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鴻鵠
有麝自然香,果真是至理名言、不刊之論。世界權威大學排名榜、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的“世界大學排名2025”日前公布,本港共有5間大學躋身全球首100名,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今次已非上述5所黌宮首次成為“世界百強”,如此好成績,無疑值得每一個香港市民自豪;香港各大學能有如此好的成績,理由眾多,其中特區政府長久以來在資源上大力支持專上教育,令到各大學幾乎沒有後顧之憂可言,肯定是主因之一。
特區特區政府重視大學教育
特區政府投放在大學教育的資源有多少呢?資料顯示,特區政府透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每年共向8間受資助大學撥款200億港元以上,而這只是最基本的經常性撥款而已,還有其他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資助,在此不贅。每年200億港元,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肯定不是小數目,以每個公屋單位約92萬成本計算,足足可以興建超過21,500間公屋單位。當然,這不是完全準確的比較,皆因興建公屋同時涉及“熟地”地價及興建配套設施的成本,這比喻只是想讓大家知道,每年特區政府投放到大學教育的資源大概有多少而已。
特區政府投放如此多資源在教育上,無非是希望投資未來,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為未來鋪路。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在施政報告中亦特別提出,好好利用香港各大學如此優良的教育資源,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吸引人才、打造教育產業,為香港創富;香港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潛力毋庸置疑,5間“世界百強”大學正是箇中的“金漆招牌”,多間高水平的大學雲集在一個小小的城市,對頂尖學者和優質學生而言,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打造“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誠然,將香港打造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此政策對本地和境外的學生及學者來說,都是“只贏不輸”的發展。“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成為全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保持國際化,正是香港保持優勢的不二法門;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吸引更多境外優質學生和學者來港,本地學生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必然會有更多機會跟境外人才交流、溝通和接觸,學生們視野因此擴闊,這種經驗和機會,對其他很多國家的學生而言,簡直是千金難求。
為了達成相關目標,特區政府已公布擴大特區政府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下學年起,特區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將提升一倍至40%,專上院校可因應本身條件,循序漸進吸引更多外國,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和內地學生來港升學。此外,特區政府亦會擴大獎學金計劃 ,下學年起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的名額五成,並會逐步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名額,由每學年300個提升三分之一至400個,吸引更多傑出人才來港就學及進行研究。
亞洲乃世界經濟發展的未來
上述種種安排,可說是恰到好處,適逢其時。很多香港市民,至今仍然只懂得將目光投向美歐國家,彷彿對香港而言,“外國”就只有美西方面家,極其量加上亞洲的日本和韓國。然而,世界的經濟天秤早已漸漸由西方,改為向東方傾斜,亞洲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軸,中國固然是當中“火車頭”,而東盟十國,以及中東的多個“一帶一路”國家,亦是世界未來經濟發展的主人翁。學生們早些接觸來自這些國家及地區的年輕人,想想都知道,肯定百利而無一害。
時至今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於抹黑及攻擊香港仍是樂此不疲。但事實勝於雄辯,不同國際權威調查均指出,香港仍然是那個充滿活動和機遇的香港,香港的優勢仍然極多,其中港股市值便超過33萬億港元,是一九九七年回歸時的10倍,市值較經常“唱衰”香港的英國和加拿大都有高。QS的“世界大學排名”再一次告訴我們,香港的“底氣”不會因為西方世界和別有用心的“唱衰”便輕易褪色;香港港,始終是那個我們中國香港人引以自豪的香港。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6/GkFZ2KxxSCskYQqXmYhN91lN5EPyXrsax3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