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 胡長栓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種理論表達,具有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根本特性。
崇高普遍的人類性追求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信仰之魂。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具有崇高的人類性追求的文明形態。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一定的文明總是與一定的生產方式緊密相連的,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文明,生產方式是文明最核心的內容,文明的歷史演進在本質上就體現為生產方式的不斷變化。原始社會的解體,結束了人類無階級的歷史,結束了原始的以人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也結束了沒有階級的人類文明,人類文明由此進入到了以階級性為主要特徵的歷史階段,直到社會主義制度的誕生,才使人類文明具有了超越階級性的可能,把目光聚焦於整個人類的自由和解放,而不是某一個階級的自由和解放。整個人類的解放作為超越階級的人類性追求,一方面因其惟艱惟難,另一方面更因其與人類本質的統一,而成其崇高。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超越以往文明狹隘的地域性、民族性,摒棄一切由於國家、民族、文化、文明和意識形態等差異而造成的人的不同,追求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崇高普遍的人類性追求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信仰之魂。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種理論表達,崇高普遍的人類性追求是其內在精神。這種精神集中體現為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為對“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的深刻認識,以及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推動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寬闊胸襟。這種精神體現為對“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人類是同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洞察,以及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遠倡議。這種精神體現為創新性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具體實踐。
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之基。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解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邏輯,其中生產力的發展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手段,而人的解放雖然有時也用於發展社會生產力,但就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追求來說,人的自由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辯證關係中,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體現,只有共同富裕才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等以往一切社會真正區別開來,因為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封建主義在一定條件下都會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目的,並實現其解放和發展,但他們都不會把共同富裕作為目的,當然也不會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犧牲大多數人的富裕以實現少數人的富裕是以往一切社會的本質特徵。原始社會因其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物質資料極端匱乏沒有共同富裕概念除外。在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邏輯中,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條件,沒有生產力的充分解放和發展,有的就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貧困。共同富裕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沒有共同富裕的實現,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就會背離社會主義的本質。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實踐成果。正是對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本質的不懈追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向著共同富裕的勇毅前行,使其與以往一切人類文明從根本上區別開來,成為反映人類前進方向、光亮人類發展未來、代表人類利益根本的人類新文明。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之基。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種理論表達,對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本質的追求是其突出特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僅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也與時俱進地豐富了對共同富裕的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堅持“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使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突出體現的也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
人民至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是推動我們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基石。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們必須生產能夠滿足生活“需要的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人類社會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產活動。正是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確立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真正創造者的唯物史觀,從而使自己同以往一切歷史理論把歷史歸結為某種精神因素的本質區別開來,成為一種全新的歷史觀。正是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歷史唯物主義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及其以前所有階級社會的非正義性非合理性,因為在這些社會中,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並不能真正擁有歷史,相反,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創造的越多,他能夠擁有的歷史就越少,也正是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即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將必然是歷史的真正擁有者。
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而誕生的,一開始就把為人民謀幸福鮮明的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從“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深刻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無產階級政黨性質。中國共產黨也是從人民至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出發,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中,不斷推動歷史進步,實現歷史變革,書寫了人類文明歷史新篇章,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民至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是推動我們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基石。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種理論表達,人民至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是其最顯著的標識。這一顯著標識,在政黨建設上體現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在國家現代化治理上體現為以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思想理論上體現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觀點方法,即把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作為思想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堅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
提升經驗為科學理論的理論追求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容。
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深刻揭示了超越經驗的現代理論思維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極端重要性,揭示了現代理論思維在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分界中的標誌性作用,用黑格爾的話來說,現代社會是“用頭立地”的社會。感性和理性是人類的兩種先天能力,感性的主要產物是經驗,理性的主要結晶是理論,在傳統的農業文明中,經驗是人們生產生活最重要的根據,進入變動不居的現代社會,人類理性的高揚,使一切經驗都因缺少必然性和普遍性而失去了人類所能夠賴以進行生產生活的價值,雖然經驗仍然是人類認識的基礎,但以之為基礎形成的科學、升華的理論才是人們生產生活最可信賴的指引,是人類文明現代性的重要本質。提升經驗為科學理論的理論追求,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種理論表達,立足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時代偉大實踐的理論需要,善於從總結歷史經驗中提升中國理論,有著強烈升華經驗為科學理論的理論追求。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深刻揭示了理論思維和理論對於一個民族的現代性意義,闡明了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正確的思想作指引,這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真正做到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再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就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法,從人類認識是不斷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本質出發,深刻揭示了經驗與理論的辯證法,指明了只有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在整個人類文明的視野中闡明中國理論的普遍性價值,中國經驗才具有普遍性意義,中國理論才成為世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才能實現其世界歷史意義。
(作者係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主任、教授,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6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30/pD2oCKAZgvmPwe2dPvBEfQmFSp0z5tN3oz4.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