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吳志華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香港故宮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累計接待數百萬名訪客,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香港以及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積極與中外文化機構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同時,館方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堅持保護與研究是根本、教育和傳播是要義的宗旨,眼觀世界、與時並進,倡守正創新與融通中外並舉。
永葆初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傳統文化可發揮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復興的根和魂。我們必須將傳統和現代相結合,推動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並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是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正途。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時代的文博工作者肩負起新的任務。香港故宮館的創建順應了時代要求,立館初心在於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該項目展現出了高遠的視野,並得到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全力支持。習近平主席更親自在香港見証了項目的啟動。
故宮博物院及其收藏的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承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但由於空間的不足,故宮一百八十萬件藏品中絕大部分都存放在藏品庫內。香港故宮館的建立,正好為故宮文物的展示、故宮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獨特的平台。所謂的「獨特」,指的是中華文明一體多元、和而不同的特色,展現出中華文明的包容力和創造力,這也是中華文化五千年連續不斷、歷久不衰的原因。香港自古是中國的領土,與內地同根同源、血脈相連。香港又有獨特的地位,在聯通世界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文化藝術方面,香港堅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發揮著連接祖國與世界的橋樑作用。在詮釋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香港的策展人和研究者能夠做到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合流、雅俗共賞。2012年,故宮博物院與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簽訂文化合作協議,商定雙方大致每年合辦一項以故宮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展覽。這一協議也基本實現。雙方已經在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分別於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科學館舉辦過大型專題展覽。香港團隊以創新和獨特的策展手法展示了故宮文物,吸引了百餘萬訪客參觀,受到中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香港故宮館於2022年7月下旬成功開館,一年半多共接待超過223萬名觀眾,其中超過五成來自內地、三成為本地、兩成為亞洲和歐美。觀眾對新館的展覽反應熱烈,評價也十分正面。開館至今共展出九個以故宮為主題的展覽,展品不斷輪換更新,先後共有1,200件故宮文物運港展出,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是故宮建院以來從未有過的。一些參觀完香港故宮館的內地觀眾曾留下以下有趣評論:「香港故宮館所展示的故宮文物,好像比北京故宮還多。」這說法並不正確,故宮博物院展示的文物數量遠比我們多,只是故宮太大,展覽分散於宮殿群各處,一般觀眾很難用有限的時間把所有展出的文物看完。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不是純粹的博物館。但香港故宮館聚焦於以故宮文物講故宮故事,並設五個常設展,以不同故宮文化或藏品為主題,讓觀眾僅用半天的時間就能夠體驗一次豐盛的文物之旅,認識和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堅持守正創新賦予傳統文化新涵義
故宮文物主體來自歷代宮廷的收藏,是藝術精品中的精品,論審美與品味,當為至高,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但在藝術之美外,其亦有科學和歷史價值。同時,故宮文物亦包含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包括觀念、倫理和價值,揭示了中華民族守正大義之道,絕不能與清宮宮鬥電視劇混為一談。對待傳統文化,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為研究而研究,必須結合時代發展所需,賦予傳統文化新內涵,以服務人民與社會發展所需,促進人類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
香港故宮館堅持守正創新,以現代眼光,將故宮文化聯繫當下日常生活,幫助觀眾建構文物的現代意義,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二號展廳的「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展覽,以乾隆皇帝農曆新年一天的活動,展示清朝帝王在風俗、宗教、理政、藝術和家庭等各方面的生活,從中窺看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其中「待母至孝」與「思念亡妻」兩部分更彰顯出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
香港故宮館另一創新之舉,就是進行古今對話,這即是五號展廳和七號展廳的策展手法。五號展廳「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展覽,委約香港設計師作策展人,以當代設計角色和理念,重構故宮八十多件文物的文化價值,展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特色。七號展廳則邀請香港年青藝術家,在研習故宮文物和文化後,創作具有「跨越時空」屬性的當代藝術品,透過古今對話尋找藝術永恆之美。這也是香港故宮館鼓勵年輕人參與傳統文化創新的努力和嘗試。開館至今,兩項專題展覽「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譯」和「山林市城:遊歷舊園新景」,受到觀眾的歡迎。
香港故宮館的創新亦見於大量多媒體展品的製作,嘗試將科技融入藝術。這些多媒體或新媒體展品,絕大部分由香港藝術家或專業公司創作,重視展品所表達的文化內涵、教育效果和藝術技巧,有別於眾多新媒體展品只講求視覺和感官上的刺激。開館至今所製作的多媒體展品多達104件,與文物展品相配合,有效地提升了展覽的觀賞性和教育性。
傾力融通中外拓展國際文博新視野
香港故宮館定位是一間具國際視野的博物館,希望利用香港中西匯流、兼容並蓄的優勢,積極與外國博物館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增強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香港故宮館的策展和研究人員不少曾在外國學習和工作,具有國際視野、豐富經驗和良好的溝通能力,了解外國觀眾的文化背景和興趣所在,因而可以利用香港獨特的國際平台優勢,促進國際交流合作,達至文化相融、民心相通。
開館之前,館方已主動聯絡海外幾十間博物館,並建議開展交流和合作。開館以來,館方先後與法國羅浮宮、卡地亞藝術收藏、列支敦士登皇室收藏、英國國家美術館等機構合作,策劃特別展覽。今年將策劃兩項與法國美術館和博物館合作的展覽,藉著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促進與法國的文化交流合作。香港故宮館正與其他合作夥伴,包括卡塔爾、西班牙、英國、埃及、美國、意大利、日本等商討,希望策劃文明和藝術交流展覽,並在學術研究、人才培訓、文物保護、教育活動等領域進行交流和合作。館方在去年舉辦了以考古和文物保護為主題的兩個國際研討會,邀請中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參與。今年三月又參與了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所主辦的國際文化高峰論壇,並專門邀請了七位在國際享有盛名的國家博物館館長作專題報告。這充分說明了香港故宮館融通中外的能力。我們也必將在此道路上繼續奮進。
作為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要保有愛國情懷,並須有世界視野和跨學科的研究能力。中國一直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對話,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和包容,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思考人類未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因此,構建中國敘事體系和對外話語體系,以及創新敘事策略,在國際文化交流的工作中尤為重要。我們應努力營造平等對話和共情語境,建設更具文化認同、價值認知、情感共鳴的敘事生態與場域,借助故宮這個文化大平台,講述更多引發共振共鳴的中國故事。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3-4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吳志華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香港故宮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累計接待數百萬名訪客,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香港以及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積極與中外文化機構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同時,館方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堅持保護與研究是根本、教育和傳播是要義的宗旨,眼觀世界、與時並進,倡守正創新與融通中外並舉。
永葆初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傳統文化可發揮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復興的根和魂。我們必須將傳統和現代相結合,推動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並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是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正途。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時代的文博工作者肩負起新的任務。香港故宮館的創建順應了時代要求,立館初心在於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該項目展現出了高遠的視野,並得到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全力支持。習近平主席更親自在香港見証了項目的啟動。
故宮博物院及其收藏的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承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但由於空間的不足,故宮一百八十萬件藏品中絕大部分都存放在藏品庫內。香港故宮館的建立,正好為故宮文物的展示、故宮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獨特的平台。所謂的「獨特」,指的是中華文明一體多元、和而不同的特色,展現出中華文明的包容力和創造力,這也是中華文化五千年連續不斷、歷久不衰的原因。香港自古是中國的領土,與內地同根同源、血脈相連。香港又有獨特的地位,在聯通世界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文化藝術方面,香港堅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發揮著連接祖國與世界的橋樑作用。在詮釋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香港的策展人和研究者能夠做到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合流、雅俗共賞。2012年,故宮博物院與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簽訂文化合作協議,商定雙方大致每年合辦一項以故宮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展覽。這一協議也基本實現。雙方已經在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分別於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科學館舉辦過大型專題展覽。香港團隊以創新和獨特的策展手法展示了故宮文物,吸引了百餘萬訪客參觀,受到中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香港故宮館於2022年7月下旬成功開館,一年半多共接待超過223萬名觀眾,其中超過五成來自內地、三成為本地、兩成為亞洲和歐美。觀眾對新館的展覽反應熱烈,評價也十分正面。開館至今共展出九個以故宮為主題的展覽,展品不斷輪換更新,先後共有1,200件故宮文物運港展出,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是故宮建院以來從未有過的。一些參觀完香港故宮館的內地觀眾曾留下以下有趣評論:「香港故宮館所展示的故宮文物,好像比北京故宮還多。」這說法並不正確,故宮博物院展示的文物數量遠比我們多,只是故宮太大,展覽分散於宮殿群各處,一般觀眾很難用有限的時間把所有展出的文物看完。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不是純粹的博物館。但香港故宮館聚焦於以故宮文物講故宮故事,並設五個常設展,以不同故宮文化或藏品為主題,讓觀眾僅用半天的時間就能夠體驗一次豐盛的文物之旅,認識和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堅持守正創新賦予傳統文化新涵義
故宮文物主體來自歷代宮廷的收藏,是藝術精品中的精品,論審美與品味,當為至高,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但在藝術之美外,其亦有科學和歷史價值。同時,故宮文物亦包含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包括觀念、倫理和價值,揭示了中華民族守正大義之道,絕不能與清宮宮鬥電視劇混為一談。對待傳統文化,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為研究而研究,必須結合時代發展所需,賦予傳統文化新內涵,以服務人民與社會發展所需,促進人類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
香港故宮館堅持守正創新,以現代眼光,將故宮文化聯繫當下日常生活,幫助觀眾建構文物的現代意義,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二號展廳的「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展覽,以乾隆皇帝農曆新年一天的活動,展示清朝帝王在風俗、宗教、理政、藝術和家庭等各方面的生活,從中窺看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其中「待母至孝」與「思念亡妻」兩部分更彰顯出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
香港故宮館另一創新之舉,就是進行古今對話,這即是五號展廳和七號展廳的策展手法。五號展廳「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展覽,委約香港設計師作策展人,以當代設計角色和理念,重構故宮八十多件文物的文化價值,展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特色。七號展廳則邀請香港年青藝術家,在研習故宮文物和文化後,創作具有「跨越時空」屬性的當代藝術品,透過古今對話尋找藝術永恆之美。這也是香港故宮館鼓勵年輕人參與傳統文化創新的努力和嘗試。開館至今,兩項專題展覽「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譯」和「山林市城:遊歷舊園新景」,受到觀眾的歡迎。
香港故宮館的創新亦見於大量多媒體展品的製作,嘗試將科技融入藝術。這些多媒體或新媒體展品,絕大部分由香港藝術家或專業公司創作,重視展品所表達的文化內涵、教育效果和藝術技巧,有別於眾多新媒體展品只講求視覺和感官上的刺激。開館至今所製作的多媒體展品多達104件,與文物展品相配合,有效地提升了展覽的觀賞性和教育性。
傾力融通中外拓展國際文博新視野
香港故宮館定位是一間具國際視野的博物館,希望利用香港中西匯流、兼容並蓄的優勢,積極與外國博物館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增強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香港故宮館的策展和研究人員不少曾在外國學習和工作,具有國際視野、豐富經驗和良好的溝通能力,了解外國觀眾的文化背景和興趣所在,因而可以利用香港獨特的國際平台優勢,促進國際交流合作,達至文化相融、民心相通。
開館之前,館方已主動聯絡海外幾十間博物館,並建議開展交流和合作。開館以來,館方先後與法國羅浮宮、卡地亞藝術收藏、列支敦士登皇室收藏、英國國家美術館等機構合作,策劃特別展覽。今年將策劃兩項與法國美術館和博物館合作的展覽,藉著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促進與法國的文化交流合作。香港故宮館正與其他合作夥伴,包括卡塔爾、西班牙、英國、埃及、美國、意大利、日本等商討,希望策劃文明和藝術交流展覽,並在學術研究、人才培訓、文物保護、教育活動等領域進行交流和合作。館方在去年舉辦了以考古和文物保護為主題的兩個國際研討會,邀請中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參與。今年三月又參與了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所主辦的國際文化高峰論壇,並專門邀請了七位在國際享有盛名的國家博物館館長作專題報告。這充分說明了香港故宮館融通中外的能力。我們也必將在此道路上繼續奮進。
作為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要保有愛國情懷,並須有世界視野和跨學科的研究能力。中國一直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對話,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和包容,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思考人類未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因此,構建中國敘事體系和對外話語體系,以及創新敘事策略,在國際文化交流的工作中尤為重要。我們應努力營造平等對話和共情語境,建設更具文化認同、價值認知、情感共鳴的敘事生態與場域,借助故宮這個文化大平台,講述更多引發共振共鳴的中國故事。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3-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