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陳恒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博士、研究員
朱光潛先生是久負盛名的東西方文化擺渡者和一代桂冠學人。早年曾就讀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並跨系修讀英國語言文學、教育學等課程,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哺育。香港是其「人生藝術化」思想的誕生地,他在這裡奠定了其一生教育活動及學術活動的基礎和方向。他的美學思想注重生活的情趣培育,主張用藝術來美化人生。這一美學思想貼近現實、貼近生活、飽含情趣,使日常生活更加豐富充盈,對當今社會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朱光潛先生(1897-1986)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是久負盛名的東西方文化擺渡者和一代桂冠學人。朱氏曾於1918-1922年就讀香港大學文學院,跨系修讀英國語言文學、教育學、生物學、心理學等課程。他在自傳中寫下:「港大使我從一名中國鄉土人物邁進了世界級的學術殿堂」「這就奠定了我這一生的教育活動及學術活動的方向」。香港是朱氏「人生藝術化」思想的誕生地。在香港大學的學習生活,使朱氏形成了靜穆謙和的性格,他注重生活情趣培育,主張用藝術來美化人生。這一美學思想貼近現實、貼近生活、飽含情趣。雖是一百多年前的美學主張,對當今社會依然具有借鑒意義。我們深切體悟這一美學思想的魅力,從中吸收寶貴的養分,從而為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豐富的內涵和無限的生機。
文化人生藝術化思想的出發點
香港大學的學術氛圍和人文氣息,使朱氏不僅能夠靜穆謙和地做人,還能夠不偏不倚地做事。他有時站在太平山頂俯看美麗的維多利亞港灣,心曠神怡,胸襟為之開闊,感覺到「人生藝術化」了。
美化人生是朱光潛先生「人生藝術化思想」的首要追求。人生是一個古老永恒的話題,中西方對人生的探討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十九世紀後半期以來,人們對人的精神問題的關注更加直接和自覺。人們希望通過解決人生問題來提升生活的情趣和品質。朱氏人生美學主張「人生的藝術化」。他說,「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情化,理想化」,人不能藝術化地生活,就無法在生活中獲得旨趣,人生問題就不能妥善解決,人類創造就失去力量的源泉。反之,有了美的思想和追求,則人際變和諧,民族就有精神支柱,國家也就有希望。因此,朱氏通過主張以「人生的藝術化」來洗刷人心,美化心靈,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這亦是對獨特個體生活世界的審美重構。
改善社會現狀是朱氏美學的另一追求。在上世紀上半葉,國家民族處在災難深重、腐朽不堪的困境之中。作為一位有強烈責任感的學者,朱氏自覺擔當時代責任,極力倡導以審美教育的方式,使人生美化、理想化,進而使社會美化和理想化,激發出整個民族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他認為,就社會而言,國家民族如果沒有出路,個人就絕不會有出路;要替個人謀出路,必須先替國家民族謀出路。因此,個人在社會中如果不能成為有力的分子,則個人無出路,國家民族也無出路。因此,社會要大力倡導德行風化,形成共同遵守的契約,每個人都為國家社會盡自己的責任。
學術問題是「人生藝術化」思想所針對的又一重大課題。學術文化是國家精神命脈所在。正如蘇格拉底所言:「知識即德行。」凡是德行缺陷,必定由於知識不豐富。朱氏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就是它藉以生存的潛在力量。如果它難於生存,而文化不能挽救它的厄運,這就足見那文化自身有弱點」。因此,他十分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比如對禮樂精神的倡導;也十分注重對西方學術思想的借鑒,比如研究康德、克羅齊、尼采、布洛等人思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國家而言,文化就是國之「公器」。他深刻警示中國當時的腐敗情形,認為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弱點已經暴露出來,他指出無愛真理的精神、無評判的精神、無忠實的精神、無獨立創造的精神、無實驗的精神,都是當時中國學術界最危險的通病。
人生藝術化思想的主要內涵
中國知識分子素來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們具有在出世入世之間自然融通轉化的能力。朱氏把「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作為座右銘,並始終不渝地遵循這個偉大格言去行動、去生活、去談藝、去審美。對待人生和事業的態度,既嚴肅又豁達。一方面追尋豁達的心境,用道家的淡泊、寧靜,調適最無功利、最專注的心境;另一方面堅持儒家的嚴肅,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現實的事業當中。只有保持這份擔當與熱忱,才不會半途而廢,才可能戰勝艱難,取得最後的成果。與傳統知識分子和士大夫不同,朱光潛只是借用其思想闡發其積極精神,而後把它歸宿到舍己為人、忘我工作上,以幹出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葉朗先生因此稱他為「大樹」「拾穗者」「偉大的工匠」。他自己也說:「我們主張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主張對於人生的嚴肅主義」。而他自己既能「執著」,也能「豁達」,展示出一代學術大師的崇高風範,在出世入世間優遊融通,構成了獨特的處世態度和生活境界。
朱氏在理智與情感之間特重情感,主張以情為本。他認為「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提出了「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的產物」的觀點。在「人生—情趣—藝術」三者之間,「情趣」是「人生」與「藝術」聯繫的「中介環節」。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精神世界,世界就如展現在人性格中的景觀。人須有情趣才能有生機活力,情趣越豐富,越能從生活中領略到更多的快樂生機。「尊理智抑情感的人在思想上是開倒車,是想由現世紀回到十八世紀」,朱氏認為,純粹理智的生活是狹隘的,也是冷酷、刻薄、寡恩的。他十分注意生活情趣的培育,常以古人友,熱愛古典文化,在其中吸收豐富的生命情趣。因此,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豐厚。
追求生命自由,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也是人生幸福之所在。亞里士多德曾說:「人生的最後目的在求幸福,而幸福就是不受阻撓的活動」。朱光潛受到亞氏啟發,他極力主張生命自由,並視之如珍寶,時常為表達自由的思想主張而特立獨行。他認為「學術思想發展之首要條件為自由」。他倡導教育獨立自由,主張任何職業的教育都要以寬大自由的教育(Liberal Education)作為基礎,這樣才能培養人性的生機,推進學術的前進和社會的發展。而在社會生活方面,他主張做一名「自由分子」,不屬於任何一個政黨,也就無須與任何政黨對立,以便保持中立超然的態度。朱氏亦十分注意文藝創作和欣賞給人帶來的自由和超脫的審美感受,鼓勵文學家和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既要遵守法度,又要大膽發揮、自由創作。
真、善、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朱氏由早期的「真、善、美是三種不同的價值,各有側重」,到後來主張「人生是一個有機體,科學、道德和審美統一於人生,人生來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俱備,人生才完美」,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他以為,從一般人眼中看,美與善是兩回事,美的不一定善,善的也不一定美;但在哲學家看來,美與善是不可分的,根本上是一回事。它們共同的條件是和諧與秩序。從倫理觀點看,美是一種善;從審美觀點看,善也是一種美。他引證西方哲人之說:「至高的善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以為這「還是一種美」。又說,「一切哲學系統也都只能當作藝術作品去看」。他堅信人性本來是多方面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真善美三者俱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這也就是朱氏「真—善—美」一體化,統一於美和人性自由的觀點。
人生藝術化思想的現實功用
朱氏美學思想內涵深刻、貼近生活,給人啟迪和持久的進取力,鼓勵人們「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他認為,這世界凡是要成就點事業或學問,從來都不是輕松的事,總是困難重重,主角總要歷盡千辛萬苦。但有的人半途而廢,有的人毅然決然地奮勇前行,後者成功了,成功的原因是他敢於「朝著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他勸青年朋友要從小立志,所謂立志,不僅要起念頭,還要認清目的和達到目的之方法,並抱必達目的之決心。所以,見一件事應該做,就去做,而且要做到底,以堅忍卓絕的精神戰勝一切困難,百折不回。在他的精神感染下,個人能增強勇氣和志氣,在人生道路上,摒棄怯懦和自卑心理,不斷進取,獲取更大的勝利。
朱光潛先生美學思想另一魅力在於淡泊功利、清靜無為的豁達心態,充分體現出生命的柔韌性。他面對各種人生坎坷,總是能「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且能從中領略到「心有常閑」的快慰。他畢生持有虛懷若谷、謙沖自牧的靜穆式情趣,心有常閑愜意之時,也不忘堅忍不拔。他常說,做事業要始終秉持「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要做的事,此身來做,不推脫給他人;此時要做的事,此時就做,不推遲到來日;此地要做的事,就在此地做,不另找別的地方做。朱氏一生奉行「三此主義」,也就是扎扎實實做事的準則,天天堅持,樣樣落實。這也是他在學術與人生道路上始終高人一籌、超然物表的緣由。
朱氏生活美學體現出的豐沛幸福感,與現實生活中的焦慮、拘束、緊張互相彌補。他倡導的藝術化生活方式是在「天然」的基調下,形成自由、閑靜、清逸的格調和情趣。尤其是希望青年可以堅持。朱氏最關心愛護青年,最善於與青年談心。他的成名作《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皆是青少年們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話題,讀書、擇業、愛戀種種,為現代青少年提供成長指南,是充滿人生智慧的經典。
朱氏美學思想正是藉助藝術的超凡作用,將附載在人們心頭的沉重負擔拋開,還以至真之心、至幽之境、至清之懷,使生命擁有豐沛的幸福感。以喚醒個體巨大的生命潛能,使他們能擺脫一切精神的或情感的束縛,展示心靈的自由和自足給他們帶來的生活情趣和風度。
當今,人類已經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甚至有人說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日子裡可以實現所有的事情,包括將改變人們工作、學習、旅行、醫療保健和交流的方式,各個行業將圍繞它重新定位。整個時代、整個世界、整個社會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教育的傳統正在被徹底顛覆。那麼,在人們面臨人工智能的挑戰時,反求存在的意義,也許只有藝術化地生活,才能確保個體的獨立性。
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有必要而且很急迫地需要走近朱光潛先生,重溫他的思想,並與之為友,從中獲得啟迪。現代生活的智者,應不失時機地改變匆匆的行色,放下私欲的包袱,以藝術化的形式感悟生命的本真,如此,生命就好比美學散步一樣輕松自如。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3-4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