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多地都正處於百日咳疫情流行的高峰時期,我國百日咳疫情今年也呈上升趨勢。國家疾控局和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發佈了《百日咳防控方案(2024年版)》,明確了百日咳病例報告管理、多渠道監測、重點機構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措施。
《方案》將百日咳納入全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哨點監測範圍,由哨點醫院和網絡實驗室開展全年監測。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組織開展流行病學、病原學和血清學等專項調查。

《方案》專門對一些重點機構防控百日咳提出要求:
月子中心有產婦確診後應立即轉出隔離治療,新生兒確診後住院治療,工作人員確診後應立即離開崗位; 托幼機構、中小學校要做好入托、入學預防接種證查驗和查漏補種工作。 學生確診百日咳後,在有效抗菌藥物治療5天後方可返校;教職員工確診百日咳後,有效抗菌藥物治療5天後方可返崗; 收治百日咳患者的醫療機構要加強醫院內消毒隔離和防護措施,接診和看護有咳嗽症狀患者的人員,應規範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避免交叉感染和自身感染等。
科普五問·百日咳
百日咳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是不是只有嬰幼兒才會得?又該如何防治?國家疾控局還同時發佈了《百日咳防控科普知識要點》,一起來了解。
百日咳會咳百日嗎?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鮑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程較長,典型症狀可表現為持續2—3個月的咳嗽,因此稱為“百日咳”。受流行週期影響,百日咳約3至5年出現一個流行高峰,目前全球多國或地區都正處於百日咳疫情流行的高峰時期。
哪些人群會得百日咳?

各年齡人群都可能百日咳發病,其中沒有打過疫苗的5歲以下嬰幼兒發病風險最高。在疫苗大規模應用前,百日咳是最常見的兒童疾病之一,也曾是全球嬰幼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如何傳播?

百日咳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可經密切接觸傳播。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對嬰幼兒來說,感染百日咳鮑特菌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員是主要傳染源。有1歲以內嬰兒的家庭,如家庭成員中出現持續咳嗽病例,應儘早就診,且避免與嬰兒密切接觸。
出現哪些症狀需及時就醫?

典型的百日咳病例,可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症狀1—2周後,出現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並伴有雞鳴樣聲音,咳嗽夜間加重,可伴有嘔吐。其中嬰兒病例感染後多無典型痙攣性咳嗽,易出現發紺、氣促、呼吸暫停,甚至窒息,出現以上相關症狀要及時就醫排查,以免延誤治療。
成年人由於免疫功能較為完善,患病後常表現為陣發性咳嗽和暫時性緩解交替,但如果不注意隔離,容易造成疾病傳播。
接種百日咳疫苗能否終生免疫?

據了解,接種百日咳疫苗和自然感染百日咳均不能產生終生免疫,但接種疫苗仍是預防百日咳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從1978年起,我國將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聯合疫苗也就是百白破疫苗納入計劃免疫。隨着疫苗接種率不斷提升,我國百日咳報告發病率大幅度下降,重症和死亡風險降低。在此提醒3月齡至5週歲的兒童儘早、全程接種百白破疫苗,未全程接種的適齡兒童應儘早補種。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30/RgztGFsEc2IqXbr24a6eKXAG2UiDiCZIeA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