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謙凱
夏季到了,大家經常談到濕氣重,那麽,什麼是濕氣,中醫對濕氣是如何認識的呢?其實,⽼百姓常說的濕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濕邪。
首先,濕邪和季節有密切的相關。濕是長夏的主氣,在夏季,氣溫升高,降雨量大,水氣上騰,氤氳熏蒸,濕氣充斥,為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季節。香港所處緯度較低,在氣候上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有明顯的濕季和干季,例如,在六月份降雨量高達657毫米,而十二月份降雨量僅為253毫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這種外界環境的變化,人體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夏季濕氣重,多濕病。
濕邪致病有哪些癥狀和性質特點呢?
濕性屬水,為陰邪,容易阻滯氣機,濕在上焦,氣機不暢則胸悶;濕在中焦,脾胃升降不利則胃口不好、脘痞腹脹;濕在下焦,氣化不利、水濕停聚則小便短澀、水腫等。
濕性還有重濁的性質特點。“重”,即沉重,重著,濕氣的臨床表現有沉重、重濁的特點,濕氣重常可見周身困重,四肢倦怠,頭沉重好像被濕布包裹,關節重著疼痛等。“濁”,即混濁、穢濁,濕氣重則其排泄物和分泌物有穢濁不清的特點,例如面部色暗油垢,大便溏瀉,下痢粘液膿血,小便混濁不清,婦女帶下過多,皮膚濕疹出水等。
濕性粘滯,“粘”,即粘膩,“滯”,即停滯。濕邪致病具有粘膩停滯的特點。這種特點一是主要表現在癥狀的粘滯性,有濕氣的人多可見到粘滯不爽,粘滯不清的癥狀,例如皮膚粘膩或油膩,大便粘膩不爽,粘⻢桶,小便澀滯不暢,舌苔粘膩厚濁。二是表現在病程的纏綿性,濕性粘滯膠著難解,許多濕氣的病反復發作,時起時伏,病程較長,很難痊愈。例如濕疹,濕熱型的發熱,風濕型的關節炎、類風濕等,均因為有濕邪而病程較長。
臨床觀察發現,許多濕氣重、濕邪導致的疾病,相當於西醫的慢性炎癥。⽐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腸炎,慢性膀胱炎等,這些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反復發作,很難速愈。因此中醫在治療這些慢性炎癥疾病時,必須加上化濕祛濕的中藥。
我們在生活中,怎樣才能減少濕氣呢?
一是要合理飲食,保障脾胃功能正常。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液,脾胃功能正常,可以使人體內的水液進行正常的代謝,防止水液在體內發生不正常的停留,也就不會產生濕氣。飲食不規律,不按時用餐,飢一頓飽一頓,過食油炸的肥膩的食物,過食生冷飲品,過食甜品,都會有傷脾胃,使脾胃不能正常運化水液,從而體內形成濕氣。
二是要加強體育鍛煉。濕氣重的人往往感到身體困重乏力,不願活動,但是越不運動,體內濕氣會淤積越多,形成惡性循環。體育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像球類、騎車、慢跑、登山、快走等運動,有利於氣血津液的流通,加快新陳代謝,幫助排除濕氣。
至於服用中藥來除濕氣,這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同樣是濕氣重,會有不同的辨證分型,其治療用藥也各不相同,最好請有經驗的中醫大夫開⽅治療。如果雖有濕氣,但癥狀還不嚴重,介紹一個小驗⽅:黃芪10克,蒼術10克,荷葉10克。這是一天的量,煮水代茶飲。可以益氣健脾,燥濕清熱,對於常見的身困體乏,舌苔厚膩,有濕氣的人,有顯著的除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