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 王一鳴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彰顯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用“兩個關鍵一招”,深刻闡明改革開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關鍵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就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根本上也要靠改革開放。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選擇。當前,世界上局部衝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對我國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國際戰略競爭從根本上說是制度的競爭。只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把自身的比較優勢、資源稟賦、發展潛力轉化為競爭優勢,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只有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用完善的制度防範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才能贏得戰略主動。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迫切需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既是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的過程,更是體制變革和創新的過程,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問題導向,通過補齊制度短板,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從體制機制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內在要求。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衞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開闢中國式現代化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
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決定》進一步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抓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牛鼻子”,發揮其牽引作用,才能以重點帶動全局,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經濟體制改革牽引力增強了,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全國人民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中提出,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科學回答了新時代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問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不斷提高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更為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新征程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必須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來解決,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擺在突出位置
《決定》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進一步強調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調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明確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決定》聚焦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對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部署。
圍繞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決定》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健全監管體制機制”和“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等,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圍繞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決定》提出了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等改革舉措。
圍繞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決定》提出,“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同時,《決定》還提出了完善市場信息披露制度、市場准入制度、企業退出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等改革要求。
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
《決定》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徵的生產力,既強調“新”的培育——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也強調“舊”的改造——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同時,強調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推動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是堅實支撐,數字經濟是重要驅動力量。《決定》明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等一系列要求,持續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決定》還對“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作出部署。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決定》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部署,明確提出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需要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決定》提出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強調要“構建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增強國家戰略宏觀引導、統籌協調功能”等。《決定》要求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這對加強存量資產管理、優化存量結構,把增量結構調整和存量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有重要意義。
圍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決定》圍繞健全預算制度,提出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績效評價制度、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統一預算分配權等;圍繞健全稅收制度,提出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健全直接稅體系等;圍繞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提出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等舉措。
圍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決定》從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等多方面作出前瞻性、系統性的頂層設計,並提出制定金融法,強調“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明確“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牆’”等。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決定》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圍繞城鄉融合,在“城”的方面,《決定》提出,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鄉”的方面,為解除進城落戶農民後顧之憂,決定提出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關鍵。《決定》提出,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各類耕地佔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協調機制。
城鄉融合發展,要補短板、強弱項。《決定》提出,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是改革開放40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我國已經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體系,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加上開放的國際市場,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顯著優勢,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提供有利條件,也為各國企業投資中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產業和市場環境。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決定》提出,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決定》提出,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並重點就創新發展數字貿易、創新提升服務貿易作出部署。在數字貿易方面,《決定》提出,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全球集散分撥中心,支持各類主體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設施,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國際物流樞紐中心和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在服務貿易方面,《決定》強調,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鼓勵專業服務機構提升國際化服務能力。《決定》還提出,加快推進離岸貿易發展,發展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務體系,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決定》明確提出,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在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決定》強調,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支持參與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在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決定》提出,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健全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這就要求香港主動適應外部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提升國際競爭力,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決定》強調,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這將為香港加強與內地合作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中國正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將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促進雙循環中不斷拓展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改革,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未來。
(作者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標題有編改,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8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29/x9HaqVAcVabI7jkWVusHW1nDLE2zmfxXWMF.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