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 文其
5月20日,位於安徽省淮南市的武王墩墓考古第二次媒體開放日吸引了各路媒體記者。武王墩墓係迄今經過科學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這次考古研究取得的一系列代表楚文化最高成就的新發現,賦予了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社會圖景更多精彩遐想。
戰國晚期大型墓葬營建工藝的重要標本
壽春城是楚國的最後都城,即現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武王墩墓正位於楚壽春城遺址東約15公里處的淮南高新區三和鎮徐窪村,其北依舜耕山,南為開闊平地,是一處戰國晚期楚國的高等級大型墓葬。
武王墩墓曾遭受多次盜掘,文物地下埋藏環境發生變化,地下文物安全面臨威脅,亟需開展科學考古發掘和保護。2019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安徽省對武王墩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申請。2020年,武王墩墓考古工作正式啟動,被列入“考古中國”課題重點項目。經過連續4年的勘探、發掘,今年3月武王墩墓開始文物提取。武王墩墓平面近方形,四周為環壕,現保存有主墓(一號墓)、墓園、車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遺跡,以周長約5千米的圍壕為界,整個墓園佔地約150萬平方米。
在武王墩墓園中部偏北隆起的高地上,一號墓坐西朝東,墓坑近正方形,邊長約50米,墓坑東側有長約42米的斜坡墓道,是一座帶封土的“甲”字形豎穴土坑墓。從頂部看,封土堆整體呈覆斗狀,高出地表約16米,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墓壙四壁共有21級逐級內收的台階,形制規整。墓坑底部呈方形,邊長約22米,中心用巨大枋木構築槨室,木料以櫸木為主,有少量梓木。槨室平面整體呈“亞”字形,中心為棺室,四周各有一個邊室,邊室內部又以木料築牆體一分為二,頂部覆蓋多層蓋板,整個槨室被分隔為九室,為目前所見楚系墓葬分室最多的。
武王墩一號墓規模巨大,為已發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研究戰國晚期大型墓葬營建工藝的重要標本。另發現車馬坑位於武王墩一號墓西側,南北長約148米,東西寬約14米,是目前所探明楚系墓葬中最長的車馬坑。
迄今規模最大的楚國高等級墓葬
武王墩一號墓的發掘工作自2020年9月開始,至2023年底完成了墓葬封土和填土發掘工作,並提取了槨室上鋪設的竹席200多平方米,今年3月開始槨室考古發掘有序推進。目前,北、西部四個側室(分別編號北一、二室,西一、二室)發掘完畢,東一室、南二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提取各類文物3,000多件(組)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包含青銅禮器、生活用器、漆木器、樂器、俑等,漆木器數量、種類可謂空前。
北一、二室被盜擾嚴重,仍然提取出600餘件(組)器物,多數為琴瑟等弦樂器,出土的編鐘架橫樑保存完整,上有懸孔14處,與追繳的青銅編鐘數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盤、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銅箭矢。西一、二室遺物以漆木俑為主,還發現木車、樂器和少量遣策類竹簡。木俑有200多個個體,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態,部分木俑佩木劍。東一室以青銅器為主,目前已提取青銅器150多件(組),器類有鼎、簋、簠、敦、鈁、壺、甗、豆、鑒、釜、盤、尊缶等,青銅禮器組合保存完整,對研究楚國晚期的青銅製造技術、喪葬禮俗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青銅器同出的還有百餘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質飲食宴享起居用具。其中,東一室南端放置有一尊粗測口徑超過88厘米的大鼎,大於已知最大的楚國青銅器楚大鼎,引起考古界矚目。
武王墩一號墓還發現了鳳鳥虎座鼓架,踩著猛虎的鳳鳥昂首屹立,口銜寶珠,身上翎羽繪畫精細,並且雕琢有龍形圖案,似在為鼓聲壯威。盜墓團夥曾將這件文物鋸開運出,致使鼓架遭到嚴重破壞,但殘高仍有1.92米,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鳳鳥虎座鼓架。
此次在一號墓的槨室蓋板表面發現了大量墨書文字。經初步識讀,均為典型的楚系文字,有表示方位的“東”“南”“西”“北”,有表示序號的數字“一”至“十八”,這些墨書文字標示著每根槨蓋板的位置、次序和各個槨室的功能。從已知情況來看,槨室東是青銅禮器、南是生活用器、西是漆木俑、北以樂器為主,與槨蓋板墨書文字標示的槨室功能基本符合。
武王墩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其墓葬形制、營建工藝和出土文物都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較全面地反映出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和社會圖景。
兩千多年前楚人營建陵墓、埋葬逝者的場景再現,而且從隨葬品中還能窺見古人的衣食住行、祭祀、娛樂和科技水平,以及楚國宮廷的職官設置等諸多方面的歷史信息。比如,武王墩墓的棺槨不僅體量巨大,而且結構精巧,多重木牆和蓋板之間緊密扣合,榫卯相連。如此大量的木料和複雜的設計構造,不僅體現了墓主的雄厚實力,而且顯示出當時存在經驗豐富的專門機構在組織設計與施工。又比如,槨蓋板上墨書文字中的“南集府”“北樂府”與李三孤堆大墓出土銅器銘文中的“六室”“少府”“太府”等相呼應,應是為楚國宮廷服務的專門機構,為楚國職官制度、楚系文字中名物稱謂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突破性實證。
多學科協同支撐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
武王墩一號墓位於淮河流域,槨室內文物常年浸泡在水中,水面以上的槨蓋板和竹席也處於飽水狀態,一旦脫離飽水環境,與氧氣直接接觸,就會卷曲、翹邊、變色,甚至大幅度收縮變形。因此,考古團隊堅持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工作同步推進,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出土文物現場保護與多學科研究預案,以期盡可能多地保存下這些深藏千年的文物信息。
目前利用薄荷醇臨時加固技術,成功提取了覆蓋於蓋板之上的竹席,順利提取443根槨蓋板,完成了槨蓋板和部分竹席的後期加固保護和抑菌防黴工作。對漆木器等脆弱文物,進行了現場加固後提取,並在實驗室內進行精細化清理和穩定性保護。墓葬碳十四測年、木材樹種鑒定、漆器和紡織品材料檢測與工藝研究、墓葬埋藏環境分析等多學科研究工作正在同步開展中,並已初步獲得竹席和槨蓋板的測年數據,確定了槨蓋板樹種、漆器表面顯色物質成分、部分紡織品材質和工藝等,更好地支撐了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系統開展了動植物遺存鑒定、殘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動物骨骼遺存鑒定出黃牛、豬、狗等10多種動物,植物遺存則發現葫蘆、甜瓜、梅、栗等瓜果、堅果,粟、黍、水稻等農作物,花椒、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傳統中藥植物吳茱萸。
在發掘的不同階段,多次運用高密度電阻率法進行探測,為發掘工作提供參考數據。同時還建設了武王墩墓地考古發掘綜合管理平台,包含了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資料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了所有記錄資料實時傳輸備份。
隨著考古發掘的持續深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將在武王墩一號墓的考古、研究、保護、利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使武王墩一號墓的考古價值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現出來。
墓主身份可能是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年代處於封建國家體系趨於解體、大一統國家即將孕育形成的關鍵時期,為研究周、秦、楚、漢歷史演變和秦漢中央集權大一統國家及文化形成,研究楚國東遷江淮以後的社會生活面貌和歷史文化圖景,提供了系統性的科學考古資料。
自武王墩墓考古挖掘開展以來,坊間熱議武王墩墓主人最有可能是《史記.楚世家》中記載的楚考烈王。能享有如此高規制等級的墓葬,其主人應屬於楚王級別。壽春作為楚國最後一座都城,歷經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芻四王。同處淮南的李三孤堆是學界已確認的楚幽王墓,可以首先排除。楚哀王即位不久就被殺,末代楚王負芻被秦軍俘虜,此二王被依制下葬的可能性較小。依排除法分析,楚考烈王為武王墩墓主人的可能性最大。
考古專家表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紋飾、組合等具有戰國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徵。結合墓葬規模、結構、出土文字材料與文獻史料等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正是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護利用將對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為加強出土文物和遺址保護,講好武王墩墓歷史文化故事,近年來,淮南市積極推進武王墩墓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現已編製《武王墩考古遺址公園規劃(2023年—2035年)》,計劃以武王墩墓遺址本體及其歷史環境為基礎,打造一個5,600畝的集保護、展示、休閑等功能於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武王墩墓考古遺址公園預計於今年下半年開工建設。
國家文物局表示,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持續推進武王墩墓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多學科研究,樹立“大考古”理念,堅持精細化發掘,協調多學科協同攻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保護,深刻闡釋武王墩墓背後蘊含的戰國晚期楚國禮儀制度、手工業和文化成就,助力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文物和文化力量。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6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3/7jhDu1ZapVg5VlHh9c7tUPEn3FhLVii0l1P.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北京 文其
5月20日,位於安徽省淮南市的武王墩墓考古第二次媒體開放日吸引了各路媒體記者。武王墩墓係迄今經過科學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這次考古研究取得的一系列代表楚文化最高成就的新發現,賦予了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社會圖景更多精彩遐想。
戰國晚期大型墓葬營建工藝的重要標本
壽春城是楚國的最後都城,即現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武王墩墓正位於楚壽春城遺址東約15公里處的淮南高新區三和鎮徐窪村,其北依舜耕山,南為開闊平地,是一處戰國晚期楚國的高等級大型墓葬。
武王墩墓曾遭受多次盜掘,文物地下埋藏環境發生變化,地下文物安全面臨威脅,亟需開展科學考古發掘和保護。2019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安徽省對武王墩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申請。2020年,武王墩墓考古工作正式啟動,被列入“考古中國”課題重點項目。經過連續4年的勘探、發掘,今年3月武王墩墓開始文物提取。武王墩墓平面近方形,四周為環壕,現保存有主墓(一號墓)、墓園、車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遺跡,以周長約5千米的圍壕為界,整個墓園佔地約150萬平方米。
在武王墩墓園中部偏北隆起的高地上,一號墓坐西朝東,墓坑近正方形,邊長約50米,墓坑東側有長約42米的斜坡墓道,是一座帶封土的“甲”字形豎穴土坑墓。從頂部看,封土堆整體呈覆斗狀,高出地表約16米,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墓壙四壁共有21級逐級內收的台階,形制規整。墓坑底部呈方形,邊長約22米,中心用巨大枋木構築槨室,木料以櫸木為主,有少量梓木。槨室平面整體呈“亞”字形,中心為棺室,四周各有一個邊室,邊室內部又以木料築牆體一分為二,頂部覆蓋多層蓋板,整個槨室被分隔為九室,為目前所見楚系墓葬分室最多的。
武王墩一號墓規模巨大,為已發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研究戰國晚期大型墓葬營建工藝的重要標本。另發現車馬坑位於武王墩一號墓西側,南北長約148米,東西寬約14米,是目前所探明楚系墓葬中最長的車馬坑。
迄今規模最大的楚國高等級墓葬
武王墩一號墓的發掘工作自2020年9月開始,至2023年底完成了墓葬封土和填土發掘工作,並提取了槨室上鋪設的竹席200多平方米,今年3月開始槨室考古發掘有序推進。目前,北、西部四個側室(分別編號北一、二室,西一、二室)發掘完畢,東一室、南二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提取各類文物3,000多件(組)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包含青銅禮器、生活用器、漆木器、樂器、俑等,漆木器數量、種類可謂空前。
北一、二室被盜擾嚴重,仍然提取出600餘件(組)器物,多數為琴瑟等弦樂器,出土的編鐘架橫樑保存完整,上有懸孔14處,與追繳的青銅編鐘數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盤、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銅箭矢。西一、二室遺物以漆木俑為主,還發現木車、樂器和少量遣策類竹簡。木俑有200多個個體,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態,部分木俑佩木劍。東一室以青銅器為主,目前已提取青銅器150多件(組),器類有鼎、簋、簠、敦、鈁、壺、甗、豆、鑒、釜、盤、尊缶等,青銅禮器組合保存完整,對研究楚國晚期的青銅製造技術、喪葬禮俗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青銅器同出的還有百餘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質飲食宴享起居用具。其中,東一室南端放置有一尊粗測口徑超過88厘米的大鼎,大於已知最大的楚國青銅器楚大鼎,引起考古界矚目。
武王墩一號墓還發現了鳳鳥虎座鼓架,踩著猛虎的鳳鳥昂首屹立,口銜寶珠,身上翎羽繪畫精細,並且雕琢有龍形圖案,似在為鼓聲壯威。盜墓團夥曾將這件文物鋸開運出,致使鼓架遭到嚴重破壞,但殘高仍有1.92米,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鳳鳥虎座鼓架。
此次在一號墓的槨室蓋板表面發現了大量墨書文字。經初步識讀,均為典型的楚系文字,有表示方位的“東”“南”“西”“北”,有表示序號的數字“一”至“十八”,這些墨書文字標示著每根槨蓋板的位置、次序和各個槨室的功能。從已知情況來看,槨室東是青銅禮器、南是生活用器、西是漆木俑、北以樂器為主,與槨蓋板墨書文字標示的槨室功能基本符合。
武王墩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其墓葬形制、營建工藝和出土文物都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較全面地反映出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和社會圖景。
兩千多年前楚人營建陵墓、埋葬逝者的場景再現,而且從隨葬品中還能窺見古人的衣食住行、祭祀、娛樂和科技水平,以及楚國宮廷的職官設置等諸多方面的歷史信息。比如,武王墩墓的棺槨不僅體量巨大,而且結構精巧,多重木牆和蓋板之間緊密扣合,榫卯相連。如此大量的木料和複雜的設計構造,不僅體現了墓主的雄厚實力,而且顯示出當時存在經驗豐富的專門機構在組織設計與施工。又比如,槨蓋板上墨書文字中的“南集府”“北樂府”與李三孤堆大墓出土銅器銘文中的“六室”“少府”“太府”等相呼應,應是為楚國宮廷服務的專門機構,為楚國職官制度、楚系文字中名物稱謂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突破性實證。
多學科協同支撐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
武王墩一號墓位於淮河流域,槨室內文物常年浸泡在水中,水面以上的槨蓋板和竹席也處於飽水狀態,一旦脫離飽水環境,與氧氣直接接觸,就會卷曲、翹邊、變色,甚至大幅度收縮變形。因此,考古團隊堅持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工作同步推進,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出土文物現場保護與多學科研究預案,以期盡可能多地保存下這些深藏千年的文物信息。
目前利用薄荷醇臨時加固技術,成功提取了覆蓋於蓋板之上的竹席,順利提取443根槨蓋板,完成了槨蓋板和部分竹席的後期加固保護和抑菌防黴工作。對漆木器等脆弱文物,進行了現場加固後提取,並在實驗室內進行精細化清理和穩定性保護。墓葬碳十四測年、木材樹種鑒定、漆器和紡織品材料檢測與工藝研究、墓葬埋藏環境分析等多學科研究工作正在同步開展中,並已初步獲得竹席和槨蓋板的測年數據,確定了槨蓋板樹種、漆器表面顯色物質成分、部分紡織品材質和工藝等,更好地支撐了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系統開展了動植物遺存鑒定、殘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動物骨骼遺存鑒定出黃牛、豬、狗等10多種動物,植物遺存則發現葫蘆、甜瓜、梅、栗等瓜果、堅果,粟、黍、水稻等農作物,花椒、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傳統中藥植物吳茱萸。
在發掘的不同階段,多次運用高密度電阻率法進行探測,為發掘工作提供參考數據。同時還建設了武王墩墓地考古發掘綜合管理平台,包含了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資料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了所有記錄資料實時傳輸備份。
隨著考古發掘的持續深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將在武王墩一號墓的考古、研究、保護、利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使武王墩一號墓的考古價值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現出來。
墓主身份可能是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年代處於封建國家體系趨於解體、大一統國家即將孕育形成的關鍵時期,為研究周、秦、楚、漢歷史演變和秦漢中央集權大一統國家及文化形成,研究楚國東遷江淮以後的社會生活面貌和歷史文化圖景,提供了系統性的科學考古資料。
自武王墩墓考古挖掘開展以來,坊間熱議武王墩墓主人最有可能是《史記.楚世家》中記載的楚考烈王。能享有如此高規制等級的墓葬,其主人應屬於楚王級別。壽春作為楚國最後一座都城,歷經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芻四王。同處淮南的李三孤堆是學界已確認的楚幽王墓,可以首先排除。楚哀王即位不久就被殺,末代楚王負芻被秦軍俘虜,此二王被依制下葬的可能性較小。依排除法分析,楚考烈王為武王墩墓主人的可能性最大。
考古專家表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紋飾、組合等具有戰國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徵。結合墓葬規模、結構、出土文字材料與文獻史料等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正是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護利用將對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為加強出土文物和遺址保護,講好武王墩墓歷史文化故事,近年來,淮南市積極推進武王墩墓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現已編製《武王墩考古遺址公園規劃(2023年—2035年)》,計劃以武王墩墓遺址本體及其歷史環境為基礎,打造一個5,600畝的集保護、展示、休閑等功能於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武王墩墓考古遺址公園預計於今年下半年開工建設。
國家文物局表示,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持續推進武王墩墓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多學科研究,樹立“大考古”理念,堅持精細化發掘,協調多學科協同攻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保護,深刻闡釋武王墩墓背後蘊含的戰國晚期楚國禮儀制度、手工業和文化成就,助力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文物和文化力量。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6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3/7jhDu1ZapVg5VlHh9c7tUPEn3FhLVii0l1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