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十周年。十年來,中德關係始終穩健發展,各領域合作不斷鞏固和深化,為兩國各自發展提供了動力。在當前國際局勢變亂交織、保護主義橫行的背景下,兩國堅持以理性務實的態度看待分歧與差異、謀求共識與合作,中德關係步入“新常態”。事實證明,穩定的中德關係,不僅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也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提供更多確定性。
文| 上海 伍慧萍
近期,德國高層政要頻頻訪華。4月14至16日,朔爾茨總理攜環境、農業和交通三位部長在重慶、上海和北京等多地開展了任期內第二次訪華。4月15日起,基民盟議會黨團副主席、前聯邦衞生部長施潘率領德國聯邦議院議員代表團在中國進行為期5天的走訪。早在3月下旬,巴伐利亞州州長、基社盟黨主席索德爾也曾率團訪問四川和北京。接下來,還將有其他德國高層政要訪華。在近期密集的訪華日程中,尤以朔爾茨總理任期內的二度訪華規格最高、規模最大,體現了德國政府對華政策保持一定延續性,希望在西方和中國之間扮演平衡者角色。中德雙方均相互釋放友好善意,通過政治對話尋求共識,通過務實經貿合作和政策溝通夯實雙邊關係基石。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十周年,中德高層的密切交往無疑為平穩推進時代變局下的中德關係釋放了積極信號。與此同時,中德關係走向日趨複雜,挑戰和不確定性顯著上升。“延續合作”和“去風險”並存,成為當前中德關係調整期的新常態。
德國對華政策體現務實性和自主性
近年來,德國政府大幅調整對外戰略,先後推出“印太指針”、“國家安全戰略”和“中國戰略”,突出強調降低單向依賴性、“去風險”和多元化,這已經成為德國對華政策的“新常態”。在德國政府看來,“去風險”與“延續合作”並行不悖,希望能夠在商業利益和風險挑戰之間施展平衡術。
一方面,德國尋求中德關係部分回歸務實路線。德國仍舊重視中德合作的必要性,看重外向型德國經濟在中國的機遇,希望促進德國的商業利益,向中國、向世界釋放積極的政治信號。朔爾茨總理高度重視此次對華訪問,其代表團從級別和規模看都非比尋常,凸顯穩健務實的合作基調。三位隨行的部長,包括環境部長萊姆克、食品和農業部長厄茲代米爾以及交通和數字化部長維辛,對華立場均相對理性務實,多次強調中德在糧食安全、環境保護、農業等領域合作的重要性,維辛部長更是明確反對歐盟向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反對孤立政策和貿易戰,表態德國5G網絡建設不應當排斥華為。
另一方面,德國對華明顯增強了防禦保護和獨立自主意識。在時代轉折的背景下,德國同步調整外交和安全政策路線,改變“以接觸促轉變”的傳統外交路線,拓展全球多元化夥伴網絡。具體到對華政策,在綜合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德國重新審視對華認知,日益確立了“合作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的三重定位,尤其是對於中國的“制度性對手”認知已然固化,目前正在緊鑼密鼓調整對華戰略,加大對涉及關鍵技術、關鍵基礎設施和原材料供應鏈等領域中資企業的投資審查力度,加強對高科技產品和敏感技術出口管制,增加對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監管和約束,並叫停若干中企在德國高科技領域的投資併購計劃。朔爾茨總理此行也充分利用領導人會晤、參觀德企和大學等各種平台,多次向中國談及德企在華面對的競爭環境、中國產品的生產過剩和傾銷式出口,強調必須維持公平競爭、市場規則以及“不傾銷、不生產過剩、不侵權”的立場。此外,朔爾茨此行還向中方傳遞了其他西方重點關切的議題立場,包括歐洲對於地緣政治緊張現狀的擔憂,並將中德兩國在烏克蘭危機上達成的原則共識表態作為此行的重要外交成果,由此回應德國國內、歐洲和美國盟友的壓力。
透過連貫性對話凝聚共識
從德國的角度看,朔爾茨總理二度訪華顯示其對華政策仍維持一定程度的延續性。朔爾茨此行更多聚焦中德經貿關係,強調中國對於德國經濟貿易的重要價值,經貿合作是中德關係的重中之重。朔爾茨一行到訪重慶解放碑、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等地,在同濟大學對話青年學子,在重慶參觀博世氫動力系統和上海科思創公司亞太創新中心,在北京798藝術區會見中外記者。《法蘭克福匯報》稱,這是一次“堪比默克爾時代的出訪”,意在展現朔爾茨對中德經濟合作的高度重視和中德關係的連貫性,朔爾茨延續了默克爾時期的外交風格,傾向於採取溫和、友好的對華路線。“德國編輯部網站”稱,重慶、上海和北京三座城市的人口總數幾乎與德國相當,單單是幅員遼闊就足以確保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德國希望繼續在華投資經商,朔爾茨此行首要是來談生意。該網站還認為,朔爾茨此行選擇周邊德企雲集的兩座特大型城市重慶和上海,意在深入了解現代中國的城市發展和中德經貿合作關係。與美、日等國相比,德國在技術和資本等領域儘管也強化了雙向外資審查,但仍舊反復強調“去風險”不等於脫鉤,朔爾茨此行也向中國表明對於歐盟向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計劃的不同意見,明確表態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強調中德在氣候保護、數字化、糧食安全、和平等大量領域合作的必要性。
從中國的角度看,高規格接待也凸顯了中國政府重視德國的特殊作用。中國一貫主張保持中德關係行穩致遠對於應對時代挑戰意義重大,特別強調中德此次互動對世界的風向標意義,以及對於維護與穩定全球貿易、產業供應鏈的現實影響。習近平主席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朔爾茨時,高度評價中德合作的戰略意義,重申堅持中德關係的合作主基調和發展大方向,強調世界越是動蕩,雙方越要提升兩國關係的韌性和活力,指出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而是雙方關係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在政治對話中,中德雙方在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等政治議題上取得一定共識,並發出共同呼籲。
經濟界對穩定中德關係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連續八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在去年創119億歐元的歷史新高。近日,在華投資經營已逾40年的大眾汽車集團宣布投資25億歐元,拓展位於安徽合肥的生產創新中心,同時提速大眾與小鵬汽車共同開發的兩款大眾電動車型的生產,以強化本土研發實力,持續貫徹“在中國,為中國”戰略。這是德國經濟界對華合作的一個縮影,代表了德國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在當前複雜形勢下的戰略選擇。
經濟界在中德之間有效發揮潤滑劑作用,其企業和行業協會的聲音有助於西方輿論理性客觀地看待中西方之間的競合關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公開批評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的決定是自說自話,認為歐盟沒有與德國進行充分協調,該計劃只會使歐洲經濟變得更糟糕。該協會主席穆勒對《星期日世界報》表示,“同中國的商務往來為德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歐盟反補貼調查無法解決德國本土汽車工業面臨的挑戰,甚至可能適得其反,一旦引發貿易爭端,可能導致歐盟無法實現電動汽車和數字技術的目標。德國經濟研究所認為,儘管德國企業普遍採取措施減少風險,但德國經濟在很多產品和原材料上仍舊依賴中國,大型企業繼續向中國投入,尤其是汽車製造業的中德合作和德國本土合資企業經營良好。德國海外商會聯盟大中華區負責人馬銘博認為,德國政府應當在考慮風險和機遇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德國自身面臨不利的經濟狀況,導致德企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存在差異。
雙邊合作前景廣闊
中德之間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時代滄桑,建立起緊密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當前,雙邊關係再次站到關鍵的十字路口,其走向日趨複雜,“去風險”策略已然成為中德關係“新常態”的一部分;而朔爾茨在任期內第二次訪華期間,中德雙方同意繼續加強戰略溝通,兩國領導人發出繼續深化互利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信號,同樣構成了中德關係“新常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德國對於中國的大規模投資由大企業主導。美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的報告揭示,2018年至2021年間,歐洲在華前10大投資者佔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總額近80%,僅大眾、寶馬、戴姆勒和巴斯夫等4家德國企業就貢獻了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的34%。相比之下,德國中小外企面對海外市場風險投資趨向謹慎。對於中國而言,可以向德國中小企業展示中國在營商環境的穩定性、流程的便利度、生活和教育的低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增強其來華投資信心。與此同時,應當進一步促進人文交流合作,創造便利條件加強中德、中歐各界的人文交流,吸引更多歐洲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來華旅行,了解一個真實和全面的中國,以厚植民意基礎;對於德國而言,時代轉折中的德國也應當多一些“雙贏”思維,在求同存異、尊重社會制度和歷史發展道路差異性的前提下,克服零和博弈和制度對抗思維,接受競合並存的事實,進一步提升雙邊經貿合作質量。中德兩國可以基於對支持多邊主義、全球化和國際合作、反對保護主義等諸多問題上的基本共識,共同謀求和平與發展之道,尤其是在綠色轉型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合作。同時,雙方在可再生能源、科技創新、數字化、生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氣候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和平與安全、糧食安全、能源供應安全等領域,挖掘更多合作潛力,共同為穩定全球格局和應對時代挑戰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係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5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3/PhdHUIG0mmftMVkf8ef6Y6dsojjqI6zaFIP.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十周年。十年來,中德關係始終穩健發展,各領域合作不斷鞏固和深化,為兩國各自發展提供了動力。在當前國際局勢變亂交織、保護主義橫行的背景下,兩國堅持以理性務實的態度看待分歧與差異、謀求共識與合作,中德關係步入“新常態”。事實證明,穩定的中德關係,不僅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也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提供更多確定性。
文| 上海 伍慧萍
近期,德國高層政要頻頻訪華。4月14至16日,朔爾茨總理攜環境、農業和交通三位部長在重慶、上海和北京等多地開展了任期內第二次訪華。4月15日起,基民盟議會黨團副主席、前聯邦衞生部長施潘率領德國聯邦議院議員代表團在中國進行為期5天的走訪。早在3月下旬,巴伐利亞州州長、基社盟黨主席索德爾也曾率團訪問四川和北京。接下來,還將有其他德國高層政要訪華。在近期密集的訪華日程中,尤以朔爾茨總理任期內的二度訪華規格最高、規模最大,體現了德國政府對華政策保持一定延續性,希望在西方和中國之間扮演平衡者角色。中德雙方均相互釋放友好善意,通過政治對話尋求共識,通過務實經貿合作和政策溝通夯實雙邊關係基石。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十周年,中德高層的密切交往無疑為平穩推進時代變局下的中德關係釋放了積極信號。與此同時,中德關係走向日趨複雜,挑戰和不確定性顯著上升。“延續合作”和“去風險”並存,成為當前中德關係調整期的新常態。
德國對華政策體現務實性和自主性
近年來,德國政府大幅調整對外戰略,先後推出“印太指針”、“國家安全戰略”和“中國戰略”,突出強調降低單向依賴性、“去風險”和多元化,這已經成為德國對華政策的“新常態”。在德國政府看來,“去風險”與“延續合作”並行不悖,希望能夠在商業利益和風險挑戰之間施展平衡術。
一方面,德國尋求中德關係部分回歸務實路線。德國仍舊重視中德合作的必要性,看重外向型德國經濟在中國的機遇,希望促進德國的商業利益,向中國、向世界釋放積極的政治信號。朔爾茨總理高度重視此次對華訪問,其代表團從級別和規模看都非比尋常,凸顯穩健務實的合作基調。三位隨行的部長,包括環境部長萊姆克、食品和農業部長厄茲代米爾以及交通和數字化部長維辛,對華立場均相對理性務實,多次強調中德在糧食安全、環境保護、農業等領域合作的重要性,維辛部長更是明確反對歐盟向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反對孤立政策和貿易戰,表態德國5G網絡建設不應當排斥華為。
另一方面,德國對華明顯增強了防禦保護和獨立自主意識。在時代轉折的背景下,德國同步調整外交和安全政策路線,改變“以接觸促轉變”的傳統外交路線,拓展全球多元化夥伴網絡。具體到對華政策,在綜合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德國重新審視對華認知,日益確立了“合作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的三重定位,尤其是對於中國的“制度性對手”認知已然固化,目前正在緊鑼密鼓調整對華戰略,加大對涉及關鍵技術、關鍵基礎設施和原材料供應鏈等領域中資企業的投資審查力度,加強對高科技產品和敏感技術出口管制,增加對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監管和約束,並叫停若干中企在德國高科技領域的投資併購計劃。朔爾茨總理此行也充分利用領導人會晤、參觀德企和大學等各種平台,多次向中國談及德企在華面對的競爭環境、中國產品的生產過剩和傾銷式出口,強調必須維持公平競爭、市場規則以及“不傾銷、不生產過剩、不侵權”的立場。此外,朔爾茨此行還向中方傳遞了其他西方重點關切的議題立場,包括歐洲對於地緣政治緊張現狀的擔憂,並將中德兩國在烏克蘭危機上達成的原則共識表態作為此行的重要外交成果,由此回應德國國內、歐洲和美國盟友的壓力。
透過連貫性對話凝聚共識
從德國的角度看,朔爾茨總理二度訪華顯示其對華政策仍維持一定程度的延續性。朔爾茨此行更多聚焦中德經貿關係,強調中國對於德國經濟貿易的重要價值,經貿合作是中德關係的重中之重。朔爾茨一行到訪重慶解放碑、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等地,在同濟大學對話青年學子,在重慶參觀博世氫動力系統和上海科思創公司亞太創新中心,在北京798藝術區會見中外記者。《法蘭克福匯報》稱,這是一次“堪比默克爾時代的出訪”,意在展現朔爾茨對中德經濟合作的高度重視和中德關係的連貫性,朔爾茨延續了默克爾時期的外交風格,傾向於採取溫和、友好的對華路線。“德國編輯部網站”稱,重慶、上海和北京三座城市的人口總數幾乎與德國相當,單單是幅員遼闊就足以確保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德國希望繼續在華投資經商,朔爾茨此行首要是來談生意。該網站還認為,朔爾茨此行選擇周邊德企雲集的兩座特大型城市重慶和上海,意在深入了解現代中國的城市發展和中德經貿合作關係。與美、日等國相比,德國在技術和資本等領域儘管也強化了雙向外資審查,但仍舊反復強調“去風險”不等於脫鉤,朔爾茨此行也向中國表明對於歐盟向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計劃的不同意見,明確表態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強調中德在氣候保護、數字化、糧食安全、和平等大量領域合作的必要性。
從中國的角度看,高規格接待也凸顯了中國政府重視德國的特殊作用。中國一貫主張保持中德關係行穩致遠對於應對時代挑戰意義重大,特別強調中德此次互動對世界的風向標意義,以及對於維護與穩定全球貿易、產業供應鏈的現實影響。習近平主席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朔爾茨時,高度評價中德合作的戰略意義,重申堅持中德關係的合作主基調和發展大方向,強調世界越是動蕩,雙方越要提升兩國關係的韌性和活力,指出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而是雙方關係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在政治對話中,中德雙方在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等政治議題上取得一定共識,並發出共同呼籲。
經濟界對穩定中德關係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連續八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在去年創119億歐元的歷史新高。近日,在華投資經營已逾40年的大眾汽車集團宣布投資25億歐元,拓展位於安徽合肥的生產創新中心,同時提速大眾與小鵬汽車共同開發的兩款大眾電動車型的生產,以強化本土研發實力,持續貫徹“在中國,為中國”戰略。這是德國經濟界對華合作的一個縮影,代表了德國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在當前複雜形勢下的戰略選擇。
經濟界在中德之間有效發揮潤滑劑作用,其企業和行業協會的聲音有助於西方輿論理性客觀地看待中西方之間的競合關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公開批評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的決定是自說自話,認為歐盟沒有與德國進行充分協調,該計劃只會使歐洲經濟變得更糟糕。該協會主席穆勒對《星期日世界報》表示,“同中國的商務往來為德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歐盟反補貼調查無法解決德國本土汽車工業面臨的挑戰,甚至可能適得其反,一旦引發貿易爭端,可能導致歐盟無法實現電動汽車和數字技術的目標。德國經濟研究所認為,儘管德國企業普遍採取措施減少風險,但德國經濟在很多產品和原材料上仍舊依賴中國,大型企業繼續向中國投入,尤其是汽車製造業的中德合作和德國本土合資企業經營良好。德國海外商會聯盟大中華區負責人馬銘博認為,德國政府應當在考慮風險和機遇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德國自身面臨不利的經濟狀況,導致德企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存在差異。
雙邊合作前景廣闊
中德之間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時代滄桑,建立起緊密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當前,雙邊關係再次站到關鍵的十字路口,其走向日趨複雜,“去風險”策略已然成為中德關係“新常態”的一部分;而朔爾茨在任期內第二次訪華期間,中德雙方同意繼續加強戰略溝通,兩國領導人發出繼續深化互利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信號,同樣構成了中德關係“新常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德國對於中國的大規模投資由大企業主導。美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的報告揭示,2018年至2021年間,歐洲在華前10大投資者佔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總額近80%,僅大眾、寶馬、戴姆勒和巴斯夫等4家德國企業就貢獻了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的34%。相比之下,德國中小外企面對海外市場風險投資趨向謹慎。對於中國而言,可以向德國中小企業展示中國在營商環境的穩定性、流程的便利度、生活和教育的低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增強其來華投資信心。與此同時,應當進一步促進人文交流合作,創造便利條件加強中德、中歐各界的人文交流,吸引更多歐洲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來華旅行,了解一個真實和全面的中國,以厚植民意基礎;對於德國而言,時代轉折中的德國也應當多一些“雙贏”思維,在求同存異、尊重社會制度和歷史發展道路差異性的前提下,克服零和博弈和制度對抗思維,接受競合並存的事實,進一步提升雙邊經貿合作質量。中德兩國可以基於對支持多邊主義、全球化和國際合作、反對保護主義等諸多問題上的基本共識,共同謀求和平與發展之道,尤其是在綠色轉型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合作。同時,雙方在可再生能源、科技創新、數字化、生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氣候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和平與安全、糧食安全、能源供應安全等領域,挖掘更多合作潛力,共同為穩定全球格局和應對時代挑戰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係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5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3/PhdHUIG0mmftMVkf8ef6Y6dsojjqI6zaFI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