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邀請,4月24日至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對中國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昨日,當筆者撰寫本文時,布林肯剛飛抵上海。
布林肯此次訪華是中美落實兩國元首三藩市會晤,保持對話、管控分歧、推進合作、加強國際事務協調的一部分。4月2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時表示,希望安排布林肯國務卿訪華;中方對此表示歡迎。也就是說,布林肯此訪是早已列入計劃的國事。
儘管如此,由於最近美國眾議院通過了軍援台灣20億美元的法案,還通過了強制TikTok剝離法案,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發起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美國近期還在南海挑撥菲律賓對抗中國,不少人認為布林肯“來者不善”。
那麼,布林肯此行到底“善”與“不善”呢?由於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和複雜性,對布林肯此行不能簡單下結論,而應客觀地觀察和分析。
有對話合作 也有打壓遏制
去年11月,習近平主席與拜登總統在美國三藩市會晤。習主席闡述了處理中美關係的“五個共同”:共同樹立正確認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進互利合作,共同承擔大國責任,共同促進人文交流。拜登總統重申了在峇里島會晤中作出的“四不一無意”承諾,並表示“不尋求打壓遏制中國發展,不尋求同中國脫鈎”。中美兩國形成了面向未來的“三藩市願景”。以三藩市會晤為標誌,中美關係止跌回升。
此後,中美在各層級各領域開展了一系列重要接觸,雙方外交安全、經貿財金、氣候變化以及執法、農業、文化等部門負責人通過訪問、會晤、通話、工作組會議等方式保持互動,兩軍恢復溝通。包括不久前的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訪華和這次布林肯訪華,都是雙方重要接觸。
作為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作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的兩個,中美關係的起起伏伏,不僅涉及雙方,還關乎世界。因此,雙方接觸比不接觸好。中美必須經常來往、進行對話,這一點是雙方都認可的。
當下,中美在禁毒、執法、科技、人工智能、農業、衞生、氣候變化等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兩國直航航班增加,工商界和地方省州往來密切,青少年交流活躍,文體互動熱絡。合作整體上比較順利,原因在於雙方在以上領域都有合作的主觀願望,也具備合作的客觀條件。
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更多的是打擊遏制。因為,美國早已將中國定義為“競爭對手”,而不是“合作夥伴”。美國政府2022年發布的新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中國的定位是:“優先考慮的、唯一的全球競爭對手”。
既然是“競爭對手”,打擊遏制“對手”,便成為美國對華關係的主基調;儘管拜登對中國反覆作出承諾,但落實得並不好。這也不難理解,近年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打壓遏制中國方面空前一致。因此,美國對華策略是:整體打壓遏制,局部交流合作。布林肯這次訪華,無論外交辭令多麼完美,也定是按照這個邏輯行事。
有真招實招 也有假招虛招
布林肯這次訪華,會對中國哪些問題“開炮”?許多人認為以下幾個問題是交鋒的焦點:
一是“要求中國減少對俄羅斯軍事及國防產業的支持”問題。美國上周公布了一份清單,稱到2023年,俄羅斯進口芯片90%來自中國,用於生產導彈、坦克和飛機;2023年第四季,俄羅斯進口機床有70%來自中國,“可能用於”生產彈道導彈。
二是台海問題。自詡為“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將於5月20日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美方擔心此人的過激行為會激怒中國大陸,迫使大陸武統台灣。
三是南海問題。美方不斷重複對“南海自由航行”的所謂關切,慫恿菲律賓不斷挑戰中國的底綫,有“擦槍走火”的危險。
四是經貿科技問題。耶倫訪華大談中國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產能過剩”之後,白宮已經開始對中國鋼鐵、鋁及海事、造船、物流展開“301調查”,理由是中國政府在大力補貼以上產業,使這些企業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在美國及歐盟傾銷產品。
五是“芬太尼氾濫”問題。美國因藥物濫用致死的人數已遠遠超過槍枝、車禍的人數,美方指摘中國為美國輸入芬太尼,還說中國在補貼芬太尼生產企業。
美國作為“世界老大”,在打壓“世界老二”方面具有一整套策略和招數。對付中國也是軟硬兼施、虛實結合,有些是真招實招,有些是假招虛招。
布林肯來訪之前,中國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負責人在媒體吹風會上表示,中方主要聚焦五大目標:一是樹立正確認知,二是加強對話,三是有效管控分歧,四是推進互利合作,五是共同承擔大國責任。這位負責人同時表示,美方尤其不能觸碰中方在台灣、民主人權、道路制度、發展權利等問題上的紅綫。中方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和意志堅定不移,將重點就台灣、經貿科技、南海等問題闡明嚴正立場、提出明確要求。
以上“吹風”,實質上是為布林肯訪華劃重點、劃紅綫。其實,中方的紅綫早就劃定,而且反覆講過。美方也心知肚明,卻不斷在“紅綫”問題上找麻煩,其用意是以“觸紅綫”要挾中國。
依筆者之見,所謂“對俄羅斯軍事及國防產業的支持”問題是假招,美方經常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進行輿論炒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當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用一瓶洗衣粉證明“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次美國以“可能用於”的措辭,顯然又是沒有證據的猜測。中國不可能因為美國施壓而中斷與俄羅斯的正常貿易往來。
台海問題和南海問題是虛招,美國明白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問題上不可能讓步,但仍不厭其煩地拿這些問題說事,正是以此為“籌碼”,逼迫中國在其他問題上讓步。
“芬太尼氾濫”問題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也是一個虛招。中國外交部北大司負責人已公開表示:“芬太尼不是中國的問題,也不是中國造成的問題,但我們沒有袖手旁觀,願意向美國人民提供幫助。”
那麼,美國的真招實招是甚麼呢?是經貿科技問題!因為,從經貿科技上打壓遏制中國,是當下最有效、最可行、也是對中國最具有持久殺傷力的一招。在美方看來,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可以令美國永遠處於領先位置。布林肯此行的重點,應是美方要在經貿方面得到好處。
有各自利益 也有全球共同責任
布林肯此行除了要談中美之間的事情,還要談全球事務。中美同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負有特殊責任。這一點,雙方的觀點是一致的。中美的分歧在於“如何承擔大國責任”?
以解決烏克蘭危機為例,中國的做法是“勸和促談”。中國外交部網站2023年2月24日發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共十二條,第一條是“尊重各國主權”,報告指出:“公認的國際法,包括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應該得到嚴格遵守,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切實保障。”這表明,對俄羅斯侵犯烏克蘭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做法,中國並不認同。第二條是“摒棄冷戰思維”,報告指出:“一國的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地區安全不能以強化甚至擴張軍事集團來保障。”這就表明,對北約東擴、威脅俄羅斯安全的做法,中國也不認同。第三條是“停火止戰”,報告指出:“支持俄烏相向而行,儘快恢復直接對話,逐步推動局勢降級緩和,最終達成全面停火。”這表明,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化解危機。美國的做法是“以戰止戰”,不停地給熱點地區“加燃料”,令戰事不斷擴大,並反對戰爭雙方和談。
再以解決巴以衝突為例,中國的做法是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國,為落實“兩國方案”鋪平道路,徹底解決巴以衝突問題。但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獨家否決了此決議。不僅如此,美國眾議院最近通過了向以色列提供260億美元的援助法案。其中,170億美元用於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美國的做法明顯偏袒以色列。
解決國際熱點問題雖然不是布林肯此行的重點,但在某些關鍵時候,美國希望中國施加影響力,說服衝突的一方保持克制。因此,交流雙方對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的看法,是布林肯此行必不可少的話題。
中國希望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回顧這些年來中國所做的一切,無論是在台海、南海、東海,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核心利益,並未主動挑戰美國的地位。由此觀察布林肯此行的中美交鋒,在涉及核心利益上,中國不會讓步;在擴大雙方合作上,尚有空間。
中美關係的變化,特別是經貿科技領域的變化,對於香港的影響頗大,香港社會各界應該特別關注、積極應對。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原文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5/CA3xwJwfdnoNIrzv1cB5lE7gWAfwwDa5M3X.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屠海鳴
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邀請,4月24日至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對中國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昨日,當筆者撰寫本文時,布林肯剛飛抵上海。
布林肯此次訪華是中美落實兩國元首三藩市會晤,保持對話、管控分歧、推進合作、加強國際事務協調的一部分。4月2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時表示,希望安排布林肯國務卿訪華;中方對此表示歡迎。也就是說,布林肯此訪是早已列入計劃的國事。
儘管如此,由於最近美國眾議院通過了軍援台灣20億美元的法案,還通過了強制TikTok剝離法案,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發起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美國近期還在南海挑撥菲律賓對抗中國,不少人認為布林肯“來者不善”。
那麼,布林肯此行到底“善”與“不善”呢?由於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和複雜性,對布林肯此行不能簡單下結論,而應客觀地觀察和分析。
有對話合作 也有打壓遏制
去年11月,習近平主席與拜登總統在美國三藩市會晤。習主席闡述了處理中美關係的“五個共同”:共同樹立正確認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進互利合作,共同承擔大國責任,共同促進人文交流。拜登總統重申了在峇里島會晤中作出的“四不一無意”承諾,並表示“不尋求打壓遏制中國發展,不尋求同中國脫鈎”。中美兩國形成了面向未來的“三藩市願景”。以三藩市會晤為標誌,中美關係止跌回升。
此後,中美在各層級各領域開展了一系列重要接觸,雙方外交安全、經貿財金、氣候變化以及執法、農業、文化等部門負責人通過訪問、會晤、通話、工作組會議等方式保持互動,兩軍恢復溝通。包括不久前的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訪華和這次布林肯訪華,都是雙方重要接觸。
作為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作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的兩個,中美關係的起起伏伏,不僅涉及雙方,還關乎世界。因此,雙方接觸比不接觸好。中美必須經常來往、進行對話,這一點是雙方都認可的。
當下,中美在禁毒、執法、科技、人工智能、農業、衞生、氣候變化等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兩國直航航班增加,工商界和地方省州往來密切,青少年交流活躍,文體互動熱絡。合作整體上比較順利,原因在於雙方在以上領域都有合作的主觀願望,也具備合作的客觀條件。
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更多的是打擊遏制。因為,美國早已將中國定義為“競爭對手”,而不是“合作夥伴”。美國政府2022年發布的新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中國的定位是:“優先考慮的、唯一的全球競爭對手”。
既然是“競爭對手”,打擊遏制“對手”,便成為美國對華關係的主基調;儘管拜登對中國反覆作出承諾,但落實得並不好。這也不難理解,近年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打壓遏制中國方面空前一致。因此,美國對華策略是:整體打壓遏制,局部交流合作。布林肯這次訪華,無論外交辭令多麼完美,也定是按照這個邏輯行事。
有真招實招 也有假招虛招
布林肯這次訪華,會對中國哪些問題“開炮”?許多人認為以下幾個問題是交鋒的焦點:
一是“要求中國減少對俄羅斯軍事及國防產業的支持”問題。美國上周公布了一份清單,稱到2023年,俄羅斯進口芯片90%來自中國,用於生產導彈、坦克和飛機;2023年第四季,俄羅斯進口機床有70%來自中國,“可能用於”生產彈道導彈。
二是台海問題。自詡為“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將於5月20日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美方擔心此人的過激行為會激怒中國大陸,迫使大陸武統台灣。
三是南海問題。美方不斷重複對“南海自由航行”的所謂關切,慫恿菲律賓不斷挑戰中國的底綫,有“擦槍走火”的危險。
四是經貿科技問題。耶倫訪華大談中國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產能過剩”之後,白宮已經開始對中國鋼鐵、鋁及海事、造船、物流展開“301調查”,理由是中國政府在大力補貼以上產業,使這些企業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在美國及歐盟傾銷產品。
五是“芬太尼氾濫”問題。美國因藥物濫用致死的人數已遠遠超過槍枝、車禍的人數,美方指摘中國為美國輸入芬太尼,還說中國在補貼芬太尼生產企業。
美國作為“世界老大”,在打壓“世界老二”方面具有一整套策略和招數。對付中國也是軟硬兼施、虛實結合,有些是真招實招,有些是假招虛招。
布林肯來訪之前,中國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負責人在媒體吹風會上表示,中方主要聚焦五大目標:一是樹立正確認知,二是加強對話,三是有效管控分歧,四是推進互利合作,五是共同承擔大國責任。這位負責人同時表示,美方尤其不能觸碰中方在台灣、民主人權、道路制度、發展權利等問題上的紅綫。中方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和意志堅定不移,將重點就台灣、經貿科技、南海等問題闡明嚴正立場、提出明確要求。
以上“吹風”,實質上是為布林肯訪華劃重點、劃紅綫。其實,中方的紅綫早就劃定,而且反覆講過。美方也心知肚明,卻不斷在“紅綫”問題上找麻煩,其用意是以“觸紅綫”要挾中國。
依筆者之見,所謂“對俄羅斯軍事及國防產業的支持”問題是假招,美方經常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進行輿論炒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當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用一瓶洗衣粉證明“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次美國以“可能用於”的措辭,顯然又是沒有證據的猜測。中國不可能因為美國施壓而中斷與俄羅斯的正常貿易往來。
台海問題和南海問題是虛招,美國明白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問題上不可能讓步,但仍不厭其煩地拿這些問題說事,正是以此為“籌碼”,逼迫中國在其他問題上讓步。
“芬太尼氾濫”問題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也是一個虛招。中國外交部北大司負責人已公開表示:“芬太尼不是中國的問題,也不是中國造成的問題,但我們沒有袖手旁觀,願意向美國人民提供幫助。”
那麼,美國的真招實招是甚麼呢?是經貿科技問題!因為,從經貿科技上打壓遏制中國,是當下最有效、最可行、也是對中國最具有持久殺傷力的一招。在美方看來,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可以令美國永遠處於領先位置。布林肯此行的重點,應是美方要在經貿方面得到好處。
有各自利益 也有全球共同責任
布林肯此行除了要談中美之間的事情,還要談全球事務。中美同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負有特殊責任。這一點,雙方的觀點是一致的。中美的分歧在於“如何承擔大國責任”?
以解決烏克蘭危機為例,中國的做法是“勸和促談”。中國外交部網站2023年2月24日發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共十二條,第一條是“尊重各國主權”,報告指出:“公認的國際法,包括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應該得到嚴格遵守,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切實保障。”這表明,對俄羅斯侵犯烏克蘭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做法,中國並不認同。第二條是“摒棄冷戰思維”,報告指出:“一國的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地區安全不能以強化甚至擴張軍事集團來保障。”這就表明,對北約東擴、威脅俄羅斯安全的做法,中國也不認同。第三條是“停火止戰”,報告指出:“支持俄烏相向而行,儘快恢復直接對話,逐步推動局勢降級緩和,最終達成全面停火。”這表明,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化解危機。美國的做法是“以戰止戰”,不停地給熱點地區“加燃料”,令戰事不斷擴大,並反對戰爭雙方和談。
再以解決巴以衝突為例,中國的做法是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國,為落實“兩國方案”鋪平道路,徹底解決巴以衝突問題。但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獨家否決了此決議。不僅如此,美國眾議院最近通過了向以色列提供260億美元的援助法案。其中,170億美元用於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美國的做法明顯偏袒以色列。
解決國際熱點問題雖然不是布林肯此行的重點,但在某些關鍵時候,美國希望中國施加影響力,說服衝突的一方保持克制。因此,交流雙方對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的看法,是布林肯此行必不可少的話題。
中國希望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回顧這些年來中國所做的一切,無論是在台海、南海、東海,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核心利益,並未主動挑戰美國的地位。由此觀察布林肯此行的中美交鋒,在涉及核心利益上,中國不會讓步;在擴大雙方合作上,尚有空間。
中美關係的變化,特別是經貿科技領域的變化,對於香港的影響頗大,香港社會各界應該特別關注、積極應對。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原文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5/CA3xwJwfdnoNIrzv1cB5lE7gWAfwwDa5M3X.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