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糖」食品、飲料以其「無熱量、零負擔、降低齲齒風險」的宣傳,圈粉無數。然而,代糖不能減肥,更不利於降糖,過量食用還有潛在危害,比如可能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癌癥、腸道菌群紊亂、脂肪肝等問題。甲之代糖,乙之砒霜!一定要理性看待,適量食用。
更容易勾起甜癮
代糖控制體重更多基於理論層面,在肥胖的糖尿病人群中也可能產生較小的收益;對於一般人群而言,長期食用代糖可能會增強對甜食和飲料的渴望,從而導致肥胖。
造成腸道菌群紊亂
腸道菌群在維持免疫和代謝穩態以及抵禦病原體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炎癥性疾病和感染的發病機制與改變的腸道細菌組成(生態失調)有關。研究顯示,大量食用代糖可能會使腸道菌群紊亂,究其原因可能是代糖無法為腸道菌群提供合適的能源物質,而使腸道菌群失調,進而增加腸組織炎癥的發生風險。
不僅如此,代糖導致的腸道微生物群紊亂可能會引起糖耐量異常。代糖雖不同於葡萄糖等直接代謝升高血糖,但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機體能量攝入與代謝,與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等有一定關系,相關機制之一可能是通過甜味受體增加腸促胰素的分泌,上調葡萄糖轉運蛋白的表達,影響腸道葡萄糖吸收,進而影響血糖。
此外,一些代糖也可能會導致胃腸道不適癥狀。食用糖醇類代糖食品時,糖醇在人體內不會被完全吸收和消化,容易引起腹部不適、脹氣、腸鳴等消化道癥狀,過量食用甚至會引發腹瀉等不適癥狀。
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研究顯示,食用過多含糖飲料或人工甜味劑飲料可能會增加特定人群冠心病及卒中的風險,尤其是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風險。
當人體攝入含有30g赤蘚糖醇的食品後,血液中赤蘚糖醇含量會顯著上升,且持續時間達兩天以上。血液中的赤蘚糖醇達到一定濃度會誘導血小板聚集和激活,從而促進血栓形成,如果這時剛好有動脈損傷,則會增加血管阻塞風險,進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該研究結果表明,在美國人群中,血液中赤蘚糖醇水平最高的人,發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是最低水平的1.8倍。歐洲人群中,這一風險是2.21倍。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是面向已經有肥胖、三高等情況的人群,能否推廣至普通人群還需進一步研究。
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
糖精與三氯蔗糖這兩種常見的人工代糖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國科學院一研究團隊連續11周使用糖精與三氯蔗糖兩種人工代糖和一種天然代糖餵養小鼠,發現人工代糖的攝入顯著提高了小鼠體內的炎癥水平以及肝臟中的脂質堆積,證實人工代糖比天然代糖更容易導致脂肪肝。研究團隊最終證實,糖精與三氯蔗糖通過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楊曉暉 作者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北京健康科普專家)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2/Qk1G31q33ceNpLpyQj7gm9Emiae709VRpC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