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簡軍波 | 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上海歐洲學會副會長
2024年是中法建交40周年。40年來,中法關係跌宕起伏,但總體上經受住了考驗。如今,中法關係在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入,不僅造福兩國人民,也推動中歐關係發展,有益於世界和平與繁榮。然而,在時代劇變的背景下,兩國關係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地緣政治領域的對抗、經貿領域的持久摩擦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如何總結過去40年的成功經驗,塑造更加友好順暢的中法關係之未來,值得兩國共同深思。本文擬從目前雙方合作發展的潛能、正面臨的主要挑戰及雙邊關係的未來走向進行分析。
兩國合作空間及潛力巨大
中法關係能夠克服重重困難發展至今依然相對順暢,尤其得益於共同的合作基礎。目前,中法合作空間及潛力依然巨大。從政治領域看,雙方都秉持獨立對外政策;經濟方面,雙方互補性依然較強;在人文領域,中法都是文化大國或強國,文明交流互鑒空間潛力巨大。
(一)雙邊合作政治基礎堅實
雖然中法兩國社會體制不同,但兩國領導人共同奠定的政治互信基礎、相似的國際地位或身份以及共同的國民性,成為雙方達成持續合作的主要政治基礎。
1964年,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法國成為率先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在冷戰氣氛洶湧的時代,法國作為西方陣營的重要一員,能克服國內外政治壓力,擺脫成見,與意識形態對立的國家建交,需要極大的魄力、勇氣和遠見卓識。也正因如此,戴高樂和當時中國領導人的遠見卓識為中法關係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共同的政治互信。隨著雙方聯繫日益緊密,兩國關係不斷提升。1997年,中法建立「全球夥伴關係」;2004年,提升為「全球戰略夥伴關係」。在雙方關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兩國建立了戰略對話、高級別經濟和金融對話、人文交流高級別對話等部長級以上的高層對話機制。
此外,兩國具有相似的國民性,即對於獨立國際地位和大國尊嚴的珍視與追求。新舊民主革命時期,中國人民前赴後繼,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付出了鮮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不惜冒著被西方制裁與封鎖的危險,廢除了全部不平等條約;冷戰時期,面對美國和蘇聯的帝國主義軍事威脅,中國人民不怕犧牲,敢於迎接戰鬥……可以說,獨立自主是刻在中國人基因裡的信條。同樣,法蘭西民族也具有追求獨立的國民意識。1966年,面對國家主權(尤其是國防主權)受到威脅的情況,法國毅然退出北約;2003年,美國以反恐為名,帶頭攻打伊拉克,作為西方重要成員的法國明確表示反對;21世紀,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歐洲戰略自主,試圖捍衛歐洲和法國在國際社會的獨立地位……因此,追求國家獨立,維護國家尊嚴是兩國共同的特質,有利於兩國構建共同的政治共識。
對於法國當前追求的戰略自主,中國政府給予支持。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曾在接待法國外長期間明確表示:中方的立場是明確的,我們將堅持支持歐洲的戰略自主權。法國在面對中國時,也明確表示「不選邊站」。法國總統馬克龍在2023年4月訪華行程結束後,於回程中坦言,在台灣問題上不會和美國採取統一立場。這反映出當雙方堅持獨立自主外交立場時,能夠找到合作空間,不會因外部壓力而採取針對對方的對抗性政策。在面對國際社會重大問題時,雙方也有可能尋求共識,以減緩地區和國際局勢的烈度。譬如,雙方願意就俄烏衝突的解決進行協商與合作,這一點在中國和澳大利亞或英國的關係中都難以實現。
中法關係還有一個特點,它也許不甚明顯,但依然十分重要:那就是雙方具有類似的國際身份。中法都是所在地區乃至國際社會中不可被忽略的政治性大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二十國集團成員、核大國、所在地區強國,在國際社會都具有廣泛的利益和影響力。這意味著兩國無論是維護自身利益,還是推進國際社會共同利益或解決國際問題時,都離不開與對方的合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雙方合作的重要政治基礎。
(二)經貿合作廣泛深入
在中法關係中,經貿合作發揮著「壓艙石」作用。從經貿關係實際來看,雙邊互賴性較強。如今,法國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實際投資來源地;中國是法國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全球第七大貿易夥伴。从貿易總額來看,2022年中法雙邊貨物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較2021年增長14.6%。從近期投資來看,法國投資在中國的各領域都長期存在。2017年法國對華直接投資存量為250億歐元,投資領域包括農業食品、工業、交通、城市發展、大型零售和金融服務等。目前超1,100多家法國企業在華開展業務,僱用約57萬名員工。近年來中國對法投資也大幅增長,2017年中國對法直接投資存量達60億歐元。中國(含香港)企業在法國設立子公司約700家,僱用員工約4.5萬人。
雙方緊密的經貿關係也有賴於兩國政府推動雙邊經貿關係發展的強烈願望。2019年,中法政府簽署了一系列涵蓋多個領域的大型貿易協議,其中包括中國斥資300億歐元從空中客車公司購買飛機、法國雞肉對華出口、法國在中國建造海上風電場、成立中法合作基金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方願同法方保持高層交往,並歡迎法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法國總統馬克龍作出積極回應。2023年,馬克龍在對華國事訪問期間帶領龐大的商業代表團,推動了36家中法企業代表在諸多領域簽訂合作意向書。
中法經貿合作的一個重要有利因素是雙方具有高度的互補性。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表示,法國企業在先進製造、環境保護和工程建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而中國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能源、裝備製造、互聯網等領域,兩國企業能夠實現優勢互補。這種互補性還體現在第三方合作,比如中法核能企業在英國欣克利角開展的合作。目前,面對重大的國際經濟發展新動向,雙方可以就綠色轉型、價值鏈重組和技術革命(如智能機器)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另外在金融等領域,中法間也存在進一步合作的空間。
(三)人文交流潛力巨大
中法官方建立有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為促進中法人文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從歷史的角度看,中法之間人文和文化交流源遠流長。17-18世紀期間,許多法國耶穌會士活躍在中國,部分目的是為了抗衡當時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也大約在那時,中國文化和中國風格在法國開始流行。比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於1670年主持建造了具有中國風格的特里亞農瓷宮。在某種意義上,法國成為中國瓷器、絲綢、漆器在歐洲售賣和仿製的中心。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得到了包括伏爾泰等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廣泛青睞,很大程度上成為法國和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來源之一。
當然,作為歐洲現代思想重要發源地之一的法國,其文化對中國現代革命亦產生深遠影響。20世紀初,眾多中國革命先驅在法國留學,開展早期革命運動,最終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歷史上中法之間的文化和思想交流,對雙方的政治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今,中法兩國人文交流日益豐富。從學生交往來看,目前大約有3.7萬名中國學生在法學習,為法國第二大外國學生群體;近萬名法國學生在中國學習,是歐洲在華最大學生群體。作為東西兩個文化大國以及東亞和歐洲文化的代表,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還有很大的潛在空間。
兩國合作受阻於一些現實矛盾
然而,在國際局勢深刻轉換的背景下,中法關係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兩國間存在一些深刻的矛盾,這值得雙方關注並思考如何化解。這些挑戰主要包括地緣政治衝突、經濟摩擦和意識形態對立。
(一)地緣政治衝突
法國總統馬克龍是最先提出「歐洲戰略自主」概念的歐洲國家領導人之一,並致力於在歐洲層面去實現這一目標。基於歐洲戰略自主的概念,法國連同歐盟和其他歐盟成員國,共同推動歐洲的獨立自主,這其中也包含提升在與中國交往中的「獨立性」,意味著它在戰略上要堅持自身主張,而不會在原則上向中國妥協。這種戰略思維將給中法關係帶來諸多領域的潛在衝突,其中包括對華經濟「去風險」策略,以及在意識形態上的自我堅持。
在戰略自主思想的指導下,法國支持歐盟所提出的地緣政治競爭方案。事實上,法國是最先提出具有高度地緣政治競爭色彩的「印太戰略」的國家,也是歐盟建立歐盟版「印太戰略」的推手。在法國和歐盟「印太戰略」的刺激下,法國加強與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合作,來對衝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行動只會越來越多。而且,法國也會和其他一些西歐國家一樣,對中國在中東歐的經貿參與變得更加敏感。
除此之外,法國在對華內政的干涉上變得更加積極。那些在中國看來是主權的問題,法國卻將其包裝成所謂普世人權問題,為干涉中國內政尋求藉口。近些年的一些涉華舉動包括:國會議員執意竄訪台灣,支持歐盟制裁中國,以及在新疆、西藏、香港等問題上發表不友善言論等等。
俄烏衝突等國際問題也成為中法合作的現實障礙。兩國在該問題上的立場差異影響了雙方政治互信,也給雙邊經貿關係、尤其是投資關係蒙上陰影。
(二)經濟結構矛盾
中法之間最重要的交流是經貿交流,但雙方在該領域的矛盾在加深,主要表現為法國越來越擔心雙邊經貿關係的不平衡問題。2018年,法國對華貿易逆差達到292億歐元,比德國對華逆差還大,儘管中德經貿交易量大於中法而且這種趨勢還在擴大。另外,中國作為法國經貿夥伴的重要性在下降;相反,美國對於法國外貿的重要性在上升,其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9%增加到了2021年的16.1%。
法國還帶頭推動歐盟層面的對華經貿「去風險」政策,牽頭起草歐盟「反脅迫法案」,允許歐盟對第三國實施反制裁,贊同歐盟不能像依賴俄羅斯化石燃料那樣依賴中國稀土金屬,推動歐盟在2023年啟動對中國電動汽車在歐銷售的反補貼調查,法國還抱怨中國市場的准入政策等等。
此外,雙方都正遭遇不同情況的經濟困難,各自市場需求的弱化,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能力的下降,也會在客觀上不利於兩國經貿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三)文化交流障礙
儘管中法人文和文化交流潛力巨大,但推動起來存在困難。目前,法國民眾對中國認知的負面情緒在增加。根據2020年COVID-19病毒流行危機期間的一項調查顯示,62%的法國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只有16%的受訪者持積極看法。更重要的是,負面情緒連續幾年來一直在增長。
法國民間對華輿論的負面認知會嚴重削弱中法人文交流的動力,雙方在文化和價值觀層面的巨大差異也深刻影響人文交流。中法雖都是文化大國,但雙方文化和文明差距甚大,社會制度對立,彼此達成各方面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難。這些差距和差異既揭示了加強雙方人文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是阻礙雙方進一步開展交流的重要因素。在法國堅持對華人權干涉和秉持對華價值觀優越性的前提下,中法人文和文化交流變得更加任重而道遠。
務實地構建未來中法關係
中法同為大國,兩國關係對雙方和國際社會都有重要影響,因此兩國的交往模式應建立在務實而不是理想主義的基礎之上。基於此,如何正確看待和合理推動兩國關係就有了現實的可能性。對於兩國關係前景的預測不能基於幻想,而應基於現實。可以預測,未來中法關係既無法像美法關係一樣緊密,也不至於陷入劍拔弩張的境地;中法合作關係一定會繼續,但雙方在諸多領域的矛盾也會不時發生。「合作中有衝突,衝突中開展合作」,或許是未來中法關係的基本狀態。
另外,對雙方而言,中法關係應植根於兩個獨立大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而不應受到或儘量減少來自第三方的影響。法國希望中國能獨立處理包括俄烏衝突在內的國際熱點問題而不受其他國家的影響,中國也同樣期待法國對華政策能排除其他大國施加的壓力。只有在各自真正獨立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制定真正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政策。
為了儘量將矛盾降到最低,將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中法兩國皆應在發展雙邊關係中秉持求同存異的原則,通過平等對話和友好協商,共同解決分歧、應對挑戰,而不應將矛盾激化、惡化和擴大化。相信中法這兩個具有獨立自主傳統的大國,能夠在未來進一步提升雙邊關係發展的新境界,為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繁榮貢獻力量和智慧。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3-4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9/dBujfWcdrYFjGWnSzGTq57CqzBSmrwPVhh1.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