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萬裡
近日,香港“去殖民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7月10日,香港特區立法會三讀通過《2024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徹底抹去了香港現行法律中的“殖民殘餘”詞彙——如“女皇陛下”“立法局”“總督”等字眼。
在此之前,即便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已於2022年離世,即便“日不落帝國”的餘暉日漸黯淡,但150多年來殘存的英殖民沉痾卻依然在香港法律中“陰魂不散”,令人啼笑皆非。
今年是香港回歸的第27年,進行法律改革、刪除有殖民色彩的過時條文或表述,填補法律缺陷,是必然舉措、應有之義。
香港由治及興新階段,“去殖民化”刻不容緩!
“殖民殘餘”實乃港英政府“遺毒”
1842年,由於清政府的無能,香港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被迫開啟了長達150多年的“英式教化”。
殖民期間,英國政府處心積慮對香港實施愚民政策、奴化教育,培養“政治奴才”,從思想上實現對港人的去國家化、去民族化。
歷史教育嚴重扭曲。
據史料記載,英國殖民政府在香港強行灌輸英式文化,促使香港學生逐步淡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轉而崇拜嚮往英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成為“親英的傳教士”。
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的通識教育教材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妖魔化”內地的內容,甚至將美西方炮製的“中國威脅論”也搬到教材裡。
一段時間以來,在香港的教學實踐中,學生頻繁接觸、參與西式“街頭政治”,嚮往所謂的“英式民主”。
這樣的教育沒有讓香港年輕人真正了解當下中國的國情和發展趨勢,致使他們未能建立起對“中國”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極易成為美西方反華勢力的煽動對象。
前幾年,部分不明所以的香港青少年在煽動蠱惑之下,從事了反中亂港活動,參與人數之多、年齡之小,令人觸目驚心。
法律“去殖化”進程嚴重滯後
稱呼的問題。“法例用詞不準問題存在多年,早就應該改。”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陳曼琪早在2022年9月便致函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和香港特區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主席,要求加快完成本地法律“去殖民化”。
香港長期殘留殖民統治時期的法律條文,這對香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大障礙。
試想,如果法例上經常看到和殖民地相關的字眼,如“女皇陛下”“皇室”“忠於英國政府”“效忠”等,相關用語很容易對青年人產生“洗腦”效果,甚至影響長期記憶,使他們對“一國兩制”產生誤解。
假髮的問題。
香港法官在判案的時候,頭上總是頂着一片白色的“毛氈子”,美其名曰“爲了彰顯法庭的莊嚴”。
但這些其實都是英國殖民的殘留品,是早該被時代淘汰的產物。
相傳英王查理二世爲了遮住自己因病導致的脫髮,命人編制了一頂十分美麗的假髮,整天佩戴。國王的行為得到了臣子和百姓的紛紛效仿,假髮似乎看上去“更加莊嚴尊貴”,很快也成為了法官們的專用着裝。
2008年,英國宣布除了審理刑事訴訟的法官外,大部分法官和律師可以不用再頂着滑稽的髮套了。
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假髮的退場代表着英國司法系統現代化的一個嘗試。”
但時至今日,為何香港的大法官們卻遲遲不肯摘掉頭上的帽子呢?
原因竟然是,香港業內有相當一部分人覺得戴假發更能體現法律的神聖、公正,甚至認為隨意廢除會動搖法律的莊嚴地位。
這種荒謬的說法無疑是蒼白的,也暴露出香港法律界“去殖”進程的嚴重滯後。
香港退休法官黃汝榮曾說:“靠着假髮來維持法官的威嚴,這聽上去真讓人感到悲哀。”
“遺毒”不除 後患無窮
在港英當局長期抹黑和操控下,香港內部“黃黑”思想餘毒未除,部分港人在意識形態方面與內地形成了一道深深的鴻溝。
一些人對英倫時光的“懷舊”,似乎讓他們忽略了自己作為中國公民的身份。
“殖民遺毒”將“一國兩制”推至危險境地。
前些年,以黃之鋒、黎智英等為首的“港獨”分子明目張膽勾結外部勢力,竭力挑起政治爭拗和動亂,企圖搞亂香港,奪取管治權,將香港再度變成西方殖民地。
受此影響,非法“佔中”、旺角暴亂、“修例風波”等一系列政治社會事件持續升級,一度將“一國兩制”實踐推至極度危險的境地。
特別是在震驚中外的“修例風波”中,有人公然打出英國米字旗和英國殖民時期香港地區的旗幟“龍獅旗”,公然挑釁中央政府對香港主權的合法性。
諷刺的是,當律政司對“港獨”分子實施法律制裁時,卻還要受制於殘留的英式司法制度。
“大漢奸”黎智英聘用英國御用大律師歐文代表抗辯一案,香港三級法院均批准黎聘用外籍大律師作辯,均駁回律政司上訴,擾亂了香港憲制秩序和法治環境,嚴重挑戰“一國兩制”底線與香港《基本法》權威。
“去殖民色彩”才能真正實現“人心迴歸”
“一國兩制”實踐表明,香港問題的焦點並不是選擇“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道路”,而是如何推動“去殖民化”,增強香港市民的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
《香港國安法》開啟了香港撥亂反正、由亂及治的重要轉折,標誌着中央治港更加注重“全面管治權”的落實,更加強調香港這一特別行政區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
着眼未來,香港要想實現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必須推動“人心迴歸”,從文化上、思想上根除“殖民主義”毒瘤,補上“去殖民色彩”這一課。
香港是世界的香港,更是中國的香港。
目前,香港正積極朝着“去殖民色彩”的方向前進。
2021年底,香港紀律部隊放棄“英式步伐”,取而代之的是英姿颯爽的“中式步操”。
2022年7月,香港警隊“yes,sir!”口令被“是,長官!”取代。
本月11日,香港警隊宣布,將逐步取代現有外國制左輪手槍,改用國產手槍。
同時,已有不少香港法律界人士大聲疾呼拋棄“英式假髮”這一殖民象徵。
陳舊詞彙的消失,象徵着一個城市與歷史的告別,以及向前看、重新定義自身認同和未來方向的決心。
隨着此次法律中殖民字眼的刪除,香港“去殖民色彩”的進程將加速推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也將逐步紮根香港市民心中,並不斷發揚光大。
相信未來的歲月裡,香港在延續中西文化薈萃優勢、展示多元開放包容姿態的同時,能夠闊別過去的舊陰影,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昂首邁向新時代。
“去殖民化”再下一城,“東方之珠”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璀璨奪目!
來源:九萬裡的微信公眾平台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25/ndwqdRjQwdumtXH50wjq9o5h3slyJcr1juZ.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九萬裡
近日,香港“去殖民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7月10日,香港特區立法會三讀通過《2024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徹底抹去了香港現行法律中的“殖民殘餘”詞彙——如“女皇陛下”“立法局”“總督”等字眼。
在此之前,即便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已於2022年離世,即便“日不落帝國”的餘暉日漸黯淡,但150多年來殘存的英殖民沉痾卻依然在香港法律中“陰魂不散”,令人啼笑皆非。
今年是香港回歸的第27年,進行法律改革、刪除有殖民色彩的過時條文或表述,填補法律缺陷,是必然舉措、應有之義。
香港由治及興新階段,“去殖民化”刻不容緩!
“殖民殘餘”實乃港英政府“遺毒”
1842年,由於清政府的無能,香港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被迫開啟了長達150多年的“英式教化”。
殖民期間,英國政府處心積慮對香港實施愚民政策、奴化教育,培養“政治奴才”,從思想上實現對港人的去國家化、去民族化。
歷史教育嚴重扭曲。
據史料記載,英國殖民政府在香港強行灌輸英式文化,促使香港學生逐步淡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轉而崇拜嚮往英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成為“親英的傳教士”。
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的通識教育教材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妖魔化”內地的內容,甚至將美西方炮製的“中國威脅論”也搬到教材裡。
一段時間以來,在香港的教學實踐中,學生頻繁接觸、參與西式“街頭政治”,嚮往所謂的“英式民主”。
這樣的教育沒有讓香港年輕人真正了解當下中國的國情和發展趨勢,致使他們未能建立起對“中國”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極易成為美西方反華勢力的煽動對象。
前幾年,部分不明所以的香港青少年在煽動蠱惑之下,從事了反中亂港活動,參與人數之多、年齡之小,令人觸目驚心。
法律“去殖化”進程嚴重滯後
稱呼的問題。“法例用詞不準問題存在多年,早就應該改。”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陳曼琪早在2022年9月便致函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和香港特區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主席,要求加快完成本地法律“去殖民化”。
香港長期殘留殖民統治時期的法律條文,這對香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大障礙。
試想,如果法例上經常看到和殖民地相關的字眼,如“女皇陛下”“皇室”“忠於英國政府”“效忠”等,相關用語很容易對青年人產生“洗腦”效果,甚至影響長期記憶,使他們對“一國兩制”產生誤解。
假髮的問題。
香港法官在判案的時候,頭上總是頂着一片白色的“毛氈子”,美其名曰“爲了彰顯法庭的莊嚴”。
但這些其實都是英國殖民的殘留品,是早該被時代淘汰的產物。
相傳英王查理二世爲了遮住自己因病導致的脫髮,命人編制了一頂十分美麗的假髮,整天佩戴。國王的行為得到了臣子和百姓的紛紛效仿,假髮似乎看上去“更加莊嚴尊貴”,很快也成為了法官們的專用着裝。
2008年,英國宣布除了審理刑事訴訟的法官外,大部分法官和律師可以不用再頂着滑稽的髮套了。
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假髮的退場代表着英國司法系統現代化的一個嘗試。”
但時至今日,為何香港的大法官們卻遲遲不肯摘掉頭上的帽子呢?
原因竟然是,香港業內有相當一部分人覺得戴假發更能體現法律的神聖、公正,甚至認為隨意廢除會動搖法律的莊嚴地位。
這種荒謬的說法無疑是蒼白的,也暴露出香港法律界“去殖”進程的嚴重滯後。
香港退休法官黃汝榮曾說:“靠着假髮來維持法官的威嚴,這聽上去真讓人感到悲哀。”
“遺毒”不除 後患無窮
在港英當局長期抹黑和操控下,香港內部“黃黑”思想餘毒未除,部分港人在意識形態方面與內地形成了一道深深的鴻溝。
一些人對英倫時光的“懷舊”,似乎讓他們忽略了自己作為中國公民的身份。
“殖民遺毒”將“一國兩制”推至危險境地。
前些年,以黃之鋒、黎智英等為首的“港獨”分子明目張膽勾結外部勢力,竭力挑起政治爭拗和動亂,企圖搞亂香港,奪取管治權,將香港再度變成西方殖民地。
受此影響,非法“佔中”、旺角暴亂、“修例風波”等一系列政治社會事件持續升級,一度將“一國兩制”實踐推至極度危險的境地。
特別是在震驚中外的“修例風波”中,有人公然打出英國米字旗和英國殖民時期香港地區的旗幟“龍獅旗”,公然挑釁中央政府對香港主權的合法性。
諷刺的是,當律政司對“港獨”分子實施法律制裁時,卻還要受制於殘留的英式司法制度。
“大漢奸”黎智英聘用英國御用大律師歐文代表抗辯一案,香港三級法院均批准黎聘用外籍大律師作辯,均駁回律政司上訴,擾亂了香港憲制秩序和法治環境,嚴重挑戰“一國兩制”底線與香港《基本法》權威。
“去殖民色彩”才能真正實現“人心迴歸”
“一國兩制”實踐表明,香港問題的焦點並不是選擇“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道路”,而是如何推動“去殖民化”,增強香港市民的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
《香港國安法》開啟了香港撥亂反正、由亂及治的重要轉折,標誌着中央治港更加注重“全面管治權”的落實,更加強調香港這一特別行政區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
着眼未來,香港要想實現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必須推動“人心迴歸”,從文化上、思想上根除“殖民主義”毒瘤,補上“去殖民色彩”這一課。
香港是世界的香港,更是中國的香港。
目前,香港正積極朝着“去殖民色彩”的方向前進。
2021年底,香港紀律部隊放棄“英式步伐”,取而代之的是英姿颯爽的“中式步操”。
2022年7月,香港警隊“yes,sir!”口令被“是,長官!”取代。
本月11日,香港警隊宣布,將逐步取代現有外國制左輪手槍,改用國產手槍。
同時,已有不少香港法律界人士大聲疾呼拋棄“英式假髮”這一殖民象徵。
陳舊詞彙的消失,象徵着一個城市與歷史的告別,以及向前看、重新定義自身認同和未來方向的決心。
隨着此次法律中殖民字眼的刪除,香港“去殖民色彩”的進程將加速推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也將逐步紮根香港市民心中,並不斷發揚光大。
相信未來的歲月裡,香港在延續中西文化薈萃優勢、展示多元開放包容姿態的同時,能夠闊別過去的舊陰影,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昂首邁向新時代。
“去殖民化”再下一城,“東方之珠”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璀璨奪目!
來源:九萬裡的微信公眾平台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25/ndwqdRjQwdumtXH50wjq9o5h3slyJcr1j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