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韋諾
《香港國安法》實施3週年之際,內地網絡博客靖海侯的文章《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引起香港政商界和媒體就“國安法被泛化利用”和“保持香港的獨特性”展開激烈爭論,反映不少人對國安法實施、香港當前政治社會氛圍及香港前景,有着各種意見。
國安法被“泛化利用”嗎
靖海侯文章最引人關注的論點,是指國安法被一些官員和議員泛化利用。這是個嚴重指控,事關國安法是否全面準確落實的大問題。提出具事實根據的指控,是負責任的表現,但靖海侯沒有這樣做。靖海侯那些欠缺證據的主觀印象,由於他的“神祕”背景,引起香港社會各種揣測,甚至被人借題發揮攻擊中央、港府和紀律部隊。
的確,國安法的實施過程中,個別公務員和立法會議員一些言行引起社會關注,例如有學校反映教育局人員巡視學校圖書館館藏後,指魯迅的著作“鼓勵學生上街”,不應收藏;有議員揚言推動“與病毒共存”及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都是違反國安法。這些偏離國安法原意、削弱國安法權威的言行固然要正視,但不能以此證明國安法被泛化利用。
事實上,國安法實施至今(截至7月初),警方國安處共拘捕260人,其中161人和5間公司被起訴,其中79人被定罪,可見國安法都是用作打擊危害國安的行為和活動、懲處危害國安的人和組織,試問何來“泛化利用”?若有人認為管治團隊“寧左勿右”、“事事講國安”、事事以國安法處理,用國安法來進行與國安不相關的事,請他們提出具體的有力例子。
“香港獨特性”是什麼
習近平主席去年表示“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表示要警惕“軟對抗”。有人認為,保持香港的獨特性與維護國安是對立、矛盾的,並認為國安法實施3年來,已經並正在損害香港的獨特性。
要迴應這個論點,首先要弄清楚何謂“香港的獨特性”。有言論認為,香港是國際城市,“買辦”是香港社會的特質,國際化是香港的獨特性之一,必須保持。問題是,他們所指的“國際化”到底是什麼?
假如保持香港“國際化”是意味着容許外國干預香港,侵犯中國主權;容許外國間諜和政治組織在港活動;容許海外反中亂港分子將危害國安的活動“倒灌”香港,煽惑人心;容許香港本地反中亂港力量繼續從事破壞活動(包括“軟對抗”),拉攏人心,發展力量;容許香港繼續成為顛覆基地——那麼這樣的“國際化”就不是香港要保持的“獨特性”,也不是“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所在,更不是香港的成功之道。這樣的“國際化”,絕非“紫砂茶壺內的茶垢”,沒有保留的需要。
誰在損害“香港獨特性”
有言論認為,一國兩制是香港最主要的獨特性,香港的價值在於跟西方社會的聯繫。筆者同意;但現在是誰在損害香港的獨特性?是誰在削弱香港與西方社會的聯繫?是中央和特區政府?還是歐美國家?
中央制定港區國安法時,歐美國家紛紛指摘中央此舉破壞了“兩制”,認為“一國兩制已死”。香港社會不少人也認同此看法。事實上,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是維持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國家安全是“一國”的事,維護國安本屬中央事權。香港爆發史無前例、嚴重危害國安的動亂後,中央運用相關權力制定香港國安法,並沒有改變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一國兩制依舊不變。
問題在於,歐美國家從來是以自己一套的政治標準來定義一國兩制,即——所謂“高度自治”:中央是否干預香港、插手香港事務?所謂“人權與自由”:反中亂港分子在港是否有充分活動空間?所謂“民主”:選舉制度的開放性、競爭性是否不斷提高?
對他們來說,中央制定國安法、完善香港選制,意味着中央已經干預香港,反共力量的活動空間已被大幅壓縮,開放競爭性的選舉已被修改,因而認定一國兩制出現了根本變化,“兩制”已不存在,香港已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姑勿論這種對一國兩制的理解是否正確、合理,總之他們不會因為港府在維護國安方面有所放鬆而改變看法。
更何況,如深入研究美國對港政策歷史的葉霖博士所指:“美國總是通過其對華政策的棱鏡來看待香港。即使是在二戰和冷戰時期,香港本身的命運從未被視為至關重要。相反,它只是服務於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大目標和利益。”
在中美關系出現根本變化下,無論中央和港府在國安問題上如何讓步、妥協,美國也必然持續針對香港,削弱香港的價值和作用,以實現遏制中國發展的大目標。近日美國參議院推動取消香港特區駐美經濟貿易辦事處,另有美媒傳出白宮已決定拒絕特首李家超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類似的制裁只會陸續有來,所以還是“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吧。
是時候反思香港“國際性”
當然,“鬥爭”不是說香港要主動排斥歐美、跟西方脫鉤,而是要明白和接受過去香港與歐美的關係、與西方社會的聯繫、在西方社會的形象,今時今日已隨着各種條件的變化(全球變局、中美關系、中國崛起)而出現根本變化。而這些變化不會因為港府少用一點國安法、包容多點“軟對抗”而有所改變。“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這個原則,是我們在形成更廣泛的國內外支持一國兩制統一戰線的過程中,絕對要堅守的。
“香港的故事可以說是這樣一個故事:對危機從不鬆懈,在無奈中盡力而爲”。在大變局下要保持“香港的獨特性”,我們是時候重塑自身的“國際視野”,好好反思香港的“國際性”,好好認識“國際社會”,好好發掘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角色、作用和功能。
(作者係香港新範式基金會副研究員,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來源:香港明報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4/Wsp4HmBktShZHgPOMa2pfsOYuC7B7TaWZkW.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梁韋諾
《香港國安法》實施3週年之際,內地網絡博客靖海侯的文章《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引起香港政商界和媒體就“國安法被泛化利用”和“保持香港的獨特性”展開激烈爭論,反映不少人對國安法實施、香港當前政治社會氛圍及香港前景,有着各種意見。
國安法被“泛化利用”嗎
靖海侯文章最引人關注的論點,是指國安法被一些官員和議員泛化利用。這是個嚴重指控,事關國安法是否全面準確落實的大問題。提出具事實根據的指控,是負責任的表現,但靖海侯沒有這樣做。靖海侯那些欠缺證據的主觀印象,由於他的“神祕”背景,引起香港社會各種揣測,甚至被人借題發揮攻擊中央、港府和紀律部隊。
的確,國安法的實施過程中,個別公務員和立法會議員一些言行引起社會關注,例如有學校反映教育局人員巡視學校圖書館館藏後,指魯迅的著作“鼓勵學生上街”,不應收藏;有議員揚言推動“與病毒共存”及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都是違反國安法。這些偏離國安法原意、削弱國安法權威的言行固然要正視,但不能以此證明國安法被泛化利用。
事實上,國安法實施至今(截至7月初),警方國安處共拘捕260人,其中161人和5間公司被起訴,其中79人被定罪,可見國安法都是用作打擊危害國安的行為和活動、懲處危害國安的人和組織,試問何來“泛化利用”?若有人認為管治團隊“寧左勿右”、“事事講國安”、事事以國安法處理,用國安法來進行與國安不相關的事,請他們提出具體的有力例子。
“香港獨特性”是什麼
習近平主席去年表示“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表示要警惕“軟對抗”。有人認為,保持香港的獨特性與維護國安是對立、矛盾的,並認為國安法實施3年來,已經並正在損害香港的獨特性。
要迴應這個論點,首先要弄清楚何謂“香港的獨特性”。有言論認為,香港是國際城市,“買辦”是香港社會的特質,國際化是香港的獨特性之一,必須保持。問題是,他們所指的“國際化”到底是什麼?
假如保持香港“國際化”是意味着容許外國干預香港,侵犯中國主權;容許外國間諜和政治組織在港活動;容許海外反中亂港分子將危害國安的活動“倒灌”香港,煽惑人心;容許香港本地反中亂港力量繼續從事破壞活動(包括“軟對抗”),拉攏人心,發展力量;容許香港繼續成為顛覆基地——那麼這樣的“國際化”就不是香港要保持的“獨特性”,也不是“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所在,更不是香港的成功之道。這樣的“國際化”,絕非“紫砂茶壺內的茶垢”,沒有保留的需要。
誰在損害“香港獨特性”
有言論認為,一國兩制是香港最主要的獨特性,香港的價值在於跟西方社會的聯繫。筆者同意;但現在是誰在損害香港的獨特性?是誰在削弱香港與西方社會的聯繫?是中央和特區政府?還是歐美國家?
中央制定港區國安法時,歐美國家紛紛指摘中央此舉破壞了“兩制”,認為“一國兩制已死”。香港社會不少人也認同此看法。事實上,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是維持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國家安全是“一國”的事,維護國安本屬中央事權。香港爆發史無前例、嚴重危害國安的動亂後,中央運用相關權力制定香港國安法,並沒有改變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一國兩制依舊不變。
問題在於,歐美國家從來是以自己一套的政治標準來定義一國兩制,即——所謂“高度自治”:中央是否干預香港、插手香港事務?所謂“人權與自由”:反中亂港分子在港是否有充分活動空間?所謂“民主”:選舉制度的開放性、競爭性是否不斷提高?
對他們來說,中央制定國安法、完善香港選制,意味着中央已經干預香港,反共力量的活動空間已被大幅壓縮,開放競爭性的選舉已被修改,因而認定一國兩制出現了根本變化,“兩制”已不存在,香港已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姑勿論這種對一國兩制的理解是否正確、合理,總之他們不會因為港府在維護國安方面有所放鬆而改變看法。
更何況,如深入研究美國對港政策歷史的葉霖博士所指:“美國總是通過其對華政策的棱鏡來看待香港。即使是在二戰和冷戰時期,香港本身的命運從未被視為至關重要。相反,它只是服務於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大目標和利益。”
在中美關系出現根本變化下,無論中央和港府在國安問題上如何讓步、妥協,美國也必然持續針對香港,削弱香港的價值和作用,以實現遏制中國發展的大目標。近日美國參議院推動取消香港特區駐美經濟貿易辦事處,另有美媒傳出白宮已決定拒絕特首李家超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類似的制裁只會陸續有來,所以還是“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吧。
是時候反思香港“國際性”
當然,“鬥爭”不是說香港要主動排斥歐美、跟西方脫鉤,而是要明白和接受過去香港與歐美的關係、與西方社會的聯繫、在西方社會的形象,今時今日已隨着各種條件的變化(全球變局、中美關系、中國崛起)而出現根本變化。而這些變化不會因為港府少用一點國安法、包容多點“軟對抗”而有所改變。“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這個原則,是我們在形成更廣泛的國內外支持一國兩制統一戰線的過程中,絕對要堅守的。
“香港的故事可以說是這樣一個故事:對危機從不鬆懈,在無奈中盡力而爲”。在大變局下要保持“香港的獨特性”,我們是時候重塑自身的“國際視野”,好好反思香港的“國際性”,好好認識“國際社會”,好好發掘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角色、作用和功能。
(作者係香港新範式基金會副研究員,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來源:香港明報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9/24/Wsp4HmBktShZHgPOMa2pfsOYuC7B7TaWZkW.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