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輝
近期美國校園內湧動的抗議浪潮不僅映射出國際衝突的陰影,也深刻觸及全球人道主義的敏感神經。學生們作為年輕且充滿理想的和平追求者,自發地站出來在各大院校舉行示威活動,明確反對暴力,特別是對發生在加沙地帶的、針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屠殺表達深切的人道關切。他們呼籲美國政府暫停對衝突的支持,這一行動無疑體現了全球民眾的共同願望,給美國政府施加了顯著壓力。
學生人道關切 體現民眾願望
僅管美國國會近期通過了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撥款,但政府同時也在與以色列進行談判,強調應避免過度行為,重視人道主義問題。
然而,以色列軍方的持續行動引發了全球憤怒,促使學生和年輕人集體發聲,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終於在公眾面前表態,他表示尊重並捍衞學生和平示威的權利,這是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當和平訴求轉化為對校園設施的破壞時,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和平示威的本質,更是對民主精神的背叛。遺憾的是,拜登的發言似乎並未緩解對峙氛圍。
隨着各州警察力量的介入,校園內的情勢陡然升級。示威者在校園的角落駐紮,用圍欄圈起自己的領地,高呼口號表達不滿。在緊張且易燃的環境中,微小的摩擦都可以迅速演變為肢體衝突,警察被迫採取行動以恢復秩序,包括使用強制手段制伏個別激動的學生,甚至有報道指出,在個別不幸事件中,警方不僅用爆音彈對學生拳打腳踢導致對方昏迷,還有警察開槍。
回顧201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發生的暴力事件,大家不難發現一些似曾相識的情景。美國政府曾公開表態,稱這些事件是“美麗的風景綫”,並評價那些學生“使用暴力是爭取民主自由”的行為,認為學生有權這樣做。當時也有人批評,認為警察不應該進入校園。
警入校園清場 揭美雙重標準
然而,實際上,如果你當時看過電視或者現在回頭審訊這些案例,你會發現校園已經變得混亂不堪。有暴徒在中大和理大製汽油彈、侵佔和損毁學校設施。幸運的是,香港的警察保持克制,尊重學校的決定,大部分警察沒有直接進入校園。
相比之下,美國的情況又如何呢?美國警察不顧一切衝入校園,使用催淚彈等暴力手段來鎮壓學生。這再次顯示出美國政府存在雙重標準。這導致愈來愈多的學生反對美國政府的行為,全球也出現了其他國家的學生示威,捍衞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權利。
正值美國大選年的關鍵時刻,11月的投票日臨近,拜登面臨前所未有的棘手局面。作為國家領導人,他必須謹慎平衡國內外的複雜利益關係,尤其是在處理涉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這一敏感議題上。
拜登既要考慮美國政壇中佔據重要地位的猶太人群體的感受,又不得不正視加沙地帶令人痛心的人道主義危機,而對此似乎缺乏有效干預手段,顯得束手無策。這種兩難境地迫使拜登不得不採取行動,公開表態以期挽回可能流失的選票,尤其是來自學生和年輕群體的支持——他們構成了其選民基礎的重要部分。
拜登公開表態 未能平息風波
然而,拜登的行動並未能完全平息風波。以色列國內對國際社會的反應表示憤怒,質疑美國及全球學生的抗議浪潮,堅稱以軍行動是出於正義,旨在維護猶太人和以色列的領土權益。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對消滅哈馬斯的決心堅定不移,即使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積極穿梭外交,試圖促成巴以雙方停火;即使哈馬斯宣布接受埃及和卡塔爾的斡旋,願意接受停火協議並釋放人質,但似乎仍未能觸動內塔尼亞胡改變立場,以色列戰時內閣亦一致決定在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拉法的軍事打擊將會繼續進行。
拜登公開表態 未能平息風波
預計美國政府可能會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向以色列施壓,甚至可能推動內塔尼亞胡下台,以此冀打破僵局。拜登政府或許期待這一變動能在11月大選前實現,以免選情因中東政策的爭議而進一步受損。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