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第一個迷你人造心臟、全球首個超越人類肉眼辨識、準確度達99.15%的自動人臉識別系統、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探測器最關鍵的核心技術——幫助月球樣本密封保存返回地球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助力全國高鐵進行監測列車及路軌安全的光纖光柵傳感技術……這些高端核心技術都是來自香港。”
提及香港,絕大多數讀者的印象都是本地金融服務業高度發達,一直以來佔香港GDP約五分之一。事實上,隨着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之際,一場悄無聲息地科技戰正在世界各地拉開帷幕,這場沒有硝煙的“擂台戰”正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在這場戰役中,香港如何快速佔據有利地位,擁有一席之地?在穩紮穩打塑造“國際創科中心”新定位的過程中,香港又將有哪些新布局?
近日,記者帶着自豪又有些好奇的心情,採訪了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她便如數家珍般向記者介紹香港雄厚的科研實力。
談定位:“是光榮的使命和重大的任務”
“香港致力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是國家明確支持香港發展的新定位,更是一個光榮的使命和重大的任務。”張曼莉副局在專訪伊始,就用“光榮”“重大”二詞來為香港創科發展作了定義。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為世界敲響了警鐘:一個國家或地區,不能長期脫實向虛,必須回歸及結合高端製造業,發展新的可持續性的實體經濟並帶動發展本地新興經濟,才能在未來國際競爭格局佔領優勢高地。因此特區政府大力提倡透過科技發展在香港打造新的實體經濟,最重要的是依託‘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亦透過科技賦能去支持各行各業升級轉型。”
在擔任副局長的工作中,張曼莉觀察到,面對這個終極目標,香港不僅要明確自身優勢,更要找準目標。而香港自身優勢,恰恰就是上游雄厚的基礎科研能力和高端人才,特別是一些顛覆性、引領性、創新性的科技研發方面。接下來香港除了要鞏固強化自身優勢之外,更要加強中游的成果轉化,以及下游的產業化、商業化。
“我們致力於在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路上,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重要科技產業先進研發中心以及中試轉化基地。與此同時,香港有匯聚全球創科資源的獨特優勢,尤其是人才方面,因此我們其中一個方向就是要發展香港成為國際人才高地,希望透過香港可以匯聚世界級的頂尖科技領軍人物以及科研團隊,一起將香港共同構建成為全球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平台。”她說道。
談發展:“形成‘南-中-北’新發展格局”
香港地狹人稠,在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擁有750萬人口,其中能供開發的土地面積不多,一直以來,香港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港島和九龍,靠近深圳的新界北大部分地區仍以農地、林地、溼地及鄉郊地區為主,地理位置優勢和土地發展潛力一直並未得到有效利用。
記者查閱數據發現,香港在2004年先後落成了位於沙田的科學園以及港島的數碼港,而未來還計劃在北部都會區設立新田科技城,該布局有何深意?
“自2008年後,香港亟待發展自身的實體經濟和先進製造業,雖然香港有雄厚的上游科研實力,卻缺乏將其轉化成中下游的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能力,”張曼莉解釋道,“我們需要建設一個科創園區,裡面有工業園、有院校、科研機構,大家彼此相鄰,有一個協同作用,從而形成群聚效應,帶動更多國際產學研結合,推動由小試、中試邁向到量產。”
“未來香港科創會形成‘南-中-北’的新發展格局。”對於香港未來科創發展,張曼莉有着清晰的藍圖,她向記者一一介紹,“南面是以數字經濟、數字科技以及新興經濟作為主打的數碼港,中部是以深科技研發為主,包括連接新興產業體系研發的科學園,北部計劃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既有連接國家重大戰略的河套港深創新級科技園,也有新田科技城(即為河套以外的地區),這裡將會提供很大一塊相連的科創用地,組成國際創科新城,給產業由研發、到小試、中試,甚至針對價值鏈高端位置的先進製造業的量產。”
談機遇:“是黃金時代,更是不計回報的付出”
“可以小小跟你透露一些,”聊到香港幾大科創園區的時候,張曼莉笑着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新能源汽車領域、新材料領域的企業在香港設立海外總部、研發中心以及人才中心,還有一些企業籌備將一個核心組件的先進製造部分放來香港。”
香港科創發展針對四大科技產業領域(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據張曼莉介紹,過去一年,有不同海內外企業落戶香港,先進製造領域的企業尤為積極來到香港,探求新機遇,結合產業需求與本地大學的研究進行配對,正正印證了香港強大的科研實力和發展優勢,她表示,香港正大力吸引各地人才留在香港。
“目前是香港創科發展的黃金時代,更是歷史性的機遇。只要我們搭建好金鳳凰的巢,鳳凰自然會飛來。”
專訪接近尾聲之際,記者請張曼莉回顧自己擔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兩年以來最難忘的時刻,她第一反應便是能夠見證不同企業落戶香港的儀式。“當站在不同的簽約儀式現場時,眼前浮現的是局長、創科局團隊、乃至連同政府不同部門的團隊全年無休地飛往世界不同城市,敲開一間間企業的大門,向他們推介香港,邀請他們落戶香港的片段。每一份成果都來之不易,每個人都為了香港的未來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付出。”此時,張曼莉正走在政府總部大樓的大堂中,川流不息的行人從我們身邊走過,向着某個目的地前行。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社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24/YmZEfvAxIqv9GKOuCMre3JDwrGkvXH1Xb81.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當“世界第一個迷你人造心臟、全球首個超越人類肉眼辨識、準確度達99.15%的自動人臉識別系統、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探測器最關鍵的核心技術——幫助月球樣本密封保存返回地球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助力全國高鐵進行監測列車及路軌安全的光纖光柵傳感技術……這些高端核心技術都是來自香港。”
提及香港,絕大多數讀者的印象都是本地金融服務業高度發達,一直以來佔香港GDP約五分之一。事實上,隨着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之際,一場悄無聲息地科技戰正在世界各地拉開帷幕,這場沒有硝煙的“擂台戰”正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在這場戰役中,香港如何快速佔據有利地位,擁有一席之地?在穩紮穩打塑造“國際創科中心”新定位的過程中,香港又將有哪些新布局?
近日,記者帶着自豪又有些好奇的心情,採訪了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她便如數家珍般向記者介紹香港雄厚的科研實力。
談定位:“是光榮的使命和重大的任務”
“香港致力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是國家明確支持香港發展的新定位,更是一個光榮的使命和重大的任務。”張曼莉副局在專訪伊始,就用“光榮”“重大”二詞來為香港創科發展作了定義。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為世界敲響了警鐘:一個國家或地區,不能長期脫實向虛,必須回歸及結合高端製造業,發展新的可持續性的實體經濟並帶動發展本地新興經濟,才能在未來國際競爭格局佔領優勢高地。因此特區政府大力提倡透過科技發展在香港打造新的實體經濟,最重要的是依託‘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亦透過科技賦能去支持各行各業升級轉型。”
在擔任副局長的工作中,張曼莉觀察到,面對這個終極目標,香港不僅要明確自身優勢,更要找準目標。而香港自身優勢,恰恰就是上游雄厚的基礎科研能力和高端人才,特別是一些顛覆性、引領性、創新性的科技研發方面。接下來香港除了要鞏固強化自身優勢之外,更要加強中游的成果轉化,以及下游的產業化、商業化。
“我們致力於在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路上,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重要科技產業先進研發中心以及中試轉化基地。與此同時,香港有匯聚全球創科資源的獨特優勢,尤其是人才方面,因此我們其中一個方向就是要發展香港成為國際人才高地,希望透過香港可以匯聚世界級的頂尖科技領軍人物以及科研團隊,一起將香港共同構建成為全球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平台。”她說道。
談發展:“形成‘南-中-北’新發展格局”
香港地狹人稠,在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擁有750萬人口,其中能供開發的土地面積不多,一直以來,香港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港島和九龍,靠近深圳的新界北大部分地區仍以農地、林地、溼地及鄉郊地區為主,地理位置優勢和土地發展潛力一直並未得到有效利用。
記者查閱數據發現,香港在2004年先後落成了位於沙田的科學園以及港島的數碼港,而未來還計劃在北部都會區設立新田科技城,該布局有何深意?
“自2008年後,香港亟待發展自身的實體經濟和先進製造業,雖然香港有雄厚的上游科研實力,卻缺乏將其轉化成中下游的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能力,”張曼莉解釋道,“我們需要建設一個科創園區,裡面有工業園、有院校、科研機構,大家彼此相鄰,有一個協同作用,從而形成群聚效應,帶動更多國際產學研結合,推動由小試、中試邁向到量產。”
“未來香港科創會形成‘南-中-北’的新發展格局。”對於香港未來科創發展,張曼莉有着清晰的藍圖,她向記者一一介紹,“南面是以數字經濟、數字科技以及新興經濟作為主打的數碼港,中部是以深科技研發為主,包括連接新興產業體系研發的科學園,北部計劃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既有連接國家重大戰略的河套港深創新級科技園,也有新田科技城(即為河套以外的地區),這裡將會提供很大一塊相連的科創用地,組成國際創科新城,給產業由研發、到小試、中試,甚至針對價值鏈高端位置的先進製造業的量產。”
談機遇:“是黃金時代,更是不計回報的付出”
“可以小小跟你透露一些,”聊到香港幾大科創園區的時候,張曼莉笑着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新能源汽車領域、新材料領域的企業在香港設立海外總部、研發中心以及人才中心,還有一些企業籌備將一個核心組件的先進製造部分放來香港。”
香港科創發展針對四大科技產業領域(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據張曼莉介紹,過去一年,有不同海內外企業落戶香港,先進製造領域的企業尤為積極來到香港,探求新機遇,結合產業需求與本地大學的研究進行配對,正正印證了香港強大的科研實力和發展優勢,她表示,香港正大力吸引各地人才留在香港。
“目前是香港創科發展的黃金時代,更是歷史性的機遇。只要我們搭建好金鳳凰的巢,鳳凰自然會飛來。”
專訪接近尾聲之際,記者請張曼莉回顧自己擔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兩年以來最難忘的時刻,她第一反應便是能夠見證不同企業落戶香港的儀式。“當站在不同的簽約儀式現場時,眼前浮現的是局長、創科局團隊、乃至連同政府不同部門的團隊全年無休地飛往世界不同城市,敲開一間間企業的大門,向他們推介香港,邀請他們落戶香港的片段。每一份成果都來之不易,每個人都為了香港的未來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付出。”此時,張曼莉正走在政府總部大樓的大堂中,川流不息的行人從我們身邊走過,向着某個目的地前行。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社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24/YmZEfvAxIqv9GKOuCMre3JDwrGkvXH1Xb8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