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葉刀-艾滋病》:青少年長效HIV治療方法在治療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表現出更糟糕的健康結局
《柳葉刀-艾滋病》(The Lancet HIV)發表兩項研究,分析了青少年的長效HIV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和差異。「在世界範圍內,與成年人相比,感染HIV的青少年在治療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表現出更糟糕的健康結局。而這種健康不平等是由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間巨大的社會經濟、行為和發展差異造成的。感染HIV的青少年在開始和堅持HIV口服藥物治療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能否獨立獲得保密的醫療服務、HIV以及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雙重羞恥、貧困、暴力、有限的健康素養、冒險行為、精神健康困擾和物質濫用。長效註射劑型HIV藥物能為青少年帶來顯著的益處。重要的是,增加長效治療的保密性並減少患者恥辱感有可能改善HIV青少年感染者的依從性、健康和生活質量。」
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FDA)於2022年批準了卡替拉韋與利匹韋林用於青少年的長效HIV治療,兩年後,關於這些製劑在青少年中的可接受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和安全性的數據仍然不足。《柳葉刀-艾滋病》(The Lancet HIV)發表的IMPAACT 2017 MOCHA試驗的兩項分析結果填補了這一空白。「Aditya Gaur及其同事報告了一項1/2期、單臂、多中心研究的藥代動力學和安全性結果,該研究納入了55例接受HIV口服治療以抑制病毒的青少年(隊列1)。該研究數據證實,長效卡替拉韋和利匹韋林的成人劑量適用於≥12歲且體重≥35公斤的青少年。這促使FDA在2022年批準了針對該人群的第一種長效HIV治療方案。由於參與者數量較少,且僅有16周的隨訪期,該研究無法評估病毒抑制的可持續性,也無法根據性別和體重的差異對治療結果進行亞組分析。MOCHA研究正在繼續對隊列1和新招募的隊列2(未接受過治療的青少年)進行分析,這將為我們了解長效治療在青少年中的結局提供重要信息。」
2、《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
2.1
中國幽門螺桿菌(H. pylori)感染、吸煙、腌製蔬菜和飲酒的胃癌負擔危險因素人群歸因分數(PAFs)呈下降趨勢,不健康體重指數和糖尿病的PAFs呈上升趨勢
《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葉刀旗下一本開放獲取期刊,是促進「世界各地平等獲取優質衛生保健服務」這一柳葉刀全球倡議的一部分。刊物近期發表《2000-2050年中國胃癌負擔危險因素的變化趨勢》文章,文章指出「我們發現在中國幽門螺桿菌(H. pylori)感染、吸煙、腌製蔬菜和飲酒的人群歸因分數(PAFs)呈下降趨勢,而不健康體重指數和糖尿病的PAFs呈上升趨勢。據估計,從2000年到2050年,這些危險因素的綜合PAFs將減少10.57%。到2050年,中國將有279,707例胃癌(包括122,796例賁門胃癌[CGC]和156,911例非賁門胃癌[NCGC])。在這些病例中,70.18%可歸因於可改變危險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預計在2050年將導致40.7%的賁門胃癌和62.1%的非賁門胃癌。」
圖說:2000-2050年中國男性和女性胃癌年齡標準化發病率(a)和新發病例數(b)的趨勢。註:2000 - 2016年胃癌總體(AAPC = - 2.6%, P < 0.001)、男性(AAPC = - 2.7%, P < 0.001)和女性(AAPC = - 2.4%, P < 0.001)調整後發病率變化趨勢均有統計學意義。根據2000年至2016年調整後的胃癌發病率預測2017-2050年的發病率。比率按世界標準人口年齡調整。圖片來源:《柳葉刀》(The Lancet)
2.2
2021年全球年齡標化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血性心臟病、COVID-19、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其他大流行相關死亡
《柳葉刀》(The Lancet)最新發表GBD 2021分析,估計了1990年至2021年間204個國家和地區以及811個國家以下地區按年齡-性別-地區-年份分列的288種死因造成的死亡率和壽命損失年。2021年全球年齡標化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血性心臟病、COVID-19、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其他大流行相關死亡。2019年至2021年間,全球預期壽命凈減少1.6歲,這主要是由於COVID-19和其他大流行相關死亡率的增加。此外,在該分析中,關於死因的地區差異推動預期壽命增長的研究結果有明顯的政策效用。對死亡率變化趨勢的分析表明,一些曾經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的死因目前在地域上愈加集中。死亡率集中度的這些變化,以及對不斷變化的風險、幹預措施和相關政策的進一步調查,為我們加深對降低死亡率戰略的理解提供了一個重要機會。研究死亡率集中的模式可能會揭示已成功實施公共衛生幹預措施的地區。將這些成功經驗推廣到某些死因仍然根深蒂固的地區,可以為改善世界各地人民預期壽命的政策提供參考。
圖片來源:《柳葉刀》(The Lancet)
2.3
他汀類藥物與心力衰竭患者罹患癡呆癥的風險:一項基於香港人群的回顧性隊列研究
研究人員使用ICD 9/ICD 10編碼對香港臨床數據分析和報告系統數據庫進行查詢,以確定在2004年至2018年間確診心力衰竭發病的患者。采用逆概率加權(IPTW)平衡他汀類藥物使用者(N=54,004)和非他汀類藥物使用者(N=50,291)之間的基線協變量。主要結局是全因癡呆發病率,包括阿爾茲海默癥、血管性癡呆和不明原因癡呆亞型。采用競爭風險回歸的Cox比例風險模型估計與他汀類藥物使用相關的全因癡呆及其亞型風險的亞分布危險比(SHR)和相應的95%置信區間(CI)。
所有符合條件心衰患者(N=104,295)的平均年齡為74.2±13.6歲,其中52,511名男性(50.3%)。在中位隨訪9.9年中(四分位間距[IQR]:6.4-13.0),10,031名患者(9.6%)被確診為癡呆,分別為阿爾茲海默癥(N=2,250)、血管性癡呆(N=1,831)和不明原因癡呆(N=5,950)。逆概率加權後,與不使用他汀類藥物患者相比,使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癡呆發病風險降低了20%(經多變量調整後,SHR=0.80,95%CI:0.76-0.84)。按癡呆亞型分層,使用他汀類藥物使阿爾茲海默癥風險降低28%(SHR=0.72,95%CI:0.63-0.82),血管性癡呆風險降低18%(SHR=0.82,95%CI:0.70-0.95),不明原因癡呆風險降低20%(SHR=0.80,95%CI:0.75-0.85)。
結果表明,在心衰患者中,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全因癡呆及其亞型(包括阿爾茲海默癥、血管性癡呆和不明原因癡呆)的風險顯著降低相關。為了驗證他汀類藥物潛在的精神保護作用,隨機試驗和實驗研究是有必要的。
3、《柳葉刀》前列腺癌重大報告(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prostate cancer: planning for the surge in cases)
2020至2040年間,預計全球前列腺癌患病人數將翻倍
《柳葉刀》前列腺癌重大報告指出,預計全球前列腺癌的患病人數將從2020年的140萬增加到2040年的290萬,每年的死亡人數將從2020年的37.5萬增加到2040年的近70萬(增加85%),主要為中低收入國家的男性。
報告指出,高收入國家所普及的用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進行前列腺癌篩查的「知情選擇」計劃,可能會使老年男性接受過度檢測和不必要的治療,而對高風險的年輕男性則檢測不足。作者主張對高危人群實施早期檢測計劃。
重大報告極力呼籲實施提高對前列腺癌認識的項目計劃,中低收入國家的大多數患者為癌癥晚期,要改善中低收入國家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工作。
目前對於前列腺癌的了解主要基於針對白人男性的研究,因此需要開展更多涉及不同種族男性(尤其是西非裔男性)的相關研究。
4、《柳葉刀》首個帕金森病專輯
帕金森病是全世界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全球發病率正在上升。其臨床特征包括進行性不對稱性運動遲緩、強直、震顫、步態障礙,以及一系列非運動癥狀。帕金森病的病因有多種,涉及遺傳因素和環境危險因素,其導致的公共衛生負擔日益沈重,但目前的治療策略僅側重於癥狀控制。隨著人類預期壽命提高、其他因素所致死亡減少,預計到2040年帕金森病的患病人數將達到1200萬至1700萬。患病率的增高導致對於人力和照護資源需求的增加,這將進一步加重全球衛生系統的沈重負擔。中低收入國家對於帕金森病的治療和支持性療法可及性最低,上述問題在這些國家將更為迫切;而即使在高收入國家,少數種族群體和農村地區群體在照護可及性方面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帕金森病診斷(尤其是早期階段診斷)的困難也會妨礙有效照護的開展,關於少數種族患者群體帕金森病的臨床表現和患病率目前所知尚少,《柳葉刀》呼籲更好地了解這些少數種族群體患者的特殊需求。同時,專輯指出,關註生活方式幹預對於改善帕金森癥狀控制的潛在價值,特別是在身體活動和營養方面,生活方式幹預提供了一些從診所外到患者家中進行照護的方法。
報告還強調,關於帕金森病的汙名會導致患者更多的抑郁癥、更高的共病率和死亡率,為了消除帕金森病的污名以及帕金森病是衰老自然結果的錯誤觀念,應開展教育和宣傳,尤其是針對醫療照護提供者,將有助於改善帕金森病診斷的溝通交流。
最後,《柳葉刀》帕金森病專輯指出,延緩、中止或逆轉帕金森病進程的疾病修飾治療,是未來研究致力的方向。與此同時,通過改善為照護人員提供支持、確保基礎藥物的可及性、提供共病的基礎照護和多學科照護等基本醫療和專科醫療措施,可以幫助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患者獲得更好的照護,從而大幅改善生活質量。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16/xF25q6ZdZCq5HUh8oNf4We7yP8EOFDo5vPQ.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