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屠海鳴
上周一至五(15至19日),第135屆廣交會第一期在廣州舉辦。國務院總理李強專程南下廣州,於上周三(17日)分別同廣交會境外採購商代表和參展企業代表座談交流,於上周四(18日)在廣交會企業館巡館、參觀廣交會發展史陳列館。李強表示,要深入落實總書記習近平關於辦好廣交會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發展,推動廣交會愈辦愈好,讓廣交會這個“金字招牌”不斷煥發新的時代風采。
李強的工作櫛風沐雨、日理萬機,當他剛剛在北京接待完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一下子在廣交會的展館出現,來自境內外的採購商、參展商看到這位和藹、真誠、樸實的大國總理,都感到驚喜和鼓舞。
廣交會的全稱是“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每年春秋兩季舉辦,是中國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採購商最多且分布國家地區最廣、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被譽為“中國第一展”,也被稱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外貿行業的“晴雨表”。
今年的廣交會盛況喜人,來自全球212個國家和地區的12.5萬名境外採購商綫下參會,比上屆同期增長23.2%。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佔68.3%,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成員國採購商佔23%,歐美採購商佔18.1%。
第一期展覽以“先進製造”為主題,成為展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縮影。數字技術、智能製造相關參展企業將近3,600家,智能產品超9萬件。大量的新產品和新技術,讓有着67年歷史的廣交會煥發出新活力。
“金字招牌”賦新意 應作更大貢獻
歷屆廣交會通常會有國家領導人致賀信,或出席開幕式。這一次,李強專程南下廣州,為廣交會鼓勁加油,這背後有何深意?
李強是一位從基層起步的官員,長期主政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江蘇和上海。他曾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他這次到廣交會,旨在“問需於商”、“問計於商”。
參加境外採購商代表座談會的,包括英特宜家、沃爾瑪、科佩爾、露露國際、美而真、阿爾祖姆、似鳥、歐尚、生牌、凱斯科、長友等境外企業負責人。李強認真聽取各國採購商代表的發言,讚賞大家長期以來積極參與廣交會、大力開展對華經貿合作。
李強說,廣交會自1957年創辦以來,經歷風雨、從未間斷。許多境外企業因廣交會與中國結緣,並伴隨着中國的發展而成長壯大。廣交會的歷史,也是各國企業共享中國機遇、實現互利共贏的歷史,是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積極融入國際市場的縮影。新形勢下廣交會要愈辦愈好,為國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李強這段話有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強調廣交會自開辦以來“歷經風雨,從未間斷”。回顧1957年至今,中國經歷了許多大事件,特別是1966年至1976年“十年動亂”期間,廣交會都沒有中斷,現在更要把廣交會辦好。
第二,參加廣交會的境外企業,是中國發展的助推者、貢獻者,也是受惠者。境外企業參加廣交會,既給中國發展帶來好處,也給自己帶來收益。
第三,透過廣交會這個平台,各國企業走進中國,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廣交會是對外開放的平台和通道,對中國、對世界都非常重要。
第四,對廣交會的新要求:不僅為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作更大貢獻,而且為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更大貢獻。
從李強的講話可以看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和將來,廣交會在中國對外開放格局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讓“金字招牌”愈來愈閃亮。
愈是逆流不斷 愈要擴大開放
李強對“服務型政府”有獨特見解,他曾說,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不能光踩煞車、不踩油門;不能盡設路障、不設路標;凡事要多作“應不應該辦”的價值判斷,不能簡單地只作“可不可以辦”的技術判斷。這一次,他親自到廣交會,與境外採購商代表、參展企業代表交流,正是“服務一綫”的體現。
李強在與境外採購商代表座談時表示,期望境外企業繼續深耕中國市場,拓展在華業務,更好分享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和開放發展機遇,當好增進中外相互理解與互利合作的友好使者。
境外採購商代表稱,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願以廣交會為平台,繼續擴大在華經營,為推進自由貿易、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現場的氣氛十分熱烈,大家感覺到中國總理非常隨和,沒有架子,直截了當談問題、說想法,不繞彎、不空談、不呆板,互動的效果非常好。
還有人發現,總理和境外採購商代表座談屬於“超規格安排”。而最近一段時間,這類的“超規格安排”已出現多次。比如,3月27日,習近平在北京集體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向美方人士介紹中國經濟發展形勢,闡釋中國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又比如,在3月24至25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期間,不止李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國家副主席韓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都分別會見了來華參會的美國客人。再比如上周二(16日),李強在北京和朔爾茨共同出席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座談會,同與會的20多位企業家交流。中國領導人與外國企業家“面對面”會晤,體現出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信心和誠意。
當今世界,“逆全球化”現象令人憂慮,某些國家熱衷於構築“小院高牆”,對中國“脫鈎斷鏈”、“去風險”,完全違背了經濟貿易規則。前不久,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訪華,熱炒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稱“中國的產能過剩打亂全球價格和生產模式,損害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經濟學家出身的耶倫竟然說出這番話,完全違背了經濟常識。
過去中國出口初級產品,某些發達國際抹黑中國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損害勞動者權益。現在,中國出口科技含量高的“綠色能源”產品,為降低全球碳排放作貢獻,他們又攻擊“中國產能過剩”,豈有此理!
中國開放的腳步是擋不住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以人民幣計價)同比增長5%。其中出口增長4.9%,進口增長5%。進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進出口增速創6個季度以來新高。這表明,在某些國家“脫鈎斷鏈”的重重圍堵之下,中國進出口勢頭強勁,已經衝出重圍,全面復甦。
李強南下廣交會巡館和座談,傳遞了最重要的訊號:愈是圍堵中國的逆流不斷,中國愈要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中國領導人邀請外商共享中國發展機遇,體現出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
李強親臨廣交會鼓勁加油,也是為“高水平對外開放”鼓勁加油。他對境外採購商代表說:“中國將加快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
此前,李強也在多個場合提及此事。去年3月,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的中外企業家代表座談會上,他說,中國政府將“更加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去年6月,在天津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企業家對話會,他同企業家代表座談交流時說:“我們將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這一次,他在“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前面加了兩個字“加快”,表明推進制度型開放的緊迫性。
怎樣理解“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2023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明確率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備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內容涉及6個方面,體現出“對標提升”的要求。
例如,在“推進服務貿易自由便利”方面規定,“除特定新金融服務外,如允許中資金融機構開展某項新金融服務,則應允許試點地區內的外資金融機構開展同類服務。”這一條體現了內外資一致的原則,保障外資金融機構享受“國民待遇”。
還有,在“便利商務人員臨時入境”方面規定,“允許試點地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內部調動專家的隨行配偶和家屬享有與該專家相同的入境和臨時停留期限”、“對擬在試點地區籌建分公司或子公司的外國企業相關高級管理人員,其臨時入境停留有效期放寬至兩年,且允許隨行配偶和家屬享有與其相同的入境和臨時停留期限”,這有利於保障專家人才在華安心工作、生活,有利於吸引國際人才聚集。
中央推進改革開放採取“先試點,再推廣”的方法,李強此次講到“盡快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意味着試點之後,推進制度型開放的步子會更快。
李強專門去廣交會鼓勁加油,再次體現出中央極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和意志。無論世界局勢怎樣變化,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不改、信念不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將會愈開愈大。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2/NZmLskVt2xqoTy5cqNfzj9a2M4gufTugbPM.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屠海鳴
上周一至五(15至19日),第135屆廣交會第一期在廣州舉辦。國務院總理李強專程南下廣州,於上周三(17日)分別同廣交會境外採購商代表和參展企業代表座談交流,於上周四(18日)在廣交會企業館巡館、參觀廣交會發展史陳列館。李強表示,要深入落實總書記習近平關於辦好廣交會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發展,推動廣交會愈辦愈好,讓廣交會這個“金字招牌”不斷煥發新的時代風采。
李強的工作櫛風沐雨、日理萬機,當他剛剛在北京接待完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一下子在廣交會的展館出現,來自境內外的採購商、參展商看到這位和藹、真誠、樸實的大國總理,都感到驚喜和鼓舞。
廣交會的全稱是“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每年春秋兩季舉辦,是中國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採購商最多且分布國家地區最廣、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被譽為“中國第一展”,也被稱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外貿行業的“晴雨表”。
今年的廣交會盛況喜人,來自全球212個國家和地區的12.5萬名境外採購商綫下參會,比上屆同期增長23.2%。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佔68.3%,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成員國採購商佔23%,歐美採購商佔18.1%。
第一期展覽以“先進製造”為主題,成為展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縮影。數字技術、智能製造相關參展企業將近3,600家,智能產品超9萬件。大量的新產品和新技術,讓有着67年歷史的廣交會煥發出新活力。
“金字招牌”賦新意 應作更大貢獻
歷屆廣交會通常會有國家領導人致賀信,或出席開幕式。這一次,李強專程南下廣州,為廣交會鼓勁加油,這背後有何深意?
李強是一位從基層起步的官員,長期主政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江蘇和上海。他曾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他這次到廣交會,旨在“問需於商”、“問計於商”。
參加境外採購商代表座談會的,包括英特宜家、沃爾瑪、科佩爾、露露國際、美而真、阿爾祖姆、似鳥、歐尚、生牌、凱斯科、長友等境外企業負責人。李強認真聽取各國採購商代表的發言,讚賞大家長期以來積極參與廣交會、大力開展對華經貿合作。
李強說,廣交會自1957年創辦以來,經歷風雨、從未間斷。許多境外企業因廣交會與中國結緣,並伴隨着中國的發展而成長壯大。廣交會的歷史,也是各國企業共享中國機遇、實現互利共贏的歷史,是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積極融入國際市場的縮影。新形勢下廣交會要愈辦愈好,為國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李強這段話有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強調廣交會自開辦以來“歷經風雨,從未間斷”。回顧1957年至今,中國經歷了許多大事件,特別是1966年至1976年“十年動亂”期間,廣交會都沒有中斷,現在更要把廣交會辦好。
第二,參加廣交會的境外企業,是中國發展的助推者、貢獻者,也是受惠者。境外企業參加廣交會,既給中國發展帶來好處,也給自己帶來收益。
第三,透過廣交會這個平台,各國企業走進中國,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廣交會是對外開放的平台和通道,對中國、對世界都非常重要。
第四,對廣交會的新要求:不僅為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作更大貢獻,而且為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更大貢獻。
從李強的講話可以看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和將來,廣交會在中國對外開放格局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讓“金字招牌”愈來愈閃亮。
愈是逆流不斷 愈要擴大開放
李強對“服務型政府”有獨特見解,他曾說,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不能光踩煞車、不踩油門;不能盡設路障、不設路標;凡事要多作“應不應該辦”的價值判斷,不能簡單地只作“可不可以辦”的技術判斷。這一次,他親自到廣交會,與境外採購商代表、參展企業代表交流,正是“服務一綫”的體現。
李強在與境外採購商代表座談時表示,期望境外企業繼續深耕中國市場,拓展在華業務,更好分享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和開放發展機遇,當好增進中外相互理解與互利合作的友好使者。
境外採購商代表稱,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願以廣交會為平台,繼續擴大在華經營,為推進自由貿易、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現場的氣氛十分熱烈,大家感覺到中國總理非常隨和,沒有架子,直截了當談問題、說想法,不繞彎、不空談、不呆板,互動的效果非常好。
還有人發現,總理和境外採購商代表座談屬於“超規格安排”。而最近一段時間,這類的“超規格安排”已出現多次。比如,3月27日,習近平在北京集體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向美方人士介紹中國經濟發展形勢,闡釋中國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又比如,在3月24至25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期間,不止李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國家副主席韓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都分別會見了來華參會的美國客人。再比如上周二(16日),李強在北京和朔爾茨共同出席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座談會,同與會的20多位企業家交流。中國領導人與外國企業家“面對面”會晤,體現出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信心和誠意。
當今世界,“逆全球化”現象令人憂慮,某些國家熱衷於構築“小院高牆”,對中國“脫鈎斷鏈”、“去風險”,完全違背了經濟貿易規則。前不久,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訪華,熱炒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稱“中國的產能過剩打亂全球價格和生產模式,損害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經濟學家出身的耶倫竟然說出這番話,完全違背了經濟常識。
過去中國出口初級產品,某些發達國際抹黑中國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損害勞動者權益。現在,中國出口科技含量高的“綠色能源”產品,為降低全球碳排放作貢獻,他們又攻擊“中國產能過剩”,豈有此理!
中國開放的腳步是擋不住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以人民幣計價)同比增長5%。其中出口增長4.9%,進口增長5%。進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進出口增速創6個季度以來新高。這表明,在某些國家“脫鈎斷鏈”的重重圍堵之下,中國進出口勢頭強勁,已經衝出重圍,全面復甦。
李強南下廣交會巡館和座談,傳遞了最重要的訊號:愈是圍堵中國的逆流不斷,中國愈要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中國領導人邀請外商共享中國發展機遇,體現出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
李強親臨廣交會鼓勁加油,也是為“高水平對外開放”鼓勁加油。他對境外採購商代表說:“中國將加快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
此前,李強也在多個場合提及此事。去年3月,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的中外企業家代表座談會上,他說,中國政府將“更加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去年6月,在天津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企業家對話會,他同企業家代表座談交流時說:“我們將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這一次,他在“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前面加了兩個字“加快”,表明推進制度型開放的緊迫性。
怎樣理解“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2023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明確率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備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內容涉及6個方面,體現出“對標提升”的要求。
例如,在“推進服務貿易自由便利”方面規定,“除特定新金融服務外,如允許中資金融機構開展某項新金融服務,則應允許試點地區內的外資金融機構開展同類服務。”這一條體現了內外資一致的原則,保障外資金融機構享受“國民待遇”。
還有,在“便利商務人員臨時入境”方面規定,“允許試點地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內部調動專家的隨行配偶和家屬享有與該專家相同的入境和臨時停留期限”、“對擬在試點地區籌建分公司或子公司的外國企業相關高級管理人員,其臨時入境停留有效期放寬至兩年,且允許隨行配偶和家屬享有與其相同的入境和臨時停留期限”,這有利於保障專家人才在華安心工作、生活,有利於吸引國際人才聚集。
中央推進改革開放採取“先試點,再推廣”的方法,李強此次講到“盡快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意味着試點之後,推進制度型開放的步子會更快。
李強專門去廣交會鼓勁加油,再次體現出中央極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和意志。無論世界局勢怎樣變化,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不改、信念不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將會愈開愈大。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2/NZmLskVt2xqoTy5cqNfzj9a2M4gufTugbPM.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