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華仔(化名)在一次激烈的籃球訓練中遭遇外傷,導致左肩關節初次脫位。在當地醫院通過專業的手法復位與隨後的懸吊固定,華仔的肩關節得到了暫時的穩定。誰知在接下來的3年裏,華仔的左肩關節頻繁發生脫位,累計近20次之多,每一次都伴隨著擡手取物、日常穿脫衣物等簡單動作中的「不期而遇」,以及隨之而來的劇烈疼痛與活動受限,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專家提醒,首次肩關節脫位後的正規治療是預防習慣性脫位的關鍵所在。患者一旦發生肩關節脫位,應立即就醫,並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關節復位。
肩關節三年脫位20次
他終於找到解決之道
日前,華仔輾轉找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何河北副主任醫師。何河北給他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肩關節體格檢查以及影像檢查,最終診斷他為左肩關節Bankart損傷,即肩關節前方盂唇及關節囊撕裂,同時伴隨肱骨頭後上方的骨性缺損。針對這一復雜病情,何河北為華仔量身定製了一套詳盡的手術方案。
手術過程中,何河北利用肩關節鏡精確操作。他巧妙地使用了帶線錨定技術,不僅修復了前方撕裂的盂唇,恢復了肩關節的穩定性,還通過岡下肌填塞的方式,實現了前方阻擋與後方拉力的雙重保障,大大降低了再脫位的風險。術後,華仔的恢復進展順利。
肩關節脫位不反復
初次診治是關鍵
肩關節習慣性脫位,是指在無顯著外力沖擊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如簡單的手臂伸展、衣物穿脫、背部擦拭或掛取衣物等動作中,肩關節自發脫位的現象。此病癥多見於20至40歲的青壯年人群。
何河北表示,即便是最細微的外力,如日常穿衣時的一個簡單伸手動作,都可能觸發肩關節的再次脫位,給患者帶來突如其來的疼痛與不便,且多數情況下,患者能憑借自身力量或他人的輕微幫助實現復位,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何河北強調,首次肩關節脫位後的正規治療是預防習慣性脫位的關鍵所在。患者一旦發生肩關節脫位,應立即就醫,並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關節復位。復位後,必須嚴格遵守醫囑,將肩關節固定至少3~4周,以促進受損組織的愈合與修復。隨後,在去除外固定後,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開展功能鍛煉,以恢復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性。
若首次脫位後未能得到妥善處理,如固定時間不足、過早進行肩部活動等,將導致肩關節盂唇與盂緣的進一步分離與磨損,其形態與位置發生根本性變化,這些均為習慣性脫位的溫床。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青少年及運動愛好者由於身體活躍度高、參與運動頻繁,更易成為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受害者。何河北強調,對於這一群體而言,初期的及時診斷與正規治療至關重要,切勿因忽視或拖延而加重病情。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30/wEX4YyHU0kftZEwNte8cSfmMUXvM4pf5wlw.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