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上周一至五(8至12日),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主任劉賜貴帶領下,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發揮港澳在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的作用”調研組在香港、澳門調研,委員們深入兩地政府部門、主要社團、金融機構、高等院校、中資企業等調查研究;此前的3月31日至4月3日,劉賜貴主任還帶領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的調研組,調研了浙江省溫州市、舟山市、寧波市,委員們聚焦當地經濟發展的熱點、難點,與在浙投資興業的部分港澳企業家、國有企業、政府部門等相關人士進行了深入交流。筆者作為調研組成員,全程參加了在浙江和香港的調研。
當下,內地正在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香港可以發揮甚麼作用?筆者認為,香港在以下幾個方面大有可為。
資本“大通道” 聯通兩個市場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開放度較高,資本流動自由,外滙管制相對較少。此外,香港與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有著緊密的聯繫,為投資者提供了廣闊的投資機會。相比之下,內地的金融市場開放度較低,外滙管制較為嚴格,對投資者的資金流動造成一定的影響。
此次調研組在香港有一項重要的交流,就是與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政制與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等10多位政府主要官員座談交流。雙方充分認識到,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的差異性,決定了內地要打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離不開香港的“金融力量”。目前,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在內地高水平對外開放中,香港完全可以發揮好資本“大通道”的作用,因為香港金融業擁有3個明顯優勢:
其一,金融產品豐富。香港金融市場擁有開放體系、嚴格的監管制度,金融產品涵蓋股票、債券、基金等很多產品,可為人們提供多種投資選擇。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正在打造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內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可為內地相關行業和企業提供更多支持。
其二,融資成本低。香港的法治化水平較高,違約必然付出高昂的代價,因此違約率低,在香港融資的風險小;同時,香港的利率低,基準利率只有2.25%左右;企業在香港上市周期較短、手續簡單,辦理金融業務非常方便。
其三,法律認受性高。香港是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地區,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更容易被國際投資人、監管機構和交易所理解和接受,有助企業建立更好的國際融資平台,優化收購兼並交易結構。
最近,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訪華,指摘中國新能源產業所謂“產能過剩”,稱“中國的產能過剩打亂了全球價格和生產模式,損害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美國還試圖聯合歐洲國家一起對中國的出口“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發難。
在浙江三地的調研中,一些企業反映,由於美國這種“貿易雙標”的做法,妨害了一些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發展。過去中國輸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美國指摘中國污染環境、破壞資源、侵犯人權;現在,中國輸美產品科技含量高了,且新能源產品的推廣使用,將大大降低全球碳排放,是好事情,美國卻找出新的理由指摘中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此事提醒我們,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打壓已經“常態化”;在美國的策動下,某些國家也會加入這一行列,呈現“幫派化”;這給中國貿易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是長期的。
貿易“中轉站” 帶來3大好處
對此,香港可以發揮貿易“中轉站”的作用,這個“中轉站”至少可以為內地企業帶來如下好處:
其一,規避貿易壁壘。香港作為獨立的關稅區,得到了全球諸多經濟體的認可,且香港加入的一些國際經貿組織,內地沒有加入。國內企業向一些發達國家出口產品時,通常會遇到反傾銷、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性壁壘等限制,而香港公司作為離岸公司,與內地企業採取三角貿易方式,可以規避貿易壁壘及限制政策。
其二,幫助內地企業獲得自由進出口權。香港公司可通過收購內地生產企業的資產或股權進行資本運作,或者與國內生產企業成立三資企業,使得國內生產企業擁有進出口權,這樣可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
其三,實現外滙資金自由調撥。內地實行外滙管制政策,而香港作為離岸金融中心,外滙可自由收付、兌換,內地企業在香港註冊,使用外滙更加方便。
今年全國兩會以來,“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成為熱詞,各地都在尋找突破點。“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面,調研組在香港政府部門、中資企業、西九文化區、港交所、理工大學等調研中,深刻認識到香港擁有3大優勢,可成為內地科技創新的“助推器”。
科創“助推器” 擁有3大優勢
第一,香港在部分領域擁有很強的科研實力,可為內地提供資源支撑。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最新“2024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近日出爐,香港位列全球前20名的學科數目,由去年12科增至今年15科;香港9間院校共有204科上榜,比去年多26科,當中多達91科(45%)排名上升。香港的科研實力由此可見一斑。在助力內地科技創新中,一方面香港可與內地建立合作機制,聯手進行科技創新;另一方面,香港可利用與世界頂級大學的合作平台整合資源,助力內地科技創新。
第二,香港擁有優越的創新環境,可為內地提供平台支撑。香港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健全的市場經濟機制和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連續28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是適合創新的地方;香港金融科技發展迅速,至今已發出8個虛擬銀行牌照,在香港數碼港滙聚了350家金融科技企業,可為科技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粵港澳3地可攜手進行制度創新,可拆除“籬笆”,共建科技創新平台。
第三,香港是吸引國際科技人才的“強磁場”,可為內地提供人才支撑。香港實行“兩文三語”,英文也是香港的官方語言並被廣泛使用,對外交流便利;香港文化多元,擁有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具有“文化聯通”的優勢;香港在經貿、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廣泛,熟悉國際市場的規則;香港交通便捷,到世界各地的航綫密集。這些優勢,使香港可吸引國際頂尖人才來港工作生活,並成為內地引進人才的“蓄水池”。
劉賜貴主任帶領調研組,在3地召開了多場座談會。與會人士紛紛表示,香港是一座“國際城市”,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國際大舞台,在內地高水平開放中扮演好以下4個角色:
國際“大舞台” 扮好4個角色
其一,國際品牌的“培育基地”。香港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和世界認可的機制,對於知識產權保護十分有利;在香港進行品牌推廣的費用低、消費者認受度高。香港可幫助內地企業提升品牌影響力,打造國際品牌。
其二,知識產權的“交易市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列第二名,這是該集群連續4年位列世界第二名。目前,香港正在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中國內地是全球最大的專利、商標及外觀設計申請來源地,但知識產權交易量不大。香港可做兩件事情:一是幫助內地企業把知識產權商品化,打入國際市場;二是吸引外資借道香港進入內地,內地更多的知識產權可以借此機會“變現”。
其三,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樑紐帶”。文明互鑒,人心相通,是推進高水平開放不可或缺的“課題”。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滙點,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香港是絕佳之地;向中國展示世界各地的文化,香港也是絕佳之地。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以來,已成為來港遊客趨之若鶩的“打卡地”;香港舉辦的大型國際文化盛事,也吸引了大批內地民眾來港觀賞。這說明,香港完全有能力當好文明交流互鑒的使者。
其四,國際貿易糾紛的“仲裁員”。香港是普通法地區,法律仲裁結果得到全世界140多個國家的認可。隨著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需求愈來愈旺盛,國際貿易糾紛必然呈正比增加,香港可為內地企業提供高水平的國際法律仲裁服務。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2月來港調研時指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香港走向光明未來的強大動力。‘一國兩制’方針是香港和中國內地城市不同的主要特徵之一。這樣好的制度安排,將作為長期性架構予以維護。”
夏寶龍的講話啟示我們,“高質量發展”是香港和內地的共同追求,“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對外開放”,“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與內地互補性很強,在內地高水平開放中,香港不僅可以發揮作用,而且這些獨特作用是內地任何一座城市無法替代的。香港應助力內地,成就自己,走出一條合作共贏之路。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15/j1YpAiARubyowQc0K8CJ6T9Xkq7YIFav9Pv.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屠海鳴
上周一至五(8至12日),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主任劉賜貴帶領下,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發揮港澳在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的作用”調研組在香港、澳門調研,委員們深入兩地政府部門、主要社團、金融機構、高等院校、中資企業等調查研究;此前的3月31日至4月3日,劉賜貴主任還帶領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的調研組,調研了浙江省溫州市、舟山市、寧波市,委員們聚焦當地經濟發展的熱點、難點,與在浙投資興業的部分港澳企業家、國有企業、政府部門等相關人士進行了深入交流。筆者作為調研組成員,全程參加了在浙江和香港的調研。
當下,內地正在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香港可以發揮甚麼作用?筆者認為,香港在以下幾個方面大有可為。
資本“大通道” 聯通兩個市場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開放度較高,資本流動自由,外滙管制相對較少。此外,香港與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有著緊密的聯繫,為投資者提供了廣闊的投資機會。相比之下,內地的金融市場開放度較低,外滙管制較為嚴格,對投資者的資金流動造成一定的影響。
此次調研組在香港有一項重要的交流,就是與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政制與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等10多位政府主要官員座談交流。雙方充分認識到,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的差異性,決定了內地要打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離不開香港的“金融力量”。目前,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在內地高水平對外開放中,香港完全可以發揮好資本“大通道”的作用,因為香港金融業擁有3個明顯優勢:
其一,金融產品豐富。香港金融市場擁有開放體系、嚴格的監管制度,金融產品涵蓋股票、債券、基金等很多產品,可為人們提供多種投資選擇。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正在打造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內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可為內地相關行業和企業提供更多支持。
其二,融資成本低。香港的法治化水平較高,違約必然付出高昂的代價,因此違約率低,在香港融資的風險小;同時,香港的利率低,基準利率只有2.25%左右;企業在香港上市周期較短、手續簡單,辦理金融業務非常方便。
其三,法律認受性高。香港是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地區,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更容易被國際投資人、監管機構和交易所理解和接受,有助企業建立更好的國際融資平台,優化收購兼並交易結構。
最近,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訪華,指摘中國新能源產業所謂“產能過剩”,稱“中國的產能過剩打亂了全球價格和生產模式,損害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美國還試圖聯合歐洲國家一起對中國的出口“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發難。
在浙江三地的調研中,一些企業反映,由於美國這種“貿易雙標”的做法,妨害了一些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發展。過去中國輸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美國指摘中國污染環境、破壞資源、侵犯人權;現在,中國輸美產品科技含量高了,且新能源產品的推廣使用,將大大降低全球碳排放,是好事情,美國卻找出新的理由指摘中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此事提醒我們,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打壓已經“常態化”;在美國的策動下,某些國家也會加入這一行列,呈現“幫派化”;這給中國貿易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是長期的。
貿易“中轉站” 帶來3大好處
對此,香港可以發揮貿易“中轉站”的作用,這個“中轉站”至少可以為內地企業帶來如下好處:
其一,規避貿易壁壘。香港作為獨立的關稅區,得到了全球諸多經濟體的認可,且香港加入的一些國際經貿組織,內地沒有加入。國內企業向一些發達國家出口產品時,通常會遇到反傾銷、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性壁壘等限制,而香港公司作為離岸公司,與內地企業採取三角貿易方式,可以規避貿易壁壘及限制政策。
其二,幫助內地企業獲得自由進出口權。香港公司可通過收購內地生產企業的資產或股權進行資本運作,或者與國內生產企業成立三資企業,使得國內生產企業擁有進出口權,這樣可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
其三,實現外滙資金自由調撥。內地實行外滙管制政策,而香港作為離岸金融中心,外滙可自由收付、兌換,內地企業在香港註冊,使用外滙更加方便。
今年全國兩會以來,“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成為熱詞,各地都在尋找突破點。“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面,調研組在香港政府部門、中資企業、西九文化區、港交所、理工大學等調研中,深刻認識到香港擁有3大優勢,可成為內地科技創新的“助推器”。
科創“助推器” 擁有3大優勢
第一,香港在部分領域擁有很強的科研實力,可為內地提供資源支撑。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最新“2024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近日出爐,香港位列全球前20名的學科數目,由去年12科增至今年15科;香港9間院校共有204科上榜,比去年多26科,當中多達91科(45%)排名上升。香港的科研實力由此可見一斑。在助力內地科技創新中,一方面香港可與內地建立合作機制,聯手進行科技創新;另一方面,香港可利用與世界頂級大學的合作平台整合資源,助力內地科技創新。
第二,香港擁有優越的創新環境,可為內地提供平台支撑。香港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健全的市場經濟機制和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連續28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是適合創新的地方;香港金融科技發展迅速,至今已發出8個虛擬銀行牌照,在香港數碼港滙聚了350家金融科技企業,可為科技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粵港澳3地可攜手進行制度創新,可拆除“籬笆”,共建科技創新平台。
第三,香港是吸引國際科技人才的“強磁場”,可為內地提供人才支撑。香港實行“兩文三語”,英文也是香港的官方語言並被廣泛使用,對外交流便利;香港文化多元,擁有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具有“文化聯通”的優勢;香港在經貿、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廣泛,熟悉國際市場的規則;香港交通便捷,到世界各地的航綫密集。這些優勢,使香港可吸引國際頂尖人才來港工作生活,並成為內地引進人才的“蓄水池”。
劉賜貴主任帶領調研組,在3地召開了多場座談會。與會人士紛紛表示,香港是一座“國際城市”,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國際大舞台,在內地高水平開放中扮演好以下4個角色:
國際“大舞台” 扮好4個角色
其一,國際品牌的“培育基地”。香港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和世界認可的機制,對於知識產權保護十分有利;在香港進行品牌推廣的費用低、消費者認受度高。香港可幫助內地企業提升品牌影響力,打造國際品牌。
其二,知識產權的“交易市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列第二名,這是該集群連續4年位列世界第二名。目前,香港正在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中國內地是全球最大的專利、商標及外觀設計申請來源地,但知識產權交易量不大。香港可做兩件事情:一是幫助內地企業把知識產權商品化,打入國際市場;二是吸引外資借道香港進入內地,內地更多的知識產權可以借此機會“變現”。
其三,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樑紐帶”。文明互鑒,人心相通,是推進高水平開放不可或缺的“課題”。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滙點,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香港是絕佳之地;向中國展示世界各地的文化,香港也是絕佳之地。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以來,已成為來港遊客趨之若鶩的“打卡地”;香港舉辦的大型國際文化盛事,也吸引了大批內地民眾來港觀賞。這說明,香港完全有能力當好文明交流互鑒的使者。
其四,國際貿易糾紛的“仲裁員”。香港是普通法地區,法律仲裁結果得到全世界140多個國家的認可。隨著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需求愈來愈旺盛,國際貿易糾紛必然呈正比增加,香港可為內地企業提供高水平的國際法律仲裁服務。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2月來港調研時指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香港走向光明未來的強大動力。‘一國兩制’方針是香港和中國內地城市不同的主要特徵之一。這樣好的制度安排,將作為長期性架構予以維護。”
夏寶龍的講話啟示我們,“高質量發展”是香港和內地的共同追求,“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對外開放”,“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與內地互補性很強,在內地高水平開放中,香港不僅可以發揮作用,而且這些獨特作用是內地任何一座城市無法替代的。香港應助力內地,成就自己,走出一條合作共贏之路。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15/j1YpAiARubyowQc0K8CJ6T9Xkq7YIFav9P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