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 蔡之兵
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這一最新重要論述,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全面展現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一民本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源遠流長,更是中國式現代化打破西方現代化迷思的根本路徑。
“民生為大”
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
“民生為大”,不僅僅是影響無數百姓生活水平的微觀問題,更是與國家制度、發展理念、政治信仰密切相關的宏大問題。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堅持“民生為大”,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也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濃厚的人民情懷。
從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如何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作為奮鬥目標。從指導思想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高度關注人的價值、人的生活保障等問題。在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期,他們就對社會民生狀況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其中,馬克思為調查法國工人階級的生產生活狀況而製作了《工人調查表》,恩格斯專門撰寫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經過一系列調查分析和理論探索,馬克思、恩格斯認識到,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前提,民生問題具有極其重大的社會意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民生作為工作大局的核心,無論處在什麼發展階段、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和挑戰,黨的各項工作從來沒有偏離人民這一中心,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民為中心”,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直接體現。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思想體系中,民生問題佔據了最為重要的地位和最大的篇幅。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最大牽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緊緊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考察調研了20多個貧困村,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時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實現近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首次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濃厚的人民情懷。
“民生為大”
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延續
如何看待民生,並非單一的經濟問題,而是反映一個民族文化的內涵和高度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其中,“民為邦本”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政治理念和治理智慧的結晶,它不僅直接包含了民生問題,也揭示了民生問題的重要性。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出自《尚書.夏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為人民是國家的根基,人民安定了,根基牢固了,國家才能安定。“民為邦本”思想的提出體現古人對民本思想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從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精闢見解,到歷朝歷代出現的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良治實踐,都表明“民為邦本”是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證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重視人民的重要作用,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後,“民為邦本”思想得到了時代性、創新性發展,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2012至2022年十年間,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億人,累計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5,501萬人;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5,900多萬套,年均保障低保人員4,000萬人以上;基本醫療、養老保險覆蓋超過13.6億人、10.4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一項項民生措施的落實,人民生活得到了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也得到了巨大提升。
當前,全球正在進入新一輪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部分國家的霸權主義嚴重阻礙世界和平與穩定,對其他國家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全球呼喚一種新的能夠代表人類前進方向和大多數人根本利益的文化。中華文化是最早認識到人民重要性和主體性地位的文化類型之一,更可貴的是,以人民切身利益作為治國理政最大目標的文化理念在新時代具備了全球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面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無疑將助力形成新的世界治理格局,為更多國家和人民帶來更大的福利和希望。如今,中老鐵路實現了老撾人民“變陸鎖國為陸聯國”的夙願,雅萬高鐵成為東南亞國家首條實現350公里時速的鐵路,與中方的合作讓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重獲新生,來自中國的菌草技術被萊索托人民親切地稱為“幸福草”,“魯班工坊”幫助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的年輕人掌握職業技能。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相關投資有望使共建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眾多案例和數據表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各國民眾創造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民生為大”
體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國情不同,現代化途徑也會不同。實踐證明,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包括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從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比較看,這五大特徵並非都是中國式現代化所獨有的,很多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或多或少也具有上述特徵。然而,與其他特徵不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有特徵,是區別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的根本特徵。
從理論層面看,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這是其他制度和政黨不具備的根本屬性。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已經指出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內涵和發展目標就此確立。在這種背景下,實現共同富裕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毛澤東同志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今天的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49.7元增長到2023年的3.9萬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可見,共同富裕目標始終貫穿於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是指引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和強大動力。
從實踐層面看,西方現代化道路無法避免因收入差距拉大而陷入經濟危機的內在風險。大量研究都已經證明,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西方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巨大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但由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內生缺陷,這些國家無法避免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並最終會陷入經濟危機的境地。因此可以認為,不能避免的收入差距拉大現象和不能實現的共同富裕目標,將是西方現代化模式的“阿喀琉斯之踵”。相比之下,中國共產黨在發展實踐中,始終堅持以共同富裕為導向,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種“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步連著一步走”的戰略布局和工作思路,無疑是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根本保障。
(作者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6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30/jf8f6QMToiVavNiQny2Yu0s5ccLM6fLfcF8.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北京 蔡之兵
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這一最新重要論述,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全面展現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一民本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源遠流長,更是中國式現代化打破西方現代化迷思的根本路徑。
“民生為大”
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
“民生為大”,不僅僅是影響無數百姓生活水平的微觀問題,更是與國家制度、發展理念、政治信仰密切相關的宏大問題。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堅持“民生為大”,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也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濃厚的人民情懷。
從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如何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作為奮鬥目標。從指導思想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高度關注人的價值、人的生活保障等問題。在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期,他們就對社會民生狀況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其中,馬克思為調查法國工人階級的生產生活狀況而製作了《工人調查表》,恩格斯專門撰寫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經過一系列調查分析和理論探索,馬克思、恩格斯認識到,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前提,民生問題具有極其重大的社會意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民生作為工作大局的核心,無論處在什麼發展階段、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和挑戰,黨的各項工作從來沒有偏離人民這一中心,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民為中心”,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直接體現。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思想體系中,民生問題佔據了最為重要的地位和最大的篇幅。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最大牽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緊緊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考察調研了20多個貧困村,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時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實現近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首次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濃厚的人民情懷。
“民生為大”
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延續
如何看待民生,並非單一的經濟問題,而是反映一個民族文化的內涵和高度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其中,“民為邦本”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政治理念和治理智慧的結晶,它不僅直接包含了民生問題,也揭示了民生問題的重要性。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出自《尚書.夏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為人民是國家的根基,人民安定了,根基牢固了,國家才能安定。“民為邦本”思想的提出體現古人對民本思想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從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精闢見解,到歷朝歷代出現的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良治實踐,都表明“民為邦本”是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證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重視人民的重要作用,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後,“民為邦本”思想得到了時代性、創新性發展,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2012至2022年十年間,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億人,累計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5,501萬人;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5,900多萬套,年均保障低保人員4,000萬人以上;基本醫療、養老保險覆蓋超過13.6億人、10.4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一項項民生措施的落實,人民生活得到了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也得到了巨大提升。
當前,全球正在進入新一輪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部分國家的霸權主義嚴重阻礙世界和平與穩定,對其他國家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全球呼喚一種新的能夠代表人類前進方向和大多數人根本利益的文化。中華文化是最早認識到人民重要性和主體性地位的文化類型之一,更可貴的是,以人民切身利益作為治國理政最大目標的文化理念在新時代具備了全球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面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無疑將助力形成新的世界治理格局,為更多國家和人民帶來更大的福利和希望。如今,中老鐵路實現了老撾人民“變陸鎖國為陸聯國”的夙願,雅萬高鐵成為東南亞國家首條實現350公里時速的鐵路,與中方的合作讓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重獲新生,來自中國的菌草技術被萊索托人民親切地稱為“幸福草”,“魯班工坊”幫助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的年輕人掌握職業技能。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相關投資有望使共建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眾多案例和數據表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各國民眾創造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民生為大”
體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國情不同,現代化途徑也會不同。實踐證明,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包括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從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比較看,這五大特徵並非都是中國式現代化所獨有的,很多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或多或少也具有上述特徵。然而,與其他特徵不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有特徵,是區別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的根本特徵。
從理論層面看,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這是其他制度和政黨不具備的根本屬性。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已經指出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內涵和發展目標就此確立。在這種背景下,實現共同富裕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毛澤東同志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今天的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49.7元增長到2023年的3.9萬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可見,共同富裕目標始終貫穿於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是指引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和強大動力。
從實踐層面看,西方現代化道路無法避免因收入差距拉大而陷入經濟危機的內在風險。大量研究都已經證明,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西方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巨大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但由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內生缺陷,這些國家無法避免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並最終會陷入經濟危機的境地。因此可以認為,不能避免的收入差距拉大現象和不能實現的共同富裕目標,將是西方現代化模式的“阿喀琉斯之踵”。相比之下,中國共產黨在發展實踐中,始終堅持以共同富裕為導向,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種“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步連著一步走”的戰略布局和工作思路,無疑是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根本保障。
(作者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6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5/30/jf8f6QMToiVavNiQny2Yu0s5ccLM6fLfcF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