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修澤
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筆者認為,這不僅是2024年的重要任務,而且關乎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10年前,筆者曾主筆出版《創新立國戰略》一書,着力闡述創新對於中國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該書後被列入“國家發展戰略研究叢書”。結合書中核心觀點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筆者簡要談三點。
01
中國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創新,“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寫進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去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並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其特點也是創新。
新質生產力“新”在哪裏?在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推動下,政治經濟學所講的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都在發生新的重大變化。我們不妨想想,從ChatGPT到Sora,光是AI(人工智能)的參與,就能使勞動者和勞動工具發生史無前例的變化。對一些行業來說,有價值且具有“非消耗性”,甚至在使用中還能“自我衍生”的數據要素,或許比土地等傳統要素更“誘人”。而隨着生產力的變化,還將帶來生產關系的新變化。我們真的是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因此,2023年7月31日,筆者在接受《浙江日報》訪談時就提出:“當今風起雲涌的數字經濟浪潮,不僅僅是一個平台或具體業態問題,而是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在數字變革浪潮面前,世界諸多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都在研究制定各自的國家創新戰略,宗旨是:搶佔當今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而中國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順應當前人類社會的新潮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02
分三個層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應從戰略高度統籌布局,分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協同推進。
第一層是國家層面,國家層面創新是制高點。重點抓什麼?
一是抓國家的創新戰略規劃。這裏指的是為提升國家全面創新能力,聚焦發展方向、目標靶向和路線圖所作的“全局性謀劃”。現在已有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等戰略,“十四五”規劃更是把“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作為專篇部署。筆者建議,根據經濟社會新變化,審時度勢,對原有規劃適時進行“動態調整”。下一步,應着眼於人類科技革命的最新趨勢,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確定的奮鬥目標,制定更高端的創新發展方面的戰略規劃。
二是建立並完善國家推動創新的體制機制。從國際視角來看,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正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來說,必須有一套推動創新的體制機制,尤其是知識要素和技術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舉例來說,當前,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已經成為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路徑之一。但對此必須明確,新型舉國體制不僅僅是“舉”行政機關,還要“舉”全體國民;不僅僅是“舉”國有企業,還要“舉”民營企業。在這方面,浙江鼓勵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經驗,值得借鑑。
三是制定出臺一系列國家層面鼓勵和支持創新的政策。國家政策是促進創新的重要保障,必須涵蓋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等各個領域。除了上述創新戰略、創新體制和創新政策之外,國家也可直接推進一些“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
第二層是產業層面,生產力新變革應在產業創新層面得到落實。
筆者在《創新立國戰略》一書有關“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部分,曾按照自己的思想邏輯,提出七大產業:“瞄準發展瓶頸,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瞄準信息化需要,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瞄準結構升級,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瞄準人類健康,發展生物產業;瞄準能源制約,發展新能源產業;瞄準產業基礎,發展新材料產業;瞄準未來競爭,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10年後,看到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時,頗有感觸。其中也提到了七大新的增長引擎,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特別是“人工智能”這一亮點,值得各界關注。
這裏需要提醒: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應忽視傳統產業。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距離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門檻”還有很大差距。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務必因地制宜,從國情出發。在強化創新的同時,應做好用新技術改造或稱“賦能”傳統產業這篇大文章,切實促進從“加工大國”向“創新大國”的轉變。
第三層是企業層面,千千萬萬家企業是中國創新的重要主體,包括佔全國企業總量92.3%的5200多萬戶民營企業。
須知,近年來,民營企業已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要求,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浙江作為中國創新創業的高地之一,民營企業一直走在前列,各地應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企業家和技術創新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03
把握“人”“教”“科”“產”四大着力點。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筆者建議重點抓“人”“教”“科”“產”四個字。
第一個字是“人”,即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實現創新驅動,關鍵在人才。中國是一個不乏人才的國家,且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但是如今,在一些關鍵領域,例如“卡脖子”環節,尤感創新型拔尖人才不足。怎樣把創新者的創造性調動起來,需要下大功夫、真功夫、深功夫。筆者在2015年出版的《人本型結構論》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心靈的放飛,是真正的創意之源。”意思是說,要想真正推進創新,必須讓創新者擺脫各種束縛,營造出一個讓創新者“心靈放飛”的創新環境。
第二個字是“教”,即教育。教育是科教興國的重點,是創新型人才的搖籃。今天,“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給中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包括辦學理念、專業布局、師資培養、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要按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規律和規範培養創新型人才,克服灌輸式等舊的方式方法,以回答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第三個字是“科”,即科研。科研是創新的核心環節。對此,筆者曾在浙江日報《思想人生》專欄上發表《科研重在探索“未知”》一文。當下,科研創新應結合實際情況,瞄準影響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沿技術,要有顛覆性、首創性的研發創造成果。“國家隊”尤其要率先突破。
第四個字是“產”,即知識產權。在後工業社會和現代市場經濟中,只有通過創新,才能將潛在知識轉化為“知識資本”並使之增值。從這個意義上說,千千萬萬的創新者實際上是“知識資本”的創造者。為此,一要做好產權界定。筆者在2009年出版的《廣義產權論》一書中就呼籲,將職務發明的知識產權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分配給具體創造該知識產權的技術人員。10多年後,在一些地方,這一構想已經開始實驗。筆者建議,開展更多這方面的試點,以激勵科研人員。二要做好產權交易,如探索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等。三要做好產權保護,做到國內國外一視同仁。尊重並保護知識產權,這既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中國制度型開放的一個現實檢驗點。
(作者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本文發布於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微信公眾號,文章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13/y9YgwzxoG6MI15wu9II1F7bcaeEIcG66TAW.jpe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常修澤
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筆者認為,這不僅是2024年的重要任務,而且關乎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10年前,筆者曾主筆出版《創新立國戰略》一書,着力闡述創新對於中國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該書後被列入“國家發展戰略研究叢書”。結合書中核心觀點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筆者簡要談三點。
01
中國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創新,“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寫進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去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並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其特點也是創新。
新質生產力“新”在哪裏?在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推動下,政治經濟學所講的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都在發生新的重大變化。我們不妨想想,從ChatGPT到Sora,光是AI(人工智能)的參與,就能使勞動者和勞動工具發生史無前例的變化。對一些行業來說,有價值且具有“非消耗性”,甚至在使用中還能“自我衍生”的數據要素,或許比土地等傳統要素更“誘人”。而隨着生產力的變化,還將帶來生產關系的新變化。我們真的是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因此,2023年7月31日,筆者在接受《浙江日報》訪談時就提出:“當今風起雲涌的數字經濟浪潮,不僅僅是一個平台或具體業態問題,而是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在數字變革浪潮面前,世界諸多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都在研究制定各自的國家創新戰略,宗旨是:搶佔當今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而中國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順應當前人類社會的新潮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02
分三個層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應從戰略高度統籌布局,分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協同推進。
第一層是國家層面,國家層面創新是制高點。重點抓什麼?
一是抓國家的創新戰略規劃。這裏指的是為提升國家全面創新能力,聚焦發展方向、目標靶向和路線圖所作的“全局性謀劃”。現在已有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等戰略,“十四五”規劃更是把“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作為專篇部署。筆者建議,根據經濟社會新變化,審時度勢,對原有規劃適時進行“動態調整”。下一步,應着眼於人類科技革命的最新趨勢,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確定的奮鬥目標,制定更高端的創新發展方面的戰略規劃。
二是建立並完善國家推動創新的體制機制。從國際視角來看,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正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來說,必須有一套推動創新的體制機制,尤其是知識要素和技術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舉例來說,當前,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已經成為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路徑之一。但對此必須明確,新型舉國體制不僅僅是“舉”行政機關,還要“舉”全體國民;不僅僅是“舉”國有企業,還要“舉”民營企業。在這方面,浙江鼓勵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經驗,值得借鑑。
三是制定出臺一系列國家層面鼓勵和支持創新的政策。國家政策是促進創新的重要保障,必須涵蓋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等各個領域。除了上述創新戰略、創新體制和創新政策之外,國家也可直接推進一些“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
第二層是產業層面,生產力新變革應在產業創新層面得到落實。
筆者在《創新立國戰略》一書有關“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部分,曾按照自己的思想邏輯,提出七大產業:“瞄準發展瓶頸,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瞄準信息化需要,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瞄準結構升級,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瞄準人類健康,發展生物產業;瞄準能源制約,發展新能源產業;瞄準產業基礎,發展新材料產業;瞄準未來競爭,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10年後,看到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時,頗有感觸。其中也提到了七大新的增長引擎,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特別是“人工智能”這一亮點,值得各界關注。
這裏需要提醒: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應忽視傳統產業。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距離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門檻”還有很大差距。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務必因地制宜,從國情出發。在強化創新的同時,應做好用新技術改造或稱“賦能”傳統產業這篇大文章,切實促進從“加工大國”向“創新大國”的轉變。
第三層是企業層面,千千萬萬家企業是中國創新的重要主體,包括佔全國企業總量92.3%的5200多萬戶民營企業。
須知,近年來,民營企業已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要求,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浙江作為中國創新創業的高地之一,民營企業一直走在前列,各地應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企業家和技術創新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03
把握“人”“教”“科”“產”四大着力點。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筆者建議重點抓“人”“教”“科”“產”四個字。
第一個字是“人”,即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實現創新驅動,關鍵在人才。中國是一個不乏人才的國家,且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但是如今,在一些關鍵領域,例如“卡脖子”環節,尤感創新型拔尖人才不足。怎樣把創新者的創造性調動起來,需要下大功夫、真功夫、深功夫。筆者在2015年出版的《人本型結構論》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心靈的放飛,是真正的創意之源。”意思是說,要想真正推進創新,必須讓創新者擺脫各種束縛,營造出一個讓創新者“心靈放飛”的創新環境。
第二個字是“教”,即教育。教育是科教興國的重點,是創新型人才的搖籃。今天,“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給中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包括辦學理念、專業布局、師資培養、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要按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規律和規範培養創新型人才,克服灌輸式等舊的方式方法,以回答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第三個字是“科”,即科研。科研是創新的核心環節。對此,筆者曾在浙江日報《思想人生》專欄上發表《科研重在探索“未知”》一文。當下,科研創新應結合實際情況,瞄準影響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沿技術,要有顛覆性、首創性的研發創造成果。“國家隊”尤其要率先突破。
第四個字是“產”,即知識產權。在後工業社會和現代市場經濟中,只有通過創新,才能將潛在知識轉化為“知識資本”並使之增值。從這個意義上說,千千萬萬的創新者實際上是“知識資本”的創造者。為此,一要做好產權界定。筆者在2009年出版的《廣義產權論》一書中就呼籲,將職務發明的知識產權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分配給具體創造該知識產權的技術人員。10多年後,在一些地方,這一構想已經開始實驗。筆者建議,開展更多這方面的試點,以激勵科研人員。二要做好產權交易,如探索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等。三要做好產權保護,做到國內國外一視同仁。尊重並保護知識產權,這既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中國制度型開放的一個現實檢驗點。
(作者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本文發布於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微信公眾號,文章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13/y9YgwzxoG6MI15wu9II1F7bcaeEIcG66TAW.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