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李雪松 |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既需發揮好當前的有利條件與優勢,如超大規模市場、產業基礎深厚、要素綜合保障,又要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對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效率結構三大方面進行持續優化升級,充分推動五大發展理念落實落地,從而實現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開局良好,其中新質生產力的加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未來一段時間要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許多有利條件,這裡主要提出以「三大升級」來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推動需求擴容體制和結構升級;二是發揮產業基礎深厚優勢,推動供給加速迭代和結構升級;三是發揮要素綜合保障優勢,推動效率持續提升和結構升級。這三個方面的升級,可以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三方面體現對高質量發展中新發展理念的貫徹。
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推動需求擴容體制和結構升級
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特別指通過協調發展和共享發展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協調發展,就是要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協調,需要加強對教育、醫療、養老等薄弱環節的投資和對這一類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從而推動收入的提升和消費的提升,以推動需求擴容體制。共享發展,就是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從而向共同富裕目標邁進,以推動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使低收入階層中消費傾向最高的人群能更多地消費。推動需求來擴容體制,可以使高質量發展下更高水平的供給和更高水平的需求走向新的均衡。
在疫情衝擊下的過去4年中,從支出法來看,我國經濟的消費需求受到的衝擊最為明顯。從行業來看,日用品類的消費受到的衝擊較大,同時與房地產相關的家俱、家電和裝潢等方面的消費領域,以及諸如書報雜誌等正轉向數字經營的類別所受影響較大。從投資來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資本的名義利率經歷了兩輪大的周期:一輪是以鄧小平南巡以來啟動的投資回報率的上升,另一輪是以加入世貿組織啟動的中國兩輪大的投資回報率的周期,但目前仍處於投資回報率的低位。當前要推動投資的增長,則需要更多地轉向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這是因為根據我們的測算,自改革開放以來,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要遠遠高於對物質資本投資的回報。將投資從投資於物為主,轉向投資於人和投資於物並重,可以提高投資的效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房地產政策」「標本兼治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維護經濟金融大局穩定」,這也是為了使我們「先立後破」,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立」的過程中、在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保持房地產這種傳統動能的平穩增長,要使新的動能轉換更加頻繁。這是因為我國傳統製造業在整個製造業中的比重超過80%,而房地產對傳統製造業影響較大,一旦稍有放緩,新質生產力的新的動能往往難以快速彌補。所以要堅持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先立後破」,穩住房地產市場。
發揮產業基礎深厚的優勢
推動供給加速迭代和結構升級
自疫情發生以來,從行業來看,中國在數字經濟、綠色低碳、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先進的新質生產力方面加速成長,而傳統動能,特別是化石能源受到產能制約和雙碳目標的影響而增速放緩。另外,房地產相關行業、紡織服裝、皮革製造、鞋帽等領域,在疫情之前的增速就已較低,疫情以來增速則進一步放緩。這樣的行業發展格局的演化,又影響了中國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從工業增加值來看,不同的省份由於不同行業的行業結構差別較大,在原來新質生產力布局就較多的省份如江蘇、浙江,疫情發生後反而發展得更好,其工業增加值在疫情期間增速高於疫情之前;而化石能源、紡織服裝等這些本身增速放緩的傳統行業,如果在省內產業結構、工業結構中佔比較大,疫情發生後,這些省份的工業增速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當前要堅持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協同共進,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這是因為傳統產業畢竟佔比很大,所以要從傳統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進行改造和升級。
在全球的5個製造業大國中,中國和美國製造業的比重在過去一、二十年中持續下降,但是德國、日本和韓國這三個國家製造業的比重仍保持在20-25%的區間並未下降,這與我們過去普遍認為的一個國家在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過程中製造業比重下降的規律不同。像德日韓一類的高收入國家,在製造業發展至一定程度後,其比重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並沒有繼續下降。而對於美國來說,雖然其是高收入國家,但是製造業比重很難不再下降。這與中美兩國和德日韓的經濟結構不同有關:德日韓製造業在GDP和國內市場消費中的佔比低,大量製造業產品是為了出口佔領國際市場。
「十四五」規劃中提到中國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雖然「十四五」前三年因為受到疫情影響,中國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和服務較多,製造業比重有所回升,但是一旦疫情過去,在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要保持製造業比重難度依然很大。
發揮要素綜合保障的優勢
推動效率持續提升和結構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全要素生產率(TFP)保持了較高的水平,但是過去10年TFP的增長率有所下降。未來一段時期要發揮改革開放的作用,開放發展既是新發展理念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放是最大的改革。我們要繼續推動一系列的改革開放政策,特別是要素方面的市場化改革,從而在下一輪改革開放中延續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動力,使得中國的TFP增長率能夠保持在較高水平並持續提升。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推動具有經濟擴張效應的制度型改革。一是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更好地調動地方發展的積極性,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二是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更好服務於創新驅動和實體經濟發展;三是推進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以釋放消費和投資潛力;四是推進收入分配和社保制度改革,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規制度全覆蓋;五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激發民企活力;六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更好服務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七是推進服務業開放,釋放服務業發展潛力;八是高質量構建「一帶一路」,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明確提出,要「以市場化、商業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項目」。
通過這樣一些新的領域的改革開放,從現在起到2035年的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仍有較高的增長潛力,勞動力數量規模和質量紅利仍具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可為資本形成帶來巨大增長空間,中國生產率有潛力保持在較高水平。通過推動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效率結構三大升級,推動五大發展理念落實落地,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對實現2035年的遠景目標抱有充分的信心。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5-6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李雪松 |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既需發揮好當前的有利條件與優勢,如超大規模市場、產業基礎深厚、要素綜合保障,又要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對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效率結構三大方面進行持續優化升級,充分推動五大發展理念落實落地,從而實現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開局良好,其中新質生產力的加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未來一段時間要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許多有利條件,這裡主要提出以「三大升級」來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推動需求擴容體制和結構升級;二是發揮產業基礎深厚優勢,推動供給加速迭代和結構升級;三是發揮要素綜合保障優勢,推動效率持續提升和結構升級。這三個方面的升級,可以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三方面體現對高質量發展中新發展理念的貫徹。
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推動需求擴容體制和結構升級
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特別指通過協調發展和共享發展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協調發展,就是要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協調,需要加強對教育、醫療、養老等薄弱環節的投資和對這一類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從而推動收入的提升和消費的提升,以推動需求擴容體制。共享發展,就是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從而向共同富裕目標邁進,以推動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使低收入階層中消費傾向最高的人群能更多地消費。推動需求來擴容體制,可以使高質量發展下更高水平的供給和更高水平的需求走向新的均衡。
在疫情衝擊下的過去4年中,從支出法來看,我國經濟的消費需求受到的衝擊最為明顯。從行業來看,日用品類的消費受到的衝擊較大,同時與房地產相關的家俱、家電和裝潢等方面的消費領域,以及諸如書報雜誌等正轉向數字經營的類別所受影響較大。從投資來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資本的名義利率經歷了兩輪大的周期:一輪是以鄧小平南巡以來啟動的投資回報率的上升,另一輪是以加入世貿組織啟動的中國兩輪大的投資回報率的周期,但目前仍處於投資回報率的低位。當前要推動投資的增長,則需要更多地轉向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這是因為根據我們的測算,自改革開放以來,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要遠遠高於對物質資本投資的回報。將投資從投資於物為主,轉向投資於人和投資於物並重,可以提高投資的效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房地產政策」「標本兼治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維護經濟金融大局穩定」,這也是為了使我們「先立後破」,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立」的過程中、在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保持房地產這種傳統動能的平穩增長,要使新的動能轉換更加頻繁。這是因為我國傳統製造業在整個製造業中的比重超過80%,而房地產對傳統製造業影響較大,一旦稍有放緩,新質生產力的新的動能往往難以快速彌補。所以要堅持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先立後破」,穩住房地產市場。
發揮產業基礎深厚的優勢
推動供給加速迭代和結構升級
自疫情發生以來,從行業來看,中國在數字經濟、綠色低碳、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先進的新質生產力方面加速成長,而傳統動能,特別是化石能源受到產能制約和雙碳目標的影響而增速放緩。另外,房地產相關行業、紡織服裝、皮革製造、鞋帽等領域,在疫情之前的增速就已較低,疫情以來增速則進一步放緩。這樣的行業發展格局的演化,又影響了中國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從工業增加值來看,不同的省份由於不同行業的行業結構差別較大,在原來新質生產力布局就較多的省份如江蘇、浙江,疫情發生後反而發展得更好,其工業增加值在疫情期間增速高於疫情之前;而化石能源、紡織服裝等這些本身增速放緩的傳統行業,如果在省內產業結構、工業結構中佔比較大,疫情發生後,這些省份的工業增速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當前要堅持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協同共進,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這是因為傳統產業畢竟佔比很大,所以要從傳統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進行改造和升級。
在全球的5個製造業大國中,中國和美國製造業的比重在過去一、二十年中持續下降,但是德國、日本和韓國這三個國家製造業的比重仍保持在20-25%的區間並未下降,這與我們過去普遍認為的一個國家在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過程中製造業比重下降的規律不同。像德日韓一類的高收入國家,在製造業發展至一定程度後,其比重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並沒有繼續下降。而對於美國來說,雖然其是高收入國家,但是製造業比重很難不再下降。這與中美兩國和德日韓的經濟結構不同有關:德日韓製造業在GDP和國內市場消費中的佔比低,大量製造業產品是為了出口佔領國際市場。
「十四五」規劃中提到中國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雖然「十四五」前三年因為受到疫情影響,中國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和服務較多,製造業比重有所回升,但是一旦疫情過去,在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要保持製造業比重難度依然很大。
發揮要素綜合保障的優勢
推動效率持續提升和結構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全要素生產率(TFP)保持了較高的水平,但是過去10年TFP的增長率有所下降。未來一段時期要發揮改革開放的作用,開放發展既是新發展理念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放是最大的改革。我們要繼續推動一系列的改革開放政策,特別是要素方面的市場化改革,從而在下一輪改革開放中延續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動力,使得中國的TFP增長率能夠保持在較高水平並持續提升。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推動具有經濟擴張效應的制度型改革。一是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更好地調動地方發展的積極性,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二是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更好服務於創新驅動和實體經濟發展;三是推進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以釋放消費和投資潛力;四是推進收入分配和社保制度改革,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規制度全覆蓋;五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激發民企活力;六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更好服務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七是推進服務業開放,釋放服務業發展潛力;八是高質量構建「一帶一路」,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明確提出,要「以市場化、商業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項目」。
通過這樣一些新的領域的改革開放,從現在起到2035年的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仍有較高的增長潛力,勞動力數量規模和質量紅利仍具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可為資本形成帶來巨大增長空間,中國生產率有潛力保持在較高水平。通過推動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效率結構三大升級,推動五大發展理念落實落地,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對實現2035年的遠景目標抱有充分的信心。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5-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