後台的“打拆”,吳太則負責文書工作,伙計負責送貨。
30多個肉檔中僅5至6檔開業“坤豪”的豬肉來自五豐行,九成供應港九多地的酒樓、食肆和會所,僅一成零售。吳老闆解釋,單純零售根本無法生存。目前本港豬肉供應的選擇多,除了內地和本地豬,還有進口的西班牙豬等,加上消費者生活模式的轉變,以及街邊肉檔的湧現,都令他們這些“人煙罕至”的樓上肉檔經營困難。故兩夫婦除在市政街市開設肉檔外,還經營兩檔凍肉生意。
本港新鮮豬肉佔整體市場51%,而豬肉越紅潤即表示越新鮮根據政府早前完成全港第二次食物消費量的調查(2018-2020年) 顯示,米飯佔穀物消費量六成、豬肉佔肉類七成。另有國際組織調查發現,港人人均豬肉消耗量長期雄據榜首,加上其他肉類,港人食肉冠全球,早已超越美國成為“食肉之都”。
香港近年的活豬供應狀況本港豬肉供應主要分為新鮮屠宰、冰鮮及冷藏三類,新鮮佔整體市場51%,當中逾九成來自內地養殖場。目前,全港每日屠宰活豬約2,800至3,000頭,相比全盛時期已減少約四分之一。“我哋高峰期日賣4、5隻豬,而家最多2隻!”吳老闆說,“豬肉產品選擇多和消費力不足,以及港人北上消費成風,也是鮮豬需求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熟客第三代幫襯 每天維持半日營業
身兼香港鮮肉商聯合會副理事長的吳老闆表示,昔日商會擁有100多個會員,目前只剩不到60個,除了因為近年少會員加入,許多創會會員年事已高,不是退休,就是離開人世。而他們當初成立商會的目的,是希望向政府反應業界的意見,為業界爭取權益。
在上環市政街市開業31年的吳坤枝坦言,零售生意難做,主力供貨酒樓會所。年近60歲的吳老闆,年輕時原來是一名廚師,其後轉行在上環的街市肉檔做屠宰員,並於1993年自立門戶,進駐上環市政大廈街市開設“坤豪”。他笑言,工作至今離不開“食”和“肉”兩個字。他說,中國人鍾情食肉,特別是豬肉,幾乎餐餐離不開豬,“而家上樓幫襯的多是熟客,而且已經去到第三代了。”但由於零售客少,“坤豪”每日僅營業半日,賣不完的鮮肉卻不愁出路,會交貨給酒樓和食肆。
話你知:1989年落成 前身舊上環街市南座
1989年落成的上環市政大廈1989年落成的上環市政大廈,其前身是位於文鹹東街126號、於1858年落成的舊上環街市南座,它較舊上環街市北座(即今日的西港城)早約半世紀落成。至1983年,為配合地鐵港島線建造工程,政府宣佈清拆舊上環街市南座及其周邊建築物,並於原址興建上環市政大廈,以取代其功能。
熟食中心美食雲集 經濟實惠
上環市政大廈內設街市、熟食中心、體育館等市政設施。大樓中層還附設上環文娛中心,為區內主要文化藝術場地之一;香港話劇團等機構亦設於此大樓。而整棟大樓以地下和一樓的街市最為冷清,二樓熟食中心因雲集美味小店,而且價格經濟實惠,人流不斷,是附近街坊和寫字樓員工用膳的好去處,近年也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打卡。
1樓街市菜檔,冷冷清清
2樓熟食中心美食雲集,人流不斷來源:《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