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陳溢朗 | 思路研究會研究員
近期訪港旅客人數明顯上升,但總體數字仍未如理想。現時,內地旅客的外遊習慣已明顯轉變,而北上休閒遊玩依然是港人的習慣。因此,業界要正視現實、重新審視香港旅遊業的發展、定位,致力充分發揮香港獨特自然風光、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建立香港獨特的旅遊品牌;同時也要盡量挖掘高消費旅客的消費潛力,建構立體化旅遊發展政策,充分發揮中央惠港政策效能,多管齊下促進香港旅遊業復蘇及持續維持吸引力。
深度文化遊讓內地青年更了解香港
香港旅發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內地訪港旅客佔總訪港旅客人數的78.7%,而同時期內地旅客人數只恢復到2018年的約52.4%,下跌超過2,400萬人次。與此同時,政府預計,新增的八個「個人遊城市」將為香港帶來一年30萬人次的旅客、12億至15億元港幣的消費額。可見,內地旅客短期內對香港旅遊業復蘇至關重要,目前香港旅遊市場,特別是文化遊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可開拓內地客源。
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兩地融合,除了要讓香港青年更多了解國家,也應該鼓勵內地年輕人深度了解香港。現時內地訪港旅客旅遊模式由「食買玩」轉向文化深度遊,這說明香港獨特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已經成為內地遊客來港的關鍵吸引力,開發深度文化遊具有巨大潛力。此外,內地旅客來港文化深度遊往往還具有「特種兵」「不過夜」等對體力要求較高的特點,也說明內地旅客整體年齡相對較輕。
香港是中西薈萃的國際城市,孕育出了獨一無二的建築風格、城市文化和人文氣息等。例如,旅客可以在中西區遊覽辛亥革命相關的歷史建築,了解孫中山在港的足跡,有助於其更全面地理解孫中山的革命抱負;還可以從九龍寨城公園一窺港英時期的社會狀態和基層生活。另外,香港中西合璧的街名展現了香港的歷史和文化脈絡及特色,在全球獨具一格;再加上極具香港歷史和文化特色的舊建築,細致探索不但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香港的城市歷史,更能令人切身感受那段被殖民統治、飽含屈辱的歲月,以及中華文化不屈的生命力,有助年輕人牢記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在探索香港歷史文化的同時,品嘗別有風味的香港小食,這對於內地遊客、特別是年輕遊客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而在新界,除了頗有特色的原居民文化,自然旅遊資源亦得天獨厚。多樣的濕地風光、世界級地貌、包擴「麥理浩徑」在內的總計百餘條郊野徑及各具特色的遠足路線,再配合北部都會區的「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讓旅客能在繁華的都市裡感受大自然。可見,香港在發展文化、自然深度遊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但關鍵在於把各區的自然、人文優勢發揮出來。
政府區議會合力打造本地深度遊
由文體旅遊局牽頭,由最熟知地區情況的區議會與歷史文化專家、旅遊業界共同合作,制定符合當區文化歷史的本地深度遊規劃,切合旅遊市場最新需求變化,再由旅遊業界將相關特色開發成具體的旅遊路線或活動。目標是每區至少提出一項發揮當區特色的旅遊活動或路線,吸引內地旅客和本地市民深度體驗香港文化、振興地區經濟。有關計劃可按季度審視成效,靈活調整方案,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區議會可借鑒各區「提振地區經濟專責工作小組」的相關提議,例如東區「譚公誕」的「夜飛龍」表演、大埔「夜光許願樹」活動等。然後由旅發局將有關旅遊產品推廣至內地,比如小紅書、抖音、微信等社交媒體,以及在開通「個人遊」的內地城市投放多類型廣告,並提供線上渠道讓內地旅客報名參加。
逐漸掃除各類障礙方便內地客訪港
出入境是否便捷是影響外遊意願的重要因素,此前的復活節假期,超過190萬港人赴內地遊玩,進出內地便捷無疑是主要原因之一。反觀內地旅客來港,便利程度仍可進一步提升。據統計,透過「個人遊」訪港的內地旅客佔2023年整體內地訪港旅客的60%。而算上剛剛加入的城市,開通「個人遊」的內地城市共59個,在內地105個「大城市」中約佔一半,在297個地級以上城市中佔比不到20%,而其他城市的內地旅客只能跟團來港。即使在已開通個人遊的城市,簽注有效次數受限,旅客來港幾乎每次都要辦理簽注,每次只能逗留七日,中途如離港簽注即失效,非常不方便。所以,下一步要檢視內地旅客來港的障礙,逐步拆墻鬆綁,使來港更自由便捷。
特區政府仍要與中央有關部委繼續商洽,將「個人遊」計劃擴展至更多城市,進一步吸引內地旅客訪港。還應該爭取短期內首先恢復深圳居民申請「一簽多行」簽注。此後,視情況把相關安排逐步擴展到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讓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的內地旅客可便捷地多次出入香港,增加他們的訪港頻率,帶動更多高質量消費。
政府還需要持續關注新增城市的訪港旅客人數,並評估香港旅遊的接待能力,循序漸進地與內地商討增加「個人遊」城市數量,避免出現來港遊客數量與香港承載力不匹配的情況,確保服務質素和旅遊體驗。
吸引高增值旅客 提升消費水平
內地旅客在港期間消費水平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23年內地遊客不過夜人均消費約1,400港元,較2018年減少近42%;過夜內地旅客的人均消費則為6,500港元,較2018年的7,000港元少近10%。農曆新春假期,來港內地遊客人均消費200至300港元,遠低於國內及國外旅遊人均消費。這很大程度上說明,內地訪港旅客正越來越呈現「特種兵」式遊覽,多為品嘗小食、少購物、即日往返。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旅發局對2024年旅客人均消費的最新預測,非過夜旅客的人均消費在2024年將維持1,300元不變,但過夜旅客的人均消費則預計下降約15.9%至5,800元。不得不承認的是,進一步提升旅遊服務素質、促進旅遊業復蘇、拉動經濟,已經非常緊迫。因此,一方面,應培育本港旅遊新特色,循序漸進吸引更多海內外遊客;另一方面,要重點構思如何進一步滿足高增值過夜旅客的消費需求,提升他們在港消費水平。可以說,雙管齊下才是促進香港旅遊業快速復蘇以及維持旅遊吸引力的關鍵。
雖然目前訪港內地旅客在港消費水平「不理想」,但是內地高消費能力人群仍在,「個人遊」計劃下的內地城市中不乏收入較高、消費水平較高的一二線城市,相信恢復「個人遊」「一簽多行」,讓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的內地旅客可便捷地多次出入香港,將極大有助於充分激發這些高增值遊客的來港消費潛力。
升免稅額加「一簽多行」
提升香港吸引力
香港奢侈品市場享譽全球,買奢侈品是高增值旅客在港消費的主要項目之一。國際市場研究公司Euromonitor在2023年8月發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場》報告顯示,香港已超過瑞士與阿聯酋,重新成為全球人均奢侈品支出最高的市場。法國巴黎旅行社Lartisien最新發布的2023 年全球熱門奢侈品購物城市排行榜中,香港位居全球第二。既然如此,香港理應能提供全球最好的購物體驗。不過時常有內地旅客在網絡上分享在港消費的不愉快經歷,再加上與中國內地達成旅遊免簽的國家越來越多,人民幣兌換港元處於低位等一系列因素,都令香港奢侈品市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有見及此,我們需要舒緩香港奢侈品市場痛點,持續提高自身吸引力。
在香港購買奢侈品被內地海關嚴查嚴罰的消息時常在網絡中出現,所以建議將內地旅客離港免稅購物額由每次五千元提升至三萬元(可喜的是此建議日前獲得了中央部委的積極回應)。若能同時配合「一簽多行」,相比海南每年十萬元的旅客購物免稅額,相信香港每次三萬元更具吸引力。
促奢侈品改善「配貨」
提升購物體驗
香港奢侈品市場最主要的優勢一是價格較低,再是貨品豐富,買到熱門款式相對容易。然而近年來,旅客在港購買奢侈品同樣要面對店鋪苛刻的「配貨」要求,即使額外購買了數以十萬計的貨品,也難以得到心儀款式。事實上,「配貨」屬於全球奢侈品市場的潛規則,也是一些品牌的銷售策略,政府的確不宜過度干預,貿然立法強制制止或會損害營商環境。
不過,政府有責任保障旅客的消費體驗和消費者權益。建議政府與奢侈品公司恆常對接,提供誘因驅使奢侈品公司確保供港貨品相比全球其他地區更加充足、穩定,並降低「配貨」門檻,從而提升香港奢侈品市場的比較優勢,增加對高增值旅客的吸引力。事實上,香港是全球熱門奢侈品市場,有法國奢侈品牌還因近期香港市場有所提振,有意加快擴充香港分店規模的速度。所以,確保供港貨品更充足、穩定對吸引客源有足夠的市場誘因。與此同時,政府還應該立法規管個別不合理的「配貨」行為,保障顧客的合理期望,維護消費者權益,鞏固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
值得留意的是,美國有消費者於本年初控告個別奢侈品公司「配貨」營銷手法違反「反壟斷法」,案件引起了相當關注。美國法律禁止壟斷企業利用強制購買包括「搭售」方式,在其不佔主導地位的市場獲得銷售,並使競爭對手更難以生存。控方需要證明該奢侈品公司處於壟斷地位,以及存在「搭售」銷售行為。香港可密切留意上述司法發展,從中借鑒以法律規管「配貨」營銷手法的海外經驗。
內地旅客的消費習慣正愈趨精明,香港除了增加特色旅遊吸引力,也要確保整體服務水平及硬件配套等方面的有效配合。早前,由於訪港遊客超出本港容納能力,不但旅客體驗受影響,還引發了本地社會問題,一度出現激化兩地矛盾的勢頭,也直接導致「一周一行」取代了「一簽多行」。香港旅遊業以及整體經濟情況正面臨嚴峻挑戰,但同時旅遊與接待、交通運輸等行業人手整體嚴重不足,在種種吸引遊客措施的推動之下,政府也要未雨綢繆,避免出現服務容量、質量與遊客數量不匹配的情況。還要留意在發展文化深度遊的同時,做好外來旅客和當區居民的訴求平衡,避免對當區居民產生過度滋擾,引發社會不滿或兩地矛盾。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5-6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