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穿越“石空”,觀大理石之美——大理文旅紀行(六)
文|本刊記者 張清語 肖揚
有各種顏色花紋、用作建築裝飾材料的石灰岩即是“大理石”,因大理出產的此類岩石質量極佳,這一地名便成為了這種材料的代名詞。在大家印象中,大理石是一種隨處可見的建築材料,似乎少有人為它們駐足。而在大理,卻有一座專為大理石而建造的博物館。名為國家方誌館南方絲綢之路大理石分館(又名“石空”)的博物館中,這些由天工造化雕琢而成的石頭在此被人珍藏,重獲新生。“這是來自億萬年前的藝術,是宇宙的藝術。”館長李振葵如此看待這些藏品。
“石空”初心:收藏永恆之美
據李振葵介紹,大理石的開採已有千年歷史,圖案尤為優美的大理石天然畫是雲南自古以來的朝貢佳品與民間收藏品。目前位於北京天壇的“龍鳳呈祥石”即是在明嘉靖年間所置,在蘇州網師園、留園等園林中,也可以找到如“五峰仙館清代雲石大座屏”等產自“滇南點蒼山”的名貴大理石製品。但長期的開採讓蒼山傷痕累累。1998年,蒼山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開山、採石被徹底禁止,蒼山得到了有效保護。由此,蒼山大理石“石畫”徹底成為絕響。
“有些東西我們不守護,慢慢地它就沒有了。”李館長向我們講述了他建立這座大理石博物館的初心。“大家現在都認為大理石是一種建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理石文化有斷代的危險。”在李館長看來,蒼山大理石天然畫既是大自然的藝術品,也是一首詩,一個精神圖騰。為了讓各地來客能夠繼續在大理欣賞到大理石的美,他想要將大理石精品收藏起來,讓這種永恆之美永遠能被人們所欣賞。
與石共生:“石空”的生存方式
在“石空”內部,有一個“大理石淘寶區”,從全國各地遠道而來的大理石皆匯聚於此,供人們挑選、購買,人們可以在此選購心儀的石頭,這種穿越時空之美也得以走向更遠的地方。“大理石收藏圈還是很大的,我們也會不定時地進行一些大理石拍賣。”李振葵這麼說。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大理石、讀懂大理石,“石空”也會舉辦如“2020大理石賞石藝術金融研修班”等石文化相關活動,邀請賞石名家、大理石名家、知名藝術家等齊聚一堂,探討大理石藝術。
設計師出身的李振葵亦為“石空”設計了供遊人飲茶、談天、休息的場所,在雅緻寧靜的“石空”之中,不少遊人一邊賞石,一邊品茗、聊天,抑或翻看一下收藏於館內的方誌,這些來自億萬年前的藝術品,便如此走進了遊人們的心中。
館內亦有研學區,“徐悲鴻、張大千這些大師都通過臨摹大理石脫了身上的匠氣,所以我們也讓孩子們在這裏畫石頭、臨摹石頭,師法自然,孩子們也很受啟發。”李振葵如是說。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13/G7f5fNrWlSdf9ojcSArYF3uulUOSxHbOg6c.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