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樂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也是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香港主流價值觀的核心內容。本屆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在國民教育體系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以增強市民對國家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4月8日,特區政府宣布在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下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以協調特區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容對接,在不同層面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此背景下,當前香港迎來一波愛國主義教育的熱潮。
近代以來,香港雖然走出一條不同於內地的發展道路,但是同樣具有厚重的愛國主義傳統。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的,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近代史,記載着香港被迫割讓的屈辱,更記載着中華兒女救亡圖存的抗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百年奮鬥史,記載着香港同胞作出的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其間,香港的教育界也不遑多讓,在很多重要歷史關頭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激勵香港學生努力學習、團結奮鬥,為國家發展貢獻獨特的香港力量。
從五四運動中國青年群體首次登上社會歷史舞台開始,香港學生就與全國青年一道也積極參與到各種反帝愛國運動當中。在1926年出版的《香港學生》期刊中,郭壽華撰寫的《英帝國主義和香港學生》指出,“香港青年運動的開始,我們首先看見的是《真善美》雜誌裡,香港的青年正在勇敢的作他們思想上的鬥爭,和孔教會作激烈的論戰。其後我們看見青年社一般的活動,再其次有五卅後的大活動大罷課。這種在敵人營壘中而爆發這革命的勢力,是直接給英帝國主義以最有力的打擊,和罷工的工人一樣的偉大。”
特別是在省港大罷工運動中,香港學生受內地“五卅運動”和“沙基慘案”的觸動和警醒,而毅然決然組織罷課,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洪流當中。其中教會學校如聖保羅書院及官立學校如皇仁書院等都起到了罷課帶頭示範作用。當時一位參與組織發起皇仁書院罷課的學生說,“我們這次最先罷課,也有另一個原則,因為本校是香港中學最老招牌,而又是著名的一間中學,很多別的學校,正在等候我校罷課的消息,好使他們跟着而起一致罷課的。”
重要歷史關頭高揚愛國旗幟
1925年6月18日後,香港罷課學生紛紛回到廣州,“各校罷課代表組織了香港學生聯合會,共同努力於國民革命旗幟之下而與帝國主義作長期的奮鬥,凡有什麼反帝運動及巡行,我們都積極參加。我們是覺悟的香港學生,是勇敢的國民革命急先鋒”,“我希望各同志能繼續我們反帝罷課的精神,更加努力革命。奮鬥呵!奮鬥呵!”大革命時期的香港學生成為省港大罷工運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為罷工的最後勝利和大革命高潮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是香港學生愛國主義的又一個高潮。全面抗戰爆發後,香港各界同胞積極行動起來,紛紛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戰。其中,香港學生賑濟會於1937年9月3日由香港大學學生會發起成立,共有600多所大中小學的學生參加,實現了全港學生最大範圍的團結。1938年10月廣州失陷後,香港同胞回應祖國的召喚,紛紛組織抗日回鄉服務團,回內地回鄉參加抗日鬥爭。1938年12月至1940年2月,香港學生賑濟會先後組織了4個服務團,共242名團員回內地,分別在廣東各地大力宣傳團結抗戰方針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以及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的戰績,揭露日軍侵略罪行,發動香港青年群眾回內地參加抗戰,參與建立民眾抗日武裝和抗日救亡團體,開展戰地救護和戰地服務,還協助各地中共地方組織開展工作,在抗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中國成立前後,香港學校掀起了一場愛國主義教育大熱潮。首先是香港各校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晚會、遊藝會,會前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會上演唱紅旗歌、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五星紅旗下前進等歌曲,跳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團結舞等。如10月15日晚上開始,香島中學、漢華中學接連舉辦三晚四場慶祝晚會,港九各校師生及社會人士五千余人參加。11月11日,中華中學舉辦慶祝晚會和遊藝會,來賓三四百人,共同演唱愛國歌曲和舞蹈。
其次是各校共同發起勞軍運動,為支援和慰問內地解放軍,香港各校學生紛紛捐款捐物,義捐義賣,籌措款項,回內地慰勞解放軍子弟兵,並給他們帶去文藝演出活動。如香島中學專門成立勞軍籌委會,發動同學爭做勞軍英雄。漢華中學的同學們都以最大的力量來捐獻,爭做愛國的英雄,充分表現同學們對人民解放軍的高度的敬意。南方學院積極開展勞軍運動,發動班級勞軍競賽,舉行勞軍晚會,籌建勞軍訪問隊和戲劇小組。中華中學鼓勵學生有錢的拿出錢來,有力量的拿出力量,僅僅半個月時間,就籌得勞軍款項二千四百餘元,衣服數套,墨水筆、鉛筆、書籍也集得了不少,11月13日上午8時,該校一行四十多人到深圳實地勞軍,軍民言歡,至晚上6時學生才返回香港。正如當時香港媒體所指出的,“勞軍熱潮在學校裡的每一個角落澎湃着,甚至流向了同學們的家。”由此可見其影響力。
最後是愛國主義元素融入學校教育過程。新中國成立對香港教育界的衝擊,不僅是提振了其愛國精神,更是促使其將愛國主義元素吸納進教材及課堂中去,不斷塑造和改進其教育過程,大大提升學生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感。比如香島中學,在勞軍運動之後,又在全校發起了“愛國英雄運動”。“就是看哪一組,哪一班最愛國,來爭取愛國英雄組和愛國英雄班。”比賽的辦法分為三個方面,一看愛國的具體表現,如在勞軍運動及推銷教育界的買物券的成績如何;二看學習方面,愛國與學習要並駕齊驅,通過學習成績體現愛國熱情;三看紀律方面,愛國更要守紀,體現在個人清潔與學校的紀律競賽等領域。香島中學的“愛國英雄運動”一經發佈,各班、各組都希望爭取成為愛國英雄組、愛國英雄模範班,紛紛加油去做。
讓青少年從小樹立愛國意識
不僅知名愛國學校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原來一些不問政治的所謂中立學校也發生重大轉變,主動順應社會形勢變化需要,積極謀求愛國主義教育多樣化發展。比如仿林中學,自從廣州解放後,其教育就表現出一種新氣象。該校從前不允許師生閱讀任何有關“共產黨好”的政治言論,更不容許學生有什麼“政治活動”,就是唱這種歌曲也被禁止。但是自從新中國成立及廣州解放後,由於同學對新社會的熱情擁戴,校方才把從前的死硬態度全部取消。學生不但可以言論自由,並且可以做一些像勞軍運動一樣的有意義工作,勞軍口號和標語、漫畫等,遍佈了整個仿林中學。“扭秧歌”“你是燈塔”“我們是民主青年”等的歌聲,在課餘及集會的時候,都可以聽到他們雄亮地呼喊着。其後仿林中學更把這些內容正式列為學校的教材,讓全校學生學習。
通過上述簡略勾勒,已見香港教育界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在不同歷史時期都與祖國同呼吸、共患難,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自中國共產黨誕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具體發生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的革命活動、感人事跡以及所保留下來的革命文物與文字,都承載着香港同胞英勇奮鬥的光榮歷史,記載着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是香港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構建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香港主流價值觀、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習近平主席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鬥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上述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的幾次高潮,就是香港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前全港各界積極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進程中,很值得對這些寶貴精神財富進行深入總結和大力傳承,通過多種形式的保護開發利用,更好的在香港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顯時代特色,使之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大學校。還要通過設計更加符合香港青少年認知特點的教育活動,建設富有香港特色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導他們從小在心裏樹立愛國意識和奉獻精神。
本文轉自《大公網》
(作者係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2/QC4815TlwyXaxXmavkPsLT07v53wxpZXgep.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常樂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也是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香港主流價值觀的核心內容。本屆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在國民教育體系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以增強市民對國家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4月8日,特區政府宣布在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下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以協調特區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容對接,在不同層面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此背景下,當前香港迎來一波愛國主義教育的熱潮。
近代以來,香港雖然走出一條不同於內地的發展道路,但是同樣具有厚重的愛國主義傳統。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的,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近代史,記載着香港被迫割讓的屈辱,更記載着中華兒女救亡圖存的抗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百年奮鬥史,記載着香港同胞作出的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其間,香港的教育界也不遑多讓,在很多重要歷史關頭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激勵香港學生努力學習、團結奮鬥,為國家發展貢獻獨特的香港力量。
從五四運動中國青年群體首次登上社會歷史舞台開始,香港學生就與全國青年一道也積極參與到各種反帝愛國運動當中。在1926年出版的《香港學生》期刊中,郭壽華撰寫的《英帝國主義和香港學生》指出,“香港青年運動的開始,我們首先看見的是《真善美》雜誌裡,香港的青年正在勇敢的作他們思想上的鬥爭,和孔教會作激烈的論戰。其後我們看見青年社一般的活動,再其次有五卅後的大活動大罷課。這種在敵人營壘中而爆發這革命的勢力,是直接給英帝國主義以最有力的打擊,和罷工的工人一樣的偉大。”
特別是在省港大罷工運動中,香港學生受內地“五卅運動”和“沙基慘案”的觸動和警醒,而毅然決然組織罷課,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洪流當中。其中教會學校如聖保羅書院及官立學校如皇仁書院等都起到了罷課帶頭示範作用。當時一位參與組織發起皇仁書院罷課的學生說,“我們這次最先罷課,也有另一個原則,因為本校是香港中學最老招牌,而又是著名的一間中學,很多別的學校,正在等候我校罷課的消息,好使他們跟着而起一致罷課的。”
重要歷史關頭高揚愛國旗幟
1925年6月18日後,香港罷課學生紛紛回到廣州,“各校罷課代表組織了香港學生聯合會,共同努力於國民革命旗幟之下而與帝國主義作長期的奮鬥,凡有什麼反帝運動及巡行,我們都積極參加。我們是覺悟的香港學生,是勇敢的國民革命急先鋒”,“我希望各同志能繼續我們反帝罷課的精神,更加努力革命。奮鬥呵!奮鬥呵!”大革命時期的香港學生成為省港大罷工運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為罷工的最後勝利和大革命高潮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是香港學生愛國主義的又一個高潮。全面抗戰爆發後,香港各界同胞積極行動起來,紛紛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戰。其中,香港學生賑濟會於1937年9月3日由香港大學學生會發起成立,共有600多所大中小學的學生參加,實現了全港學生最大範圍的團結。1938年10月廣州失陷後,香港同胞回應祖國的召喚,紛紛組織抗日回鄉服務團,回內地回鄉參加抗日鬥爭。1938年12月至1940年2月,香港學生賑濟會先後組織了4個服務團,共242名團員回內地,分別在廣東各地大力宣傳團結抗戰方針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以及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的戰績,揭露日軍侵略罪行,發動香港青年群眾回內地參加抗戰,參與建立民眾抗日武裝和抗日救亡團體,開展戰地救護和戰地服務,還協助各地中共地方組織開展工作,在抗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中國成立前後,香港學校掀起了一場愛國主義教育大熱潮。首先是香港各校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晚會、遊藝會,會前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會上演唱紅旗歌、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五星紅旗下前進等歌曲,跳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團結舞等。如10月15日晚上開始,香島中學、漢華中學接連舉辦三晚四場慶祝晚會,港九各校師生及社會人士五千余人參加。11月11日,中華中學舉辦慶祝晚會和遊藝會,來賓三四百人,共同演唱愛國歌曲和舞蹈。
其次是各校共同發起勞軍運動,為支援和慰問內地解放軍,香港各校學生紛紛捐款捐物,義捐義賣,籌措款項,回內地慰勞解放軍子弟兵,並給他們帶去文藝演出活動。如香島中學專門成立勞軍籌委會,發動同學爭做勞軍英雄。漢華中學的同學們都以最大的力量來捐獻,爭做愛國的英雄,充分表現同學們對人民解放軍的高度的敬意。南方學院積極開展勞軍運動,發動班級勞軍競賽,舉行勞軍晚會,籌建勞軍訪問隊和戲劇小組。中華中學鼓勵學生有錢的拿出錢來,有力量的拿出力量,僅僅半個月時間,就籌得勞軍款項二千四百餘元,衣服數套,墨水筆、鉛筆、書籍也集得了不少,11月13日上午8時,該校一行四十多人到深圳實地勞軍,軍民言歡,至晚上6時學生才返回香港。正如當時香港媒體所指出的,“勞軍熱潮在學校裡的每一個角落澎湃着,甚至流向了同學們的家。”由此可見其影響力。
最後是愛國主義元素融入學校教育過程。新中國成立對香港教育界的衝擊,不僅是提振了其愛國精神,更是促使其將愛國主義元素吸納進教材及課堂中去,不斷塑造和改進其教育過程,大大提升學生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感。比如香島中學,在勞軍運動之後,又在全校發起了“愛國英雄運動”。“就是看哪一組,哪一班最愛國,來爭取愛國英雄組和愛國英雄班。”比賽的辦法分為三個方面,一看愛國的具體表現,如在勞軍運動及推銷教育界的買物券的成績如何;二看學習方面,愛國與學習要並駕齊驅,通過學習成績體現愛國熱情;三看紀律方面,愛國更要守紀,體現在個人清潔與學校的紀律競賽等領域。香島中學的“愛國英雄運動”一經發佈,各班、各組都希望爭取成為愛國英雄組、愛國英雄模範班,紛紛加油去做。
讓青少年從小樹立愛國意識
不僅知名愛國學校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原來一些不問政治的所謂中立學校也發生重大轉變,主動順應社會形勢變化需要,積極謀求愛國主義教育多樣化發展。比如仿林中學,自從廣州解放後,其教育就表現出一種新氣象。該校從前不允許師生閱讀任何有關“共產黨好”的政治言論,更不容許學生有什麼“政治活動”,就是唱這種歌曲也被禁止。但是自從新中國成立及廣州解放後,由於同學對新社會的熱情擁戴,校方才把從前的死硬態度全部取消。學生不但可以言論自由,並且可以做一些像勞軍運動一樣的有意義工作,勞軍口號和標語、漫畫等,遍佈了整個仿林中學。“扭秧歌”“你是燈塔”“我們是民主青年”等的歌聲,在課餘及集會的時候,都可以聽到他們雄亮地呼喊着。其後仿林中學更把這些內容正式列為學校的教材,讓全校學生學習。
通過上述簡略勾勒,已見香港教育界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在不同歷史時期都與祖國同呼吸、共患難,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自中國共產黨誕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具體發生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的革命活動、感人事跡以及所保留下來的革命文物與文字,都承載着香港同胞英勇奮鬥的光榮歷史,記載着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是香港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構建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香港主流價值觀、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習近平主席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鬥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上述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的幾次高潮,就是香港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前全港各界積極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進程中,很值得對這些寶貴精神財富進行深入總結和大力傳承,通過多種形式的保護開發利用,更好的在香港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顯時代特色,使之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大學校。還要通過設計更加符合香港青少年認知特點的教育活動,建設富有香港特色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導他們從小在心裏樹立愛國意識和奉獻精神。
本文轉自《大公網》
(作者係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2/QC4815TlwyXaxXmavkPsLT07v53wxpZXge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