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2024年6月25日,是舉世矚目的重要日子!這一天,攜帶着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採集樣品的嫦娥六號於北京時間14時07分安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這是人類探月的里程碑事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第一時間向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指揮部並參加任務的全體人員發出賀電。習主席在賀電中指出,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標誌性成果。習主席強調,希望你們乘勢而上,精心開展月球樣品科學研究,接續實施好深空探測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向着航天強國目標勇毅前行,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再立新功,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觀看嫦娥六號任務返回器着陸回收情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在現場宣讀了習主席的賀電。
令750萬香港同胞由衷驕傲和喜悅的是,“嫦娥奔月”獲重大成果,香港貢獻載入史冊。香港理工大學(簡稱“理大”)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助力完成這項歷史性任務。“嫦娥奔月……”的故事裏,鐫刻下兩個閃亮的大字:“香港”!在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歡慶時刻即將到來之際,香港同胞與祖國人民一樣,為這一重大成果歡欣鼓舞,為香港貢獻興高采烈!
展示科研實力,香港獲國家認可
今年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6月2日,精準着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區域並開展採樣工作;此後,經過11個飛行階段,嫦娥六號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快速採樣、月背起飛上升等關鍵技術,首次獲取月背的月球樣品,於6月25日圓滿完成所有任務後順利返回地面。
嫦娥六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月球背面採樣。由於受到地、月自轉速度影響,人類不能直接觀測月背及直接通訊,因此在月背探測和登陸的難度比月球正面採樣更大。理大參與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是完成採樣任務的關鍵裝置。理大團隊根據過去在航天項目上積累的經驗,為嫦娥六號相關裝置進行多項改進,使採樣任務更快速地完成。
理大自2010年起就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太空儀器,利用先進地形測量技術協助評估及選取合適的着陸點,先後協助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和天問一號火星任務取得成功。
理大參與的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採樣任務獲得成功,再次證明在該領域的科研能力全球一流,再次體現出國家對於香港科技事業的充分肯定。香港科研實力可圈可點,香港科技創新業績可喜可賀!
增添科研信心,探索浩瀚星空
嫦娥六號成功返回地面的消息,點燃了香港各界和廣大市民的激情,“嫦娥奔月”的“香港貢獻”成為輿論熱點。
從昨天下午起,《大公報》等香港媒體不停報道傳播這一喜訊,香港市民開心、雀躍。有人表示,沒想到香港科研團隊也可以參與如此重大的探月工程,並取得這樣好的成就;有人表示,“自由港”、“國際化大都市”、“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的亮麗名片,現在發現“香港科研”也是一張亮麗名片;有人表示,若沒有祖國航天事業發展進步,香港無機會參與如此重大事項,現在更加理解“背靠祖國”的深刻含義了;有人表示,“一國兩制”的優越性不是抽象和空洞的,香港貢獻國家科技創新,國家為香港提供施展身手的機會;有人表示,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嫦娥奔月”的成果,將點燃無數年輕人遨遊太空的夢想……
在香港,不僅理大參與了探月工程,香港大學行星地質科研團隊也參與此項工作,該團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港大趙國春教授,港大行星地質學家錢煜奇博士等科研專家牽頭。最近,該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同行聯合,對阿波羅盆地嫦娥六號着陸區進行研究,提出該地區存在持續、多樣的火山噴發活動,並重建了該地區的火山噴發歷史,為嫦娥六號樣品分析提供了地質框架,對後續進行嫦娥六號樣品分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5月3日的嫦娥六號發射現場,港大行星地質科研團隊也受邀現場觀看。
“嫦娥奔月”的成果,激發了香港科學家探索浩瀚星空的巨大信心。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香港要多做研發,幫助國家以後的探月、探火,到更遠的地方。”──這是香港科學家的夢想,更是責任和使命!
拓寬創科之路,多領域齊頭並進
由於香港的光環太多,“香港科研”往往被輿論忽視。“嫦娥奔月”的“香港貢獻”,令人們再次審視香港的創科之路。
香港的科研資源十分豐富,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匯聚了5間全球百強大學,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香港還有2家醫學院位列世界50強,還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分中心……
香港創新能力全球領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二位,而香港排名在亞洲保持第五位、在全球132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7位。
“嫦娥奔月”取得重大成果啟示香港,應聚焦優勢領域,齊頭並進推進科技創新。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及先進製造等領域具有優勢,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求突破:其一,香港的科研機構應擴大與國際頂尖科研機構的合作,構建開放的科技創新平台,借力前行,不走或少走彎路;其二,香港的科研機構應擴大與內地同行的合作,優勢互補,把科研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其三,香港的科研機構應加強與先進製造業企業的對接,把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產品、產業。總之,優勢領域齊發力,香港科技創新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致辭中指出:“香港由治及興本質上就是一條創新變化之路。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勢,不能用昨天的舊思維解決今天的新問題,需要團結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維、新辦法、新路徑解決面臨的問題,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不斷突破自我、大膽創新,努力實現香港發展的迭代更新、轉型升級。”
聚焦“嫦娥奔月”的“香港貢獻”,重溫夏寶龍主任這段話,我們應認識到,在“一國兩制”制度下,香港“貢獻國家、成就自我”的空間十分廣闊。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無限風光在前頭!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原刊於《大公報》,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26/L3CZyq3WL8Oy85hPJ3U81zHmBezmVnwth2Q.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屠海鳴
2024年6月25日,是舉世矚目的重要日子!這一天,攜帶着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採集樣品的嫦娥六號於北京時間14時07分安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這是人類探月的里程碑事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第一時間向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指揮部並參加任務的全體人員發出賀電。習主席在賀電中指出,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標誌性成果。習主席強調,希望你們乘勢而上,精心開展月球樣品科學研究,接續實施好深空探測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向着航天強國目標勇毅前行,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再立新功,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觀看嫦娥六號任務返回器着陸回收情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在現場宣讀了習主席的賀電。
令750萬香港同胞由衷驕傲和喜悅的是,“嫦娥奔月”獲重大成果,香港貢獻載入史冊。香港理工大學(簡稱“理大”)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助力完成這項歷史性任務。“嫦娥奔月……”的故事裏,鐫刻下兩個閃亮的大字:“香港”!在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歡慶時刻即將到來之際,香港同胞與祖國人民一樣,為這一重大成果歡欣鼓舞,為香港貢獻興高采烈!
展示科研實力,香港獲國家認可
今年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6月2日,精準着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區域並開展採樣工作;此後,經過11個飛行階段,嫦娥六號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快速採樣、月背起飛上升等關鍵技術,首次獲取月背的月球樣品,於6月25日圓滿完成所有任務後順利返回地面。
嫦娥六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月球背面採樣。由於受到地、月自轉速度影響,人類不能直接觀測月背及直接通訊,因此在月背探測和登陸的難度比月球正面採樣更大。理大參與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是完成採樣任務的關鍵裝置。理大團隊根據過去在航天項目上積累的經驗,為嫦娥六號相關裝置進行多項改進,使採樣任務更快速地完成。
理大自2010年起就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太空儀器,利用先進地形測量技術協助評估及選取合適的着陸點,先後協助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和天問一號火星任務取得成功。
理大參與的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採樣任務獲得成功,再次證明在該領域的科研能力全球一流,再次體現出國家對於香港科技事業的充分肯定。香港科研實力可圈可點,香港科技創新業績可喜可賀!
增添科研信心,探索浩瀚星空
嫦娥六號成功返回地面的消息,點燃了香港各界和廣大市民的激情,“嫦娥奔月”的“香港貢獻”成為輿論熱點。
從昨天下午起,《大公報》等香港媒體不停報道傳播這一喜訊,香港市民開心、雀躍。有人表示,沒想到香港科研團隊也可以參與如此重大的探月工程,並取得這樣好的成就;有人表示,“自由港”、“國際化大都市”、“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的亮麗名片,現在發現“香港科研”也是一張亮麗名片;有人表示,若沒有祖國航天事業發展進步,香港無機會參與如此重大事項,現在更加理解“背靠祖國”的深刻含義了;有人表示,“一國兩制”的優越性不是抽象和空洞的,香港貢獻國家科技創新,國家為香港提供施展身手的機會;有人表示,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嫦娥奔月”的成果,將點燃無數年輕人遨遊太空的夢想……
在香港,不僅理大參與了探月工程,香港大學行星地質科研團隊也參與此項工作,該團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港大趙國春教授,港大行星地質學家錢煜奇博士等科研專家牽頭。最近,該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同行聯合,對阿波羅盆地嫦娥六號着陸區進行研究,提出該地區存在持續、多樣的火山噴發活動,並重建了該地區的火山噴發歷史,為嫦娥六號樣品分析提供了地質框架,對後續進行嫦娥六號樣品分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5月3日的嫦娥六號發射現場,港大行星地質科研團隊也受邀現場觀看。
“嫦娥奔月”的成果,激發了香港科學家探索浩瀚星空的巨大信心。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香港要多做研發,幫助國家以後的探月、探火,到更遠的地方。”──這是香港科學家的夢想,更是責任和使命!
拓寬創科之路,多領域齊頭並進
由於香港的光環太多,“香港科研”往往被輿論忽視。“嫦娥奔月”的“香港貢獻”,令人們再次審視香港的創科之路。
香港的科研資源十分豐富,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匯聚了5間全球百強大學,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香港還有2家醫學院位列世界50強,還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分中心……
香港創新能力全球領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二位,而香港排名在亞洲保持第五位、在全球132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7位。
“嫦娥奔月”取得重大成果啟示香港,應聚焦優勢領域,齊頭並進推進科技創新。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及先進製造等領域具有優勢,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求突破:其一,香港的科研機構應擴大與國際頂尖科研機構的合作,構建開放的科技創新平台,借力前行,不走或少走彎路;其二,香港的科研機構應擴大與內地同行的合作,優勢互補,把科研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其三,香港的科研機構應加強與先進製造業企業的對接,把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產品、產業。總之,優勢領域齊發力,香港科技創新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致辭中指出:“香港由治及興本質上就是一條創新變化之路。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勢,不能用昨天的舊思維解決今天的新問題,需要團結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維、新辦法、新路徑解決面臨的問題,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不斷突破自我、大膽創新,努力實現香港發展的迭代更新、轉型升級。”
聚焦“嫦娥奔月”的“香港貢獻”,重溫夏寶龍主任這段話,我們應認識到,在“一國兩制”制度下,香港“貢獻國家、成就自我”的空間十分廣闊。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無限風光在前頭!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原刊於《大公報》,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26/L3CZyq3WL8Oy85hPJ3U81zHmBezmVnwth2Q.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