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院士是浙江溫州人,在他身上能感受到溫州人特有的膽魄與氣質。他為人坦誠易相處,常為年輕人啟迪心智,令人如沐春風。近日我特別訪問滕院士,聽他暢談學術追求、大學治理、科研服務和業餘生活的人生際遇,尤其是解密在他的帶領下,港理大如何按下了快進鍵,跑上了快車道,QS世界大學排名從2019年的100位邊緣穩步上升到最新的57位,讓學校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裡便穩居世界百強名校之列,向世界前50位邁進。他的尚志風采獨樹一幟,成就了非凡業績。
文|深圳 陳恒
勵志苦學,從鄉村走向世界
永嘉是千年古縣,地處溫州甌江北岸,悠悠楠溪江300里貫穿全境。永嘉是取“水長而美”之意。“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大詩人謝靈運筆下的永嘉,是山水詩人的家園,也是甌越文化及“永嘉學派”的起源地。滕錦光出生在永嘉縣黃田嶴村,父母都是農民。他小時候在村小讀書,除了上學,還要分擔家務和農活,在班上年紀較小,成績卻是全班最好的。在小學讀書時,有一次因家境困難,交不出書簿費,拿不到課本。有一天,他在村口的大榕樹下乘涼,恰巧班主任王愛華老師從榕樹下經過,他的父親徑直同王老師商量,懇請學校先發課本給他,待家裡有錢時再補交書簿費。老師看到一旁滕錦光的渴求目光,同意了他父親的請求。這件事一直鐫刻在滕錦光的腦海裡忘不了,他希望將來學有所成,貢獻社會,幫助他人。
滕錦光少年時便愛讀書學習。直到高中一年級,他的人生理想還只是有朝一日能當上村裡小學的代課教師。上高中時,全年級進行了一次體檢,200多人中有3人近視,他是其中的一位。他覺得將來戴著眼鏡種田會比較尷尬,加上家境拮據,滕錦光不敢告知父母,擔心給家裡增加負擔和憂慮。他的班主任金老師知情後,給了他10元錢,讓他去溫州配眼鏡。當時那家溫州眼鏡店配眼鏡沒有驗光設備,就靠選眼鏡試戴。滕錦光第一次戴上近視眼鏡走出店門時,有腦門暈乎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
1979年滕錦光從永嘉勞武中學(今羅浮中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第一志願報讀了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建築結構工程專業,當時校園裡“哥德巴赫猜想”是熱門學問,他第二志願選了浙江大學的數學。上大學後,聽說國家設立了博士學位,滕錦光當時就萌生了將來攻讀博士學位的念頭。
1983年大學畢業前夕,滕錦光參加了研究生考試取得優異成績,被系裡選拔為由我國著名鋼結構專家夏志斌教授代招的教育部公派留學美國的出國預備生。後來由於中美關係受到“胡娜事件”的影響,那一年去美國的學生被改到其他國家。在夏志斌教授的建議下,他選擇了去悉尼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讀博士期間由於特別刻苦鑽研、科研成果突出,得到了導師的青睞。導師被聘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時,他便跟隨導師去了英國,在愛丁堡大學先後以訪問博士研究生和研究人員身份做了兩年的研究工作。博士畢業不久之後,他開始在澳大利亞詹姆士庫克大學(1991-1994年)任教,先後任講師、高級講師。
1994年10月,他加入香港理工學院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擔任講師,約一個月後,學校更名為香港理工大學。由於系主任高贊明教授慧眼識才,熱心獎掖後學,集聚了一批名牌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又給年輕人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團隊士氣高,從中走出了多名世界級學者。滕錦光也從此在香港理工大學安心學術、穩步發展三十年,並曾擔任多個管理職位。他主要從事土木工程複合材料結構和鋼結構領域的研究,成就斐然,屢獲表揚,譽享中外。他於2004年獲頒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5年1月晉升為講座教授,2013年他在“高性能纖維增強複合材料(FRP)加固混凝土結構的力學性能及設計理論”方面的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7月起在港理大停薪留職,出任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整整一年,借此機會進一步熟悉了深圳及大灣區的發展環境。
矢志趕超,帶領理大快速躋身世界百強
2019年7月1日,滕錦光出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當時香港深陷“修例風波”中,港理大校園之後一度被“佔領”,可謂受命於危難之際。港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先生對他倍加支持,堅信“滕錦光具備卓越的學術地位、出色的領導及管理才能,並且對港理大、香港以至內地的高等教育界有深入認識,可以為大學的未來發展制定清晰及實際可行的願景。”儘管此前滕錦光有過學院院長及大學協理副校長、副校長的履職經歷,但出任校長是一次質的飛躍。香港的大學校長對學校管理負有全面的責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遠遠超出了學術發展的範疇,管理難度類似一家大公司,而校長本身是學者,需要有一個轉型的過程,挑戰與壓力是不言而喻的。
香港理工大學的前身是成立於1937年的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有87年發展歷史,現建有9個學院,近3萬名學生,7千餘名員工,48萬多畢業生遍布世界各地。滕錦光發揚“開物成務、勵學利民”的校訓精神,很快確立了“既追求世界一流的人才培育、基礎研究,也追求世界一流的應用研究、創新創業”的戰略目標。他認為創新永遠在路上,希望把大學建設成為創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學,在工程和技術學科中成就卓越,在一系列學科(主要是特色學科)具有世界領先的地位,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
在林大輝主席領導的校董會的大力支持下,滕錦光與大學管理高層齊心協力,引領全校教職員銳意進取,令港理大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裡取得亮眼成績,其中QS2025排名第57位、THE2024排名87位。約210名港理大學者列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土木工程和建築與建造兩個領域2%頂尖科學家人數更居全球之最。在香港2021年推出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首6輪130個名額中,港理大獲得30名,在獲取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基金資助方面,總經費名列香港高校前三位。港理大是香港唯一參與國家航天工程實戰並作出卓越貢獻的高校,支撐了國家首個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港理大更是勇立潮頭,高度重視發展新興學科領域,被CoinDesk評為2022年對區塊鏈影響最大的15所大學中的第1位,在亞洲第一家推出區塊鏈科技理學碩士項目;2023年世界第一家推出元宇宙科技理學碩士項目,旨在滿足社會對創新科技人才的需求。
滕錦光特別重視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他相信教育的責任除了讓下一代擁有專業能力之外,還應培養他們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令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所以,他提出理大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對德方面的要求包括: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了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學校自2022/23學年起要求每一位本科生必修一門三個學分的中國歷史及文化範疇的課。學校還成立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打造本地乃至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重鎮,努力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理大從2012/13學年開始要求每一位本科生必修一門三個學分的“服務學習”課,最有代表性的服務學習課程是到非洲的盧旺達農村為沒有電力供應的村民家庭裝上太陽能供電系統,為夜晚提供照明,至今已經完成了約1,300個家庭的安裝工作。服務學習,要求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提供服務,又在服務中提升自己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對社會的了解,非常有利於培育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經過多年的發展,理大的服務學習已經成為其全人教育的金名片,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同。理大計劃到2027/2028學年,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一次外出學習的機會,以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這其中,約一半的學生(即每年2千多學生)將通過服務學習的機會到外地學習,預計其中1千多將去內地,1千多到海外。
他定期舉辦和學生的見面會,傾聽學生的意見心聲。港理大還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及發展院,為國家及國際高等教育改革及發展提供思想先導和創新驅動力。為了更好滿足社會的需求,港理大於2022/23學年實施了深度的課程改革,所有本科生都需要修讀“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和“創新創業”兩門必修課,課程改革也推行“X+副主修”計劃,X為主修專業,副主修專業(Secondary Major, 佔36學分)包括“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和“創新創業”。
酬志實務,重視科研成果轉化
滕錦光希望理大的科研工作能夠聚焦於為社會面臨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這種需求驅動、問題導向的研究工作,往往需要多學科的交叉合作。擔任理大校長後,滕錦光大力推動跨學科研究,在理大設立了大型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即理大高等研究院,英文名為PolyU Academy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簡稱PAIR,這個簡稱本身就有合作的意思。至今,PAIR轄下已經設立了11個研究院,7個研究中心,這些研究院/研究中心皆以社會問題為導向,既做基礎研究,又做應用研究,涵蓋的方向包括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先進製造、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可穿戴系統、體育科技、心理健康、深空探測、旅遊業數值轉型等。
滕錦光十分重視知識轉移及創新,他認為“所有具實用價值的IP都應該走出校園、造福社會”。他務實扶持科研成果轉化成為產業技術與產品,直接貢獻社會經濟發展。近年來,港理大發明的兒童近視控制眼鏡片,能降低兒童近視發展速度60%,該技術已經由企業投產,總出售超過2,500萬片鏡片。港理大學生初創企業中的海柔創新、正浩、快狗打車、AfterShip四家公司成為了獨角獸公司(估值10億美元以上)。滕錦光發揮港理大技術所長,服務內地所需,著力謀篇鋪排在全國各地設立一批技術創新研究院,打造出“港理大科研+內地產業鏈+內地市場=造福社會”的港理大內地合作模式,已和深圳光明區,廣東惠州,福建晉江,浙江杭州、寧波和溫州,江蘇南京及無錫,湖北武漢,安徽合肥等地簽約設立技術創新研究院,其中幾家已經正式啟動。各技術創新研究院以港理大科研人才和成果對接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地方政府提供研究空間、設施、研究經費,港理大配以高端人才、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此舉既為港理大研究人員破解轉化研究經費獲取的難題,提升港理大科研的影響力,也為科研成果轉化找到產業、地方及市場依托,為國家的科技自強自立和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貢獻。
滕錦光個人及所帶領的團隊,從9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先是作為加固用的材料,後是作為新建結構的材料。在複合材料加固結構方面,他帶領團隊系統地建立了複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結構設計理論,大量成果被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設計規範或指南採用。他發明的複合材料-混凝土-鋼雙壁空心構件,具有優越的耐久性、抗震性能、性價比,引領了國內外大量的後續研究,並在近年作為主要結構構件開始被應用於一系列橋樑工程,開創了基於複合材料的新材料組合結構研究和應用新方向。他提出了複合材料增強海水海砂混凝土的理念,因此開創了混凝土結構的新方向,引領了國內外大量的研究和相關應用。2018年,其基於海水海砂混凝土與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新型可持續海洋工程結構的為期五年的項目,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5,246萬港元(包括參與高校10%的配套經費)資助,這是香港研究資助局有史以來資助的第一個千萬港元級的結構工程類研究項目和最大的結構工程類研究項目,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兩個千萬級結構工程類項目獲得資助。在斯坦福大學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上,滕錦光在“土木工程”學科一直位列全球前十名,多年排在全國第一位。
擔任校長之後,滕錦光從事科研的時間不得不減少,他希望把自己僅有的一點周末科研時間投入到自己最關注的問題。現代工程結構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其壽命主要取決於鋼筋的鏽蝕程度,尋找價廉物美的鋼筋替代品是他目前最關心的問題。他帶領團隊研發了複合材料塗層鋼筋,其耐腐蝕性能媲美不鏽鋼鋼筋,但是價格比不鏽鋼便宜幾倍,在海洋工程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另他關注的一個方向是海上漂浮式風電工程結構,這也是複合材料和他的新型耐腐蝕鋼筋應用的重要場景。此外,他的團隊也繼續在混凝土本構理論方面拓展研究工作,因為這是所有混凝土結構數值仿真模型最關鍵卻仍然面臨挑戰的部分,近期關注的重點之一是3D打印混凝土本構模型的建立。
誠志簡約,以詩書陶冶情趣
滕錦光從小喜歡閱讀,尤其是文學、歷史類書籍,傳承永嘉學派的文脈,在閑暇之餘喜歡看書寫詩。小學初中時雖喜歡看書,但村裡的讀書人少,讀物更少,他只能把村裡的連環畫借來看個遍。到了大學時,有機會多看些書,漸漸喜歡讀些詩歌。詩歌的篇幅短小,既節約時間,又可以保護眼睛。他喜歡讀唐詩宋詞,徐志摩、艾青、舒婷等現代抒情詩人的詩及一些外國詩人的詩,偶爾也寫一些詩句抒發自己的感想。他最崇拜的文學家是蘇東坡,敬佩他的藝術成就與灑脫的人生態度。滕錦光覺得人生是有終點的旅程,要去規劃自己,既要志存高遠,又要腳踏實地,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不錯過機遇,不偏離方向。他曾引用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未選擇的路》,和他的學生共勉。他也常常和學生們分享他的座右銘,“盡力而為,問心無愧”,這是他的人生態度。
滕錦光坦言,理工科學生加強文學修養十分必要,比如申請科研項目時需要文字表達,有了科研成果後要去做學術交流,做學術報告要有說服力,語文是重要的技能與素養。語文素養好了,凡事能聽明白、想明白、寫明白、說明白,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能更好勝任。
2019年春節期間,家鄉溫州市領導率團來香港訪問,邀請滕錦光及一眾鄉賢春茗茶敘,我有幸在場。令人難忘的是大家竟圍繞用餐使用“公筷”的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滕錦光提議,叫“聚餐須使用公筷,溫州可先行先試”。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氣氛一下子熱鬧起來,紛紛認為這個提案以小見大,十分有益。在滕錦光的鼓勵下,一個月後,我寫了一篇《“筷”味人生》的文章,得到朋友們的紛紛點“讚”,認為值得推廣。後來,我又據此寫了“讓公筷成為餐桌上的新風尚”的一封家書,刊發在《溫州都市報》,得到系列轉發和好評。不久後,溫州率先由政府主導全市推行“公筷”,走在了全國前列。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走遍了世界,以“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在世界各地打拼。這是一種意志強大、吃苦耐勞、開拓進取、靈活應變、勇於挑戰一切不可能的尚志拼博精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生產力。滕錦光院士的奮鬥歷程及不凡業績,正是這“四千精神”的生動體現。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員,文中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7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4/czNaVHkp6unkfzNeOUv79dX8Abn4s18d6QN.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