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伯銓
《賽龍奪錦》此曲驅邪養正氣,此話何解?我們先聊聊為什麼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再從中醫角度解說「邪」是指什麼,《賽龍奪錦》又怎樣驅邪養正氣。
蘇軾的《六幺令·天中節》寫「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端午,伴隨著「划龍舟」、「放紙鳶」、「吃粽子」、「祛病防疫」,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什麼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可能大部分人會說,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蘇州人會講是紀念伍子胥。其實,這些都是後來漸漸附會上去的。
端午節來源的秘密可以用《易經》來解釋,《易經》告訴我們,遙遠的祖先是敬畏天地、自然的,端午節就源自於對天象的崇拜。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後,太陽在天空位置居於最中間、最高,太陽的影子最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
《易經》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叫四象,每一個象都有七個宿,一共二十八宿。端午這一天,青龍的七個宿中的心宿飛升到了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
《易經·乾卦》九五爻的爻辭說:「飛龍在天」。九五至尊,這一天既「得中」又「得正」,是大吉大利的日子,運勢最好。所以上古先民在端午要進行禮樂祭龍。可是就這麼一個大吉的日子,後來卻變成一個不好的日子,叫「惡月惡日」。這中間潛藏一個秘密,究竟是什麼秘密呢?過節,不一定都是喜慶的日子。清明節,懷念先人。端午節,說來更是個悲壯的節日。端午節正值春夏之交,容易發生流行病。從五月初五開始,大地上的這五毒就開始活躍了起來。五毒是什麼?蛇、蠍、蟾蜍、蜈蚣、壁虎。毒如蛇蠍狠如狼,蛇蠍被列在了首位。人們遂將農曆五月視為「惡月」,又有雲五月初五這一天,發生過很多不吉利的事情,被視作「惡日」。春秋伍子胥自刎後,被夫差投入江中,屈原亦在這一天投江,東漢大孝女曹娥也是在這一天殉父投江。所以端午節演化為一個驅邪、辟邪、防疫、祛病的日子,逐漸形成文化民俗。
中醫把疾病稱為病邪,治療過程稱驅邪,預防疾病稱辟邪。端午防疫中有三大習俗傳統,食養,氣養、樂養。三大養生方法,就是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為什麼要吃粽子、賽龍舟?一般都和屈原,或者伍子胥,或者是大孝女曹娥連在一起……我們從養生角度來聊聊,先聊聊吃粽子。
「食養」
糯米是我們日常食用的谷物之一,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脾胃虛寒的人群可以經常食用,食欲不振的時候可以多吃一些,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黃帝內經》有雲:「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谷是主食,水果、蔬菜、肉類都是補充,其中糯米是五谷之一,在五谷之中屬於谷物的精華,最富陽氣,用來包粽子可以健脾升陽,這叫做食養。
藥食同源,粽子雖然是食養滋補佳品,但是也有它的偏性,要註意有些人是不能吃糯米的。要按照《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原則,需弄清楚自己的陰陽體質,生理和病理情況。糯米不易消化,尤其是一些加了油和肉製成的粽子,老人和小孩都不適宜食用,因為他們的胃腸道功能偏弱。另外,生病之後消化功能較弱的人群也盡量需避免食用粽子,可能會不利於病情的恢復。糖尿病人、胃腸道運化不好的濕熱痰火偏盛人群也不適合吃粽子。
的確,食養的道理在《易經》和《黃帝內經》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所謂食養,首先要分清食物和我們個人的陰陽五行的屬性,然後有針對性地來調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傳承了《易經》的陰陽五行理念,談到了菜籃子、米口袋、大果籃。中醫食療養生,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筆者這些年在香港,除了涼茶,就是食用秋冬季的老火湯。以補為主,煲湯與涼茶,一補一泄,也是中醫的基本思想。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再說賽龍舟「氣養」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熱鬧的龍舟表演競賽。賽龍舟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比賽。賽龍舟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也有划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東漢。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湖南汨羅江畔的端午節習俗為賽龍舟,港台地區過端午節亦會賽龍舟。賽龍舟是一項多人運動,一般為20人划槳,1人敲鼓,一人掌舵。鼓手在龍舟上十分重要,所有人都要聽他的指揮。他敲鼓的節奏一定要跟住了,不能亂。而舵手是龍舟上控制方向唯一的一個人,所以水性一定要好。在划的時候,要求舵手能站穩,控制方向,而不偏離方向。
談到賽龍舟,我小時候有一點兒自己的體會,我到珠江去看過賽龍舟,在比賽的那一刻,萬箭齊發、百舸爭流,水上岸上,船裡船外,氛圍極其緊張歡樂,所有的人無不樂在其中。賽龍舟是「動」,生龍活虎,鑼鼓喧天,震人肺腑,搖旗吶喊,體內的濁氣都吐出來,有煩惱、抑郁的人最宜出來感受一下。
賽龍舟,弘揚著一種龍的精神,也是《易經》乾卦的團結奮進、拼搏向上的精神。划龍舟者每划一下都一起「嘿喲」號喊一聲,這種聲音是從腎裡發出來的,腎主骨,人的力量源泉來自於腎。舊時搬運工人靠肩抬東西,他們抬重物總是發出「嘿喲」的號子聲。
這些例子現在年輕人可能不能深切體會,但如同打排球時扣球,「拗手瓜」發出「嘿」聲,力就是從腎經出來。
賽龍舟精神激勵世世代代中國人生生不息,同時,賽龍舟又是一種遊戲、一種運動,人們可以從中得到快樂、鍛煉,愉悅精神,強壯體魄,充滿了養生保健智慧。龍的精神與文化,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在這個節日裡,這種傳統中,拔得頭籌的勇氣和氣勢,是百分之百的正能量!
筆者認為,我國走向世界的兩項代表性傳統運動,太極拳和賽龍舟,一動一靜,代表著中華文化的智慧結晶。龍舟運動也已突破中華文化圈層,以及地域限制,在歐美及其他地區都有很好的群眾基礎。世界龍舟錦標賽已有85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龍聯的成員,全世界範圍內有5000多萬龍舟愛好者,足見龍舟運動的影響力。2020年,東京奧運會也已把龍舟這項運動定為正式表演項目,相信距離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已為期不遠。
「樂養」
端午上古先民要進行禮樂祭龍。從養生角度看可以算是一種「氣養」。通過運動使身體正氣提升。我想這正符合《易經》和《黃帝內經》的一個重要思想——「和」的思想,「和」說到底就是「氣」的和諧。「和」可以分成三個層面:第一,人跟自然之氣要「和」,在端午得正的日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第二,人跟人要「和」,賽龍舟的團隊二十幾個人,十幾天在一起配合默契地做一件事,一人敲鼓,鼓舞士氣,大家動作和諧才能快速。第三,人的軀體和心神要「和」,每個人在賽龍舟過程中自我身、心、靈都得到和諧愉悅。其實前面講的吃粽子的「食養」和賽龍舟的「氣養」,概括起來一個「和」字。龍舟文化,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大貢獻。跨越幾千年中華文明歷程,沉澱出自身的強大文化基因和獨有的魅力。
廣東音樂《賽龍奪錦》起源于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何氏四世祖何德明遷到廣州,在離廣州不遠的番禺沙灣定居。行何氏五世祖何起龍得中進士,主管禮樂,而後由何柳堂創作,該曲目描述中國南方端午節(端陽節),龍舟競渡的熱鬧情況,全曲節奏輕快,表現了勞動人民勇敢、豪放、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從中醫角度去分析,是「振陽」的樂曲,特別是心陽腎陽不足的,多聽能夠起到「扶陽」的作用。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14/8IJYb3GA9e1lPONH98ZvJq5zxvlJyaGGcod.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朱伯銓
《賽龍奪錦》此曲驅邪養正氣,此話何解?我們先聊聊為什麼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再從中醫角度解說「邪」是指什麼,《賽龍奪錦》又怎樣驅邪養正氣。
蘇軾的《六幺令·天中節》寫「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端午,伴隨著「划龍舟」、「放紙鳶」、「吃粽子」、「祛病防疫」,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什麼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可能大部分人會說,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蘇州人會講是紀念伍子胥。其實,這些都是後來漸漸附會上去的。
端午節來源的秘密可以用《易經》來解釋,《易經》告訴我們,遙遠的祖先是敬畏天地、自然的,端午節就源自於對天象的崇拜。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後,太陽在天空位置居於最中間、最高,太陽的影子最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
《易經》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叫四象,每一個象都有七個宿,一共二十八宿。端午這一天,青龍的七個宿中的心宿飛升到了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
《易經·乾卦》九五爻的爻辭說:「飛龍在天」。九五至尊,這一天既「得中」又「得正」,是大吉大利的日子,運勢最好。所以上古先民在端午要進行禮樂祭龍。可是就這麼一個大吉的日子,後來卻變成一個不好的日子,叫「惡月惡日」。這中間潛藏一個秘密,究竟是什麼秘密呢?過節,不一定都是喜慶的日子。清明節,懷念先人。端午節,說來更是個悲壯的節日。端午節正值春夏之交,容易發生流行病。從五月初五開始,大地上的這五毒就開始活躍了起來。五毒是什麼?蛇、蠍、蟾蜍、蜈蚣、壁虎。毒如蛇蠍狠如狼,蛇蠍被列在了首位。人們遂將農曆五月視為「惡月」,又有雲五月初五這一天,發生過很多不吉利的事情,被視作「惡日」。春秋伍子胥自刎後,被夫差投入江中,屈原亦在這一天投江,東漢大孝女曹娥也是在這一天殉父投江。所以端午節演化為一個驅邪、辟邪、防疫、祛病的日子,逐漸形成文化民俗。
中醫把疾病稱為病邪,治療過程稱驅邪,預防疾病稱辟邪。端午防疫中有三大習俗傳統,食養,氣養、樂養。三大養生方法,就是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為什麼要吃粽子、賽龍舟?一般都和屈原,或者伍子胥,或者是大孝女曹娥連在一起……我們從養生角度來聊聊,先聊聊吃粽子。
「食養」
糯米是我們日常食用的谷物之一,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脾胃虛寒的人群可以經常食用,食欲不振的時候可以多吃一些,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黃帝內經》有雲:「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谷是主食,水果、蔬菜、肉類都是補充,其中糯米是五谷之一,在五谷之中屬於谷物的精華,最富陽氣,用來包粽子可以健脾升陽,這叫做食養。
藥食同源,粽子雖然是食養滋補佳品,但是也有它的偏性,要註意有些人是不能吃糯米的。要按照《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原則,需弄清楚自己的陰陽體質,生理和病理情況。糯米不易消化,尤其是一些加了油和肉製成的粽子,老人和小孩都不適宜食用,因為他們的胃腸道功能偏弱。另外,生病之後消化功能較弱的人群也盡量需避免食用粽子,可能會不利於病情的恢復。糖尿病人、胃腸道運化不好的濕熱痰火偏盛人群也不適合吃粽子。
的確,食養的道理在《易經》和《黃帝內經》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所謂食養,首先要分清食物和我們個人的陰陽五行的屬性,然後有針對性地來調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傳承了《易經》的陰陽五行理念,談到了菜籃子、米口袋、大果籃。中醫食療養生,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筆者這些年在香港,除了涼茶,就是食用秋冬季的老火湯。以補為主,煲湯與涼茶,一補一泄,也是中醫的基本思想。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再說賽龍舟「氣養」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熱鬧的龍舟表演競賽。賽龍舟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比賽。賽龍舟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也有划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東漢。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湖南汨羅江畔的端午節習俗為賽龍舟,港台地區過端午節亦會賽龍舟。賽龍舟是一項多人運動,一般為20人划槳,1人敲鼓,一人掌舵。鼓手在龍舟上十分重要,所有人都要聽他的指揮。他敲鼓的節奏一定要跟住了,不能亂。而舵手是龍舟上控制方向唯一的一個人,所以水性一定要好。在划的時候,要求舵手能站穩,控制方向,而不偏離方向。
談到賽龍舟,我小時候有一點兒自己的體會,我到珠江去看過賽龍舟,在比賽的那一刻,萬箭齊發、百舸爭流,水上岸上,船裡船外,氛圍極其緊張歡樂,所有的人無不樂在其中。賽龍舟是「動」,生龍活虎,鑼鼓喧天,震人肺腑,搖旗吶喊,體內的濁氣都吐出來,有煩惱、抑郁的人最宜出來感受一下。
賽龍舟,弘揚著一種龍的精神,也是《易經》乾卦的團結奮進、拼搏向上的精神。划龍舟者每划一下都一起「嘿喲」號喊一聲,這種聲音是從腎裡發出來的,腎主骨,人的力量源泉來自於腎。舊時搬運工人靠肩抬東西,他們抬重物總是發出「嘿喲」的號子聲。
這些例子現在年輕人可能不能深切體會,但如同打排球時扣球,「拗手瓜」發出「嘿」聲,力就是從腎經出來。
賽龍舟精神激勵世世代代中國人生生不息,同時,賽龍舟又是一種遊戲、一種運動,人們可以從中得到快樂、鍛煉,愉悅精神,強壯體魄,充滿了養生保健智慧。龍的精神與文化,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在這個節日裡,這種傳統中,拔得頭籌的勇氣和氣勢,是百分之百的正能量!
筆者認為,我國走向世界的兩項代表性傳統運動,太極拳和賽龍舟,一動一靜,代表著中華文化的智慧結晶。龍舟運動也已突破中華文化圈層,以及地域限制,在歐美及其他地區都有很好的群眾基礎。世界龍舟錦標賽已有85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龍聯的成員,全世界範圍內有5000多萬龍舟愛好者,足見龍舟運動的影響力。2020年,東京奧運會也已把龍舟這項運動定為正式表演項目,相信距離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已為期不遠。
「樂養」
端午上古先民要進行禮樂祭龍。從養生角度看可以算是一種「氣養」。通過運動使身體正氣提升。我想這正符合《易經》和《黃帝內經》的一個重要思想——「和」的思想,「和」說到底就是「氣」的和諧。「和」可以分成三個層面:第一,人跟自然之氣要「和」,在端午得正的日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第二,人跟人要「和」,賽龍舟的團隊二十幾個人,十幾天在一起配合默契地做一件事,一人敲鼓,鼓舞士氣,大家動作和諧才能快速。第三,人的軀體和心神要「和」,每個人在賽龍舟過程中自我身、心、靈都得到和諧愉悅。其實前面講的吃粽子的「食養」和賽龍舟的「氣養」,概括起來一個「和」字。龍舟文化,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大貢獻。跨越幾千年中華文明歷程,沉澱出自身的強大文化基因和獨有的魅力。
廣東音樂《賽龍奪錦》起源于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何氏四世祖何德明遷到廣州,在離廣州不遠的番禺沙灣定居。行何氏五世祖何起龍得中進士,主管禮樂,而後由何柳堂創作,該曲目描述中國南方端午節(端陽節),龍舟競渡的熱鬧情況,全曲節奏輕快,表現了勞動人民勇敢、豪放、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從中醫角度去分析,是「振陽」的樂曲,特別是心陽腎陽不足的,多聽能夠起到「扶陽」的作用。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14/8IJYb3GA9e1lPONH98ZvJq5zxvlJyaGGco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