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志斌
自去年起,社交平台上就開始有人散佈有關香港變成“金融中心遺址”的說法;至今年3月19日,立法會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更引發了另一波西方部分媒體對香港的惡意抹黑和唱衰,斷言“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已經成為歷史”。
這些底層邏輯不穩、帶有強烈攻擊性的文章,第一是別有用心之作,第二更是不符合當下香港的發展現實。若是某些人妄想靠着幾篇文章就能唱衰香港,大概是高估了他們自己的能力,也看低了香港發展前景的潛力。
看清優勢也要認清不足
在近期公布的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新加坡超越香港,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紐約和倫敦。新加坡和香港排名地位的變化,使得部分市民對香港的發展“持有悲觀情緒”,甚至戲稱“香港跌倒、新加坡吃飽”。但倘若我們仔細分析,尤其是從金融業的發展來看,這種對香港的“冷眼”態度大可不必。不可否認的是,新加坡在近幾年的金融市場發展大有上升之趨勢,不少富商富豪移民加入新加坡,但從股票市值來看,港星兩地的差距還是頗為懸殊。
“截至2021年底,香港股市市值是42.4兆港元,新加坡為4.6兆港元,香港是新加坡的9倍多。2023年,香港股市總成交額為25兆港元,新加坡(2023財年)僅1.6兆港元,香港為新加坡的15倍。截至2021年底,香港人民幣存款總數9000億元,新加坡為1750億元,前者是後者的5倍。”今年4月,瑞士銀行(UBS)將香港股市評級上調至“增持”,“主要因為今年以來表現已經落後,估值吸引,加上企業增加派息,旅遊業復蘇或為大市帶來潛在利好。”此外,瑞銀還將會在2026年進駐高鐵西九龍總站上蓋的辦公大樓,成為該地標大型項目的首個主要租戶。瑞銀的行動正是對香港金融發展前景的積極信號和極力肯定。
與此同時,自2024年的首個年度發展來看,中國經濟平穩開局,持續回升,經濟指標超出了市場預期,為此,不少國際金融機構紛紛上調了對中國經濟的預期,例如高盛將中國今年GDP增速的預測從此前的4.8%上調至5.0%,摩根士丹利則將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4.2%上調至4.8%,亞洲開發銀行亦是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的4.5%上調至4.8%。美國彭博社更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經濟預測數據進行分析,指出中國將會是未來五年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作為內地走出去、引進來的“橋頭堡”,坐擁“背靠祖國”的地緣優勢,香港也必然會在中國崛起的發展之中,獲紅利,贏實力,興繁榮。
“遺址論”雖是荒誕,但也給予我們以警醒。就從港星對比來看,香港經濟總量不如新加坡,其根本原因在於港口貿易和製造業的“弱勢”。尤其是香港至今的經濟發展結構還在被動地依賴房地產和金融這些“虛軟”的產業,而沒有真正地發展出屬於自己本土的強勢的“硬核”製造業。
與此同時,新加坡近些年抓住了高新技術的風口。例如,作為“晶片之都”,新加坡的半導體產量目前佔全球半導體市場的11%,擁有超過300家半導體企業。此外,針對本土人才培養和全球高新技術人才吸引,香港也顯得頗為被動。且不論香港本土的高考狀元一股腦兒地選擇醫科和法律作為理想出路,使得理工科專業對於香港人才的吸引力度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對於本土青年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情懷引導還需要下功夫。
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
如果說香港要突圍,要蛻變,要在新一輪的國際變革之中取得主動權,就應該從底層邏輯抓起。正如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所言,實現由治及興,就是要把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住、發揮好,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要積極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大力引進全球高端創新人才,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打造高增值海運服務業,建設智慧港口等,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優勢,推進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香港更要堅定“一國兩制”,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紅利,主動適應新形勢新挑戰,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展現新擔當,發揮新作用,“在變局中打開香港發展的新天地。”
香江傳奇不變,香港的好故事還在上演,但是面對變幻莫測的國際格局和經濟洗牌,我們既要堅持“一國兩制”的基本底線,發揮“背靠祖國”的強勁優勢,以戰略定力的不變應對萬變不定的國際競爭;同時也要奮起直追,取長補短,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吸引高新技術人才,提升競爭新優勢,以主動求變應對萬變不定的世界局勢。只有如此,香江的傳奇才能在未來之大變局中,在開創新的發展之路的同時,繼續保持初心和底色!
本文轉自《大公網》
(作者系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2/nYncTahTTeeatcOq1ECJIUdC2MIfc7v033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