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在人體的位置就像一個中轉站,吃進來的水谷飲食在這裡被消化成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而這些營養物質又通過脾將其輸往全身以供人體使用。
一旦中轉站出現問題,也就是脾胃不和,那麽很多健康問題便會接踵而來,比如腹脹、肥胖油膩、疲勞乏力、頭腦昏沈等等。因此為解決這個問題,為大家介紹清代的一個方子益神湯。
益神湯
益神湯出自清代醫家景東旸所著《嵩崖尊生》益神湯,主要功效是升陽益氣、健脾除濕、和胃消食。
本方可以用來治療腰上贅肉、大便不成形、舌苔白膩胖大有齒痕、愛打呼嚕、白天犯困、飯後嗜睡等脾胃濕氣重的癥狀。
黨參10克,黃芪15克,當歸20克,炒白術15克,蒼術5克,青皮5克,炒神曲10克 黃柏5克,柴胡3克,升麻3克,炙甘草5g。
益神湯的組方思路也很簡單。由於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水濕沒辦法運化,則堆積在體內形成多余的廢物痰飲,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濕氣重。
因此要解決濕氣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把脾補好。脾胃的關系就像齒輪一樣,當脾的功能跟不上,胃氣也沒法順利往下降,因此食物便會堆積在胃裏,所以還得適當加入消食藥。
解決完主要矛盾,可以升提一下陽氣,把身體內的「霧霾」散掉,還頭腦一片清醒。
首先是健脾益氣,用的是黨參、黃芪,黨參與人參相比要溫和很多,因此臨床上一般是救急的時候會更喜歡用藥性峻猛的人參,而祛濕這種需徐徐圖之的治療則更適合用黨參,黨參性溫,滋補脾氣的作用強。
黃芪主要補肺氣,肺主衛表之氣,可以走全身,肺氣足的時候會像一層「金鐘罩」將人體包裹起來,抵禦外來邪氣,正如玉屏風散可以預防感冒,像屏風一樣保護人體。
黨參、黃芪相配合,肺脾之氣充足,再加上一味補血活血的神藥當歸,如此一來,人體氣血充足,四通八達,就不會感到四肢乏力,而脾的功能得以恢復,水濕之邪能化成人體需要的精微物質,也就沒有那麽多濕氣,便不會嗜睡、頭腦昏沈了。
益神湯中用來祛濕的主要是二術。所謂二術,就是蒼術和白術。白術味苦甘溫,入脾胃,蒼術辛苦溫,入脾胃、肝。
二術均能除脾之濕氣以及散寒通陽氣。但白術味甘而滋補,會有一些黏膩,更偏重補脾,可在祛濕後讓氣得周流而生津益血,如同給土施肥一樣,恢復脾土的生化功能,所以它的功能概括為燥濕健脾。
蒼術味辛,聞起來刺鼻,有濃烈的香氣,芳香可以醒脾,令人開胃口。
另外,蒼術還入肝經,中醫講脾主統血,因此蒼術還可以加強脾統血及生化氣血的功能,讓新鮮血液運行到各處,比如肝,增強疏肝行氣的效果。因此醫家有補脾用白術,運脾用蒼術的說法。
接下來消食和胃的兩味藥:神曲、青皮。神曲又叫六神曲,為辣蓼、杏仁泥、青蒿、鮮蒼耳子、赤小豆加入面粉或麩皮後發酵而成的曲劑,凡發酵之品都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因此神曲常用於治療飲食停滯、胸痞腹脹、嘔吐瀉痢、小兒積食等,著名的如保和丸。
青皮是未成熟的橘皮,青皮破氣的能力很強,如同那初生的牛犢不怕虎,橫沖直撞地疏肝破氣和消積化滯的力道很強,配合蒼術更是加強了其消食消脹的能力。
益神湯中還用了一味黃柏,黃柏和蒼術組成了有名的二妙丸,主要用來清利下焦濕熱,這其實也是消食消脹的一種手段,只有去除「腸胃中結熱」,胃腸通道才能通暢,胃氣才能通降,才不會一直堵在中焦脾胃處。而且黃柏還能補腎生水,可製約一下其他辛溫藥材的溫燥之性。
以上藥物解決了身體的濕氣,但人看起來可能還是蔫蔫的,畢竟病去如抽絲,所以益神湯為了達到像其名字一樣的效果(補益精神),還在方中使用了升陽益氣的藥物,如柴胡、升麻,一方面是輔助脾,讓脾更好的輸布精微物質,另一方面則是將清陽之氣升上來,迅速緩解頭重昏沈、口幹、乏力的癥狀,讓患者找到信心。
其中柴胡的用量十分講究,當取1~3g小劑量時,柴胡的作用主要是助補益之品行升舉陽氣之功用,如補中益氣湯,而且小量柴胡常與升麻配伍應用,發揮其升陽舉陷之力;
那麽取9~15g中劑量時,柴胡主要是調達氣機,行疏肝解郁之功用,常經醋製或以鱉血炮製,效果更佳,如逍遙散;
取25~30g大劑量時,一般就是起和解少陽、解表散熱之功用,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小柴胡湯。但是要註意的是,柴胡性散,多用的話會耗傷本來就中氣虛弱之人的氣血。
至於炙甘草,在益神湯中主要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畢竟方子中有寒有溫,有燥有潤的。
由此,十余味藥組成的益神湯,幫助人體升清降濁,通過去除濕氣達到提神醒腦的作用。
那麽除了調理脾胃,還能如何去除濕氣呢?
首先是運動,運動可以快速激發人體陽氣,促進五臟六腑的新陳代謝,濕氣可以從毛孔排出。
第二是飲食,油膩厚味不好消化,徒增脾胃負擔,最好還是飲食清淡、適量、均衡;
第三是環境,南方多陰雨,氣候比較潮濕,日常最好不要光腳踩地板、睡地板、頭吹幹才睡覺、不穿濕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