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輝
中醫藥的承傳、發展和創新已經成為中國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關乎國家的醫療衛生安全及自主的大局,也涉及到中醫藥在純粹醫療衛生以外的領域,例如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中華文化傳承、國民教育、國際關係、經濟民生等範疇。
建立嶺南中醫藥傳承中心
本港在2019年正式啟動“中醫藥發展基金”,以促進香港中醫藥界發展及提高業界整體水準。基金資助範疇多元,致力於全方位推動本港中醫藥發展。香港中成藥品牌在內地其實也十分受到歡迎,可是目前辦理相關手續較為繁複且耗時長,讓很多從業者望而卻步。因此,筆者經過與香港“跨界別關注中醫藥聯席會議”等組織的交流,提出以下建議。
筆者認為當局可以建立“嶺南中醫藥傳承中心”,從而保留傳統中醫藥流派。政府、院校和中醫業界可考慮整合民間的傳統中醫藥資源,包括人才、古法、民間驗方、臨床經驗以及各醫學派別的獨有理論和臨床經驗,從而在民間高手因年齡關係青黃不接時提供及時支援,避免源遠流長的中醫藥傳統流失,甚至導致民間臨床驗方和功法失傳。
此外,中醫藥在本港的傳承基於歷史原因具備獨特性,與內地中醫藥的發展始終存在某些差異。但是,筆者在與“跨界別關注中醫藥聯席會議”討論之後均認為,純傳統中醫藥的延續與當今中醫藥的創新發展可以並行不悖,相互作用,這是香港的獨特使命以及優勢。
設互認制度及產學研平台
透過在本港設立“嶺南中醫藥傳承中心”,可以加快香港發揮國家中醫藥傳承及國際化的角色,並將兩岸四地的純傳統中醫藥資源和人才結合起來,保留還沒有失傳的中醫藥學派、理論、功法及臨床經驗。
國家當前自主建立的中藥標準體系暫未完全與港澳台地區相容對接,各地註冊完成的中藥還需在對方監管部門進行再次註冊。但傳統中藥淵源相同,又同處“一國”,各地中藥註冊制度卻並不互認,這種現象明顯不理想。就此,筆者建議內地與港澳台地區認真商討並制定中藥註冊互認對接的政策措施。
同時也應一併檢視現行中成藥註冊制度,包括申請時間、經典名方申請管理等問題,筆者建議制定一套可內部對接的標準體系,這將更易於未來中藥被其他國家所接受,而港澳地區可擔當內地與世界宣傳弘揚中醫藥的橋樑。
此外,筆者希望在特定對接機制下,香港註冊中成藥可以毋須在內地再重新註冊,或是可以縮短其在內地註冊的時間及成本,對內地來港的註冊中藥亦然,從而給市民帶來更多選擇。
我們可以建立橫跨兩岸四地的中醫藥產學研合作平台,從而促進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共同開展中醫藥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筆者認為當局可讓兩岸四地的高等學府、中醫院、研發機構及產業界一同培訓,滿足發展需要,特別是中醫藥國際化的需要。
推動中醫藥保健產業的發展
現時中醫藥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方興未艾,充分顯示市場對中醫藥在治療、保健及健康管理方面的龐大需求,國家人口結構老齡化加速,西醫藥在治療某些疾病方面亦顯得不足,特別是針對慢性病及治療後的副作用和後遺症,中醫治未病,中醫藥保健產品正可填補這個缺口。
筆者認為中醫藥發展牽涉創新科技、產業化、知識普及、中華文化傳承等方面,因此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致力發展中醫藥行業成為大健康產業。
(作者系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來源:《信報》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6/ih5QIy8j22oJ7y4A8FtYvrJq49OS3K6IOE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