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二胎媽媽在迎來新生命後不久,不幸確診晚期肺癌。然而,經過基因檢測,這位媽媽最終被確診為素有「鉆石突變」之稱的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6月15日,在「為生命加時」系列媒體沙龍首場活動上,分享了她通過創新靶向藥物治療,腫瘤病竈慢慢縮小,甚至在CT上消失且五年未復發的故事,為晚期肺癌走向慢病化、實現長生存樹立了更多信心。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黃鼎智教授表示:「不久前結束的ASCO 2024(2024年美國腫瘤學會年會)期間,有三項研究進展讓人印象深刻。這些研究覆蓋了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也包括了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其中,在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領域,已經有研究證實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能突破60個月,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ALK融合突變容易對正值壯年的年輕群體造成影響,且約有25%至40%的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在確診後兩年內出現腦轉移,面臨生存期和生活質量的雙重挑戰。」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生物治療科主任醫師劉亮教授在媒體沙龍中分享道,這類患者對靶向治療有較好的應答。隨著創新靶向藥物的更新叠代,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逐漸向「可防可治」的慢病靠攏。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要將我國整體癌癥的5年生存率提升15%。在黃鼎智教授看來,臨床醫生首先需要加強對於前沿臨床研究突破的及時學習,充分了解其優勢和短板。此外,臨床醫生也應該盡可能把這些信息傳遞給患者及其家屬,幫助他們建立起長生存的信心與希望。「希望在未來,當我們說起腫瘤的『治愈』時,能夠把引號也去掉。」黃鼎智表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28/nbfJhsPBO280dw1v8L9EaWQwJUea7nvgRVI.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