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劉兆佳 |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
當前,許多美國政客、媒體和學者仍抱有冷戰思維,把中國視作巨大威脅,不斷遏制、打擊、抹黑和孤立中國,並尋求在多方面與中國「脫鉤」,其目的無非是要維護美國的全球霸權和其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美國的對華政策固然會給中國帶來損失,但無法從根本上阻止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也無法阻止美西方相對衰落的歷史趨勢。美國的政治精英似乎對此尚沒有清晰的認知,或者對實際情況不了解,或者不相信美國會失去霸主地位,也或者雖然有所察覺但不願意宣諸於口,導致美國對華政策逐漸偏離理性軌道。事實證明,美國決意與中國為敵的做法已經為美國自身帶來極大傷害,不僅受到越來越多國內民眾的反對,也遭到了美國盟友和夥伴的質疑,反而加快了美國全球霸權的崩塌。
美國自身利益受到損害
美國雖然是世界霸主,但相對綜合國力今非昔比。美國「去工業化」的過程已經積重難返,導致工業生產能力大幅下降,只能越來越依賴濫發美元國債甚至「虛擬」資產,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為了遏制中國,美國不得不投放更多資源到國防、安全和情報等部門,並支付高額債務利息,而分配到基礎設施、教育、科研、衞生、環境、產業發展和福利上的資源必然會進一步減少。同時,為了拉攏盟友和其他國家加入反華行列,美國不得不花費大量資源並作出超過實際能力的安全承諾。這些做法都將導致美國國內資源嚴重錯配。
美國政治精英和學者普遍認為,隨着美國外交和軍事實力的持續下降,美元霸權將成為美國繼續稱霸世界的最大支柱。以此之故,對於任何有可能削弱美元霸權的他國貨幣、不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支付系統,都逃不過被美國打壓的命運。然而,在幾十萬億美國債務的重壓下,加上美國濫發美元等行為,削弱了美元的國際公信力、作為儲備貨幣的價值以及在國際投資和貿易上的功能。美國在俄烏衝突發生後對俄羅斯的極限施壓和金融制裁,進一步動搖了國際社會對美元的信心。中國和其他國家越來越不願意過度依賴美元和由美國主導的國際支付系統,擔憂美國償還債務的能力,更擔心本國海外資產可能因為與美國交惡而被凍結、沒收或挪作他用,認為有必要開發一些不以美元為基礎的金融工具。近年來,隨著美國遏制中國的力度增大,中國逐漸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開放的速度,中國與越來越多國家通過本國貨幣進行貿易和投資。對美國而言,長此以往,美元的吸引力難免會持續下降,並產生惡性循環:走弱的美元導致走弱的美國,越來越弱的美國則使美元弱上加弱。
事實證明,向中國發動貿易戰、關稅戰和科技戰,阻止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融資,禁止美國企業與中國做生意,禁止美國投資者購買中國股票與資產,鼓勵美國企業和資金撤出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逼迫盟友和夥伴削減與中國的經貿聯繫,這些做法對美國及其盟友的經濟發展都是有害的,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美國鼓吹與中國「脫鉤斷鏈」,必將拖慢自身經濟發展速度和民生改善進程。特別是近年來,美國加緊利用香港來遏制中國,例如撤銷過去給予香港的特殊政策、抹黑香港國際形象和聲譽、制裁香港特區官員、在香港培植代理人、在香港製造政治動亂等。然而,美國在香港的政治、經濟和金融利益巨大,一個動盪、凋敝的香港對美國是不利的。美國前駐香港和澳門總領事唐偉康(Kurt Tong)曾多次承認香港與美國的互利共贏關係。如果美國持續實行敵視香港的政策,只會讓自己在香港的利益蒙受更大損失。
美國國內政策變得混亂扭曲
為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美國似乎正在遠離長期奉為圭臬的以自由市場為主體的經濟模式等「核心價值」,取而代之的是實行美國商界和學術界精英一貫反對和貶斥為「離經叛道」的「經濟民族主義」「地緣經濟」「工業政策」「貿易保護主義」和構築「小院高墻」的科技政策。其中,「地緣經濟」主張美國政府運用經濟手段達到地緣政治的目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在經濟和科技上削弱、孤立乃至打倒中國。諷刺的是,美國一直以來都不滿和批評中國政府干預市場的運作,指責中國企業由此取得相對其他國家企業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可以說,為了對付中國,美國放任政治因素和政府力量不斷干擾和扭曲市場。美國前外交官傅立民 (Freeman)指出,為了遏制中國,美國做了很多違背其奉行的經濟價值、訂立的國際經貿規則的事。美國對那些不願意減少與中國交易的盟友和夥伴施加制裁,放棄由市場驅動的與中國開展經濟往來的做法,改為以關稅、配額、制裁、禁止、強行「收購」和進出口管制為主的做法。美國學者倫納德(Leonard)坦言,為了擊敗中國,美國「現在正在透過產業政策、關稅、進出口管制和補貼來真正推動『效仿中國』。」 美國還放棄或者破壞那些它認為中國在其中發揮比美國更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比如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並摧毀以聯合國為核心的、用以管理國際經濟關係的、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一方面不斷要求中國尊重由美國制定和主導的所謂「以規則為基礎的自由國際秩序」,另一方面自己卻幹着破壞這一國際秩序的勾當。
為了與中國進行經濟競爭,美國政府一反過去對自由市場的尊重,加強對美國企業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管控。其實,美國的大型行業和企業擁有龐大的政治能量去保障自己的利益和壟斷地位,「自由市場」在美國早已名不副實。美國經濟學者菲利龐(Philippon)的研究發現,美國其實並非是一個自由市場體系。他指出,在大部分美國經濟部門中,競爭已經減退。造成競爭匱乏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的刻意選擇,而游說活動和選舉捐獻對此影響甚大。事實上,在美國的歷史中,自由貿易和市場競爭從來都不是美國成為經濟大國的手段。美國學者普雷斯托維茨(Prestowitz)指出,美國之所以富有,並非是因為它仿效英國,反而是跟從德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荷蘭、瑞士、瑞典的軌跡,所有這些地方最後都變得富有。它們代表的模式絕不是自由貿易、開放市場和全球投資,而是重商主義和保護主義。不過,在經濟競爭力已經無與倫比後,美國卻鼓吹自由貿易和市場競爭,把這些原則提升到美國「核心價值」的層次,並要求其他國家都放棄所有經濟壁壘,讓美國企業可以「自由」地在其他國家營運、發展和掠奪。
今天,為了與中國進行產業競爭,美國政府按照《美國創新和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芯片和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和《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等法律,投放大量資源於一些由政府揀選的戰略產業特別是高端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綠色科技上,以確保美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也就是說,美國原來引以為傲和不斷向全球推銷的「自由市場」理念無法貫徹下去。美國專家庫利(Cooley)和紐克松(Nexon)甚至悲觀地斷言,美國的經濟自由主義前景並不樂觀。美國的產業政策是否能夠重建美國的工業體系現在尚屬未知之數,但這個 「不符合」美國價值觀的政策所導致的美國社會內部和政黨之間的嚴重分化和衝突,也令美國在國際社會一直宣揚的「自由市場」顯得虛偽和蒼白無力。
美國國內反對聲音不斷增加
為了遏制中國和應對所謂「中國威脅」,美國愈來愈把國家安全當作頭等大事並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導致美國國內愈發不穩定。美國不斷指控中國在美國國內做所謂「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事,比如收集美國軍事情報、竊取美國政府和企業的科技成果、收買美國政客、拉攏華裔美國人為中國做事、在美國從事對中國有利的政治和文化宣傳等。美國對國內的民眾特別是華裔美國人和在美國唸書或工作的中國人加強監控和防範,損害其人權和自由。美國學者佩羅(Perault)和薩克斯(Sacks)指出,拜登政府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名,禁止或限制中國的科技企業在美國運作,認為這會妨礙美國人在互聯網上瀏覽的自由,並且會削弱美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力。這便是美國為了防範中國而導致自由受損的一個實例。過去二十多年,美國把反對恐怖主義和維護國家安全當作頭等大事,在國內形成了一種草木皆兵、人人自危的緊張氣氛。美國國內出現了明顯的「敵我」意識、恐懼情緒、排外心態和極端思想,包括華裔在內的亞裔人士受到歧視和排斥,軍工綜合體勢力坐大,威權主義和排外行為不斷湧現。美國外交政策走向軍事化,而政府更加強了對民眾的監視和管制,這些都對美國人的人權、自由和私隱構成嚴重威脅。今天美國把中國當作危險的「敵人」只會讓那些壓制人權和自由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其中一個明顯的受害者是學術自由。比如,那些對中國稍有肯定的學術論文、書刊和評論都難以找到出版和發表的機會,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學者尤其是華裔學者則首當其衝,除非從負面或惡意角度出發探究中國情況,否則難以取得研究經費和發表著作。諷刺的是,美國與中國為敵,美其名為捍衛美國的人權和自由,但實際後果是壓抑了美國的人權和自由。
目前,美國的政治精英和媒體不斷渲染「中國威脅論」和詆毀抹黑中國,在美國國內掀起反華浪潮,目的在於讓反華政策能夠得到美國民眾的支持。可是,這種支持是否能夠長期維持仍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一直以來,美國民眾把內政看得比外交更重要、更迫切,他們希望美國政府多關注和處理國內日益嚴重的問題,而非浪費資源來遏制中國。過去二十多年,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和軍事行為屢屢犯錯,由於在俄烏衝突中失利,以及在巴以衝突中一面倒地支持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殘酷殺戮,更備受國際社會譴責。凡此種種,都促使長期在美國存在的「孤立主義」不斷冒起,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反對美國插手其他國家的事務,與中國為敵的政策同樣遭到美國民眾的反對。美國國際關係學者庫普錢(Kupchan)認為,大部分美國人希望自己的國家減少在海外的承擔,並讓美國的夥伴擔負更多國際責任。他們期望美國集中精力於國內,特別是加大對基礎建設的投資、保障就業和控制移民人數。他發現,美國的年輕選民對維持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同盟關係和維持美國世界領導地位的興趣比年長選民低,年輕選民更希望聚焦於國內事務。可以想象,當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逐漸了解與中國為敵的政策,明白為了台灣、南海問題與中國開戰,可能讓美國付出巨大代價的時候,美國政治精英獲得民眾支持的難度將會越來越大,會激起國內更多反對聲音。
美國國內分化和衝突加劇
今天的美國充斥着不少難以破解的深層次矛盾,令不少美國有識之士感到擔憂。美國社會學者普特南(Putnam)引用大量歷史數據說明美國國內的四個矛盾,並認為今天的美國社會情況相當糟糕:經濟下滑、包容妥協精神倒退、社會組織破損及文化自戀意識上揚。他指出,現在不斷惡化的社會兩極化導致個人主義上升,後者又帶來不平等的增加。而這又導致人與人的隔閡,引發更嚴重的兩極分化。如此周而復始,形成了一個不斷下沉的漩渦。在這種情況下,不少美國政治精英和民意領袖惡意地把美國的國內問題「甩鍋」給中國,以此逃避責任和欺騙民眾。但是事與願違,這種做法在美國國內掀起越來越嚴重的排外情緒和種族衝突,美國的華人首當其衝,其他亞裔群體也難免蒙受池魚之災。過去一段時間,一直以來對美國的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發揮重要作用的中資企業、華裔企業家和來自中國的科技專才、留學生,在美國備受懷疑和排斥,導致大批華裔科學家被迫離開美國,這對美國經濟、教育和科技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美國與中國為敵的政策對美國的民主政治不利,因為會進一步激化美國的右翼民粹主義和威權政治,而這兩者都是腐蝕民主政治的重大因素。事實上,美國民主政體早已出現了諸多敗壞的跡象,包括政治不平等、政府和政黨脫離民眾、金錢政治肆虐、貪污腐敗、寡頭統治、嚴重政治分化和鬥爭、管治失效、民眾對政府和政治制度不滿等。美國學者阿佩爾鮑姆(Applebaum)指出,對處於美國邊緣的極右和極左勢力而言,美國的理想是虛假的,美國的制度是騙人的,美國在國外的行為是邪惡的,而美國的「霸權」事業的語言——平等、機遇和正義——只是空洞的口號。她的話明顯是指責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破壞美國民主,蔑視作為民主支柱的國會、法院、選舉和媒體,以及肆意引進威權政治和個人專斷。阿塞莫格盧(Acemoglu)也認為,特朗普所代表的美國民粹主義源於美國社會和政治的深刻斷裂。美國的右翼民粹主義和威權政治的共同特徵是白人種族主義、歧視與排斥有色人種、反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反對美國的民主政治體制、反對外來移民和難民等。這股勢力的冒起讓美國不少政治學者對美國民主的前景不抱樂觀態度。為了爭取美國民眾對與華為敵政策的支持,美國政治精英不斷在國內挑起反華情緒,煽動種族仇恨,增添美國人對美國前景的擔憂,實際上是不停為右翼民粹主義和威權政治添柴引火,最終只會讓美國的民主制度和價值觀成為犧牲品而已。
美國國際形象和公信力遭質疑
美國把中美之爭定義為「威權」與「民主」之戰,企圖讓美國在國際社會佔領道德高地。可是,由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實行美國倡導的「西方民主」,為了壯大所謂「民主」陣營,美國把一些一直被西方嘲諷或貶斥為實施「威權主義」的國家也納入其中,讓美國鼓吹的所謂「民主」與「威權」的正義之戰淪為國際笑柄。這不但讓美國的政治圖謀難以成功,而且讓美國在政治舞台上展示的「雙重標準」和偽善嘴臉暴露無遺,進一步挫傷美國的道德威信和話語權。
美國一直吹捧其戰略優勢在於與大批國家結成軍事同盟,而中國沒有與任何國家結盟。美韓聯盟、美日聯盟、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美英安全合作(AUKUS) 等均是美國軍事圍堵中國的重要手段。美國甚至意圖拉攏歐洲和亞洲的盟友在亞洲建立類似北約(NATO)的集體安全機構。美國由此相信,一旦美中開戰,中國將會處於軍事劣勢。但事實或許並非如美國所料。當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與中國在經貿上的聯繫比美國更密切。雖然少數國家與中國存有領海、領土遺留問題,但大多數國家不認為中國對自身主權和領土完整構成重大威脅,因此沒有誘因和理由夥同美國與中國為敵,更遑論對中國開戰。再者,越來越多的美國盟友尤其是日本和韓國不願意相信美國給予的安全承諾,不肯定美國能夠戰勝中國(不管如何定義「勝利」),更擔心最終被美國背棄或出賣。所以,美國逼迫盟友與中國為敵的做法,必然會遇到盟友越來越大的抗拒,導致其與盟友的關係愈趨緊張,而那個以美國為核心的「同盟」亦會走向瓦解甚至名存實亡。
美國的惡意打壓 必然遭到中國的強力反擊
今天,中國對美國不存任何幻想,並已經做好了應對和反擊美國各種挑釁和遏制的準備。一方面,在符合國家利益、世界和平和人類福祉的前提下,中國不會排除與美國在一些領域,比如氣候變化、流行疾病防治、反毒品和反恐等事務上開展合作。另一方面,中國針對美國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包括: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擴容「金磚國家」組織和上海合作組織、提升與「全球南方」國家的關係、強化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上的角色、拓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和擴大電子人民幣的應用範圍、建構以人民幣為中心的國際支付系統、推行「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戰略、加快科技自主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有些舉措已經收到明顯成效。可想而知,中國對美國的反擊和反制必然會讓美國付出沉重代價,中國在國際上不但沒有被美國孤立,反而朋友越來越多,國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種種跡象表明,在極端的反華思潮的籠罩下,美國在可預見的將來對中國的遏制力度和幅度將會持續增加,務求最終能夠達到美國遏制中國崛起和維持美國霸權的目的。不過,美國的圖謀不可能得逞,美國的對華政策必然失敗。美國的悲劇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全球霸權,不自量力地堅持遏制中國的崛起,但這種狂妄和粗暴的行為最終只會加快美國全球霸權的衰落。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3-4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