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希春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和規律性把握,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是一個內涵豐富完整、層次結構清晰、邏輯嚴密且各部分相互關聯、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科學體系,其體系性主要體現在具有豐富完整的思想內涵、合規律性的科學方法論原則和鮮明的實踐性本質特徵等方面。
一、豐富完整的思想內涵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論貢獻,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的豐富性、完整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十二個方面:
(一)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特徵。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馬克思主義是靈魂、是旗幟,決定着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和性質。2016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2017年9月,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習近平再次強調:“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泉源。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2023年6月,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習近平又指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引領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指針。
(二)文化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2013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中,習近平提出:“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着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還一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例如,2018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2023年6月,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習近平又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
(三)首要政治任務: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
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統一體系,其中思想、意識、觀念處於文化的核心層,是文化的內核,屬於思想形態的文化。2023年10月,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大的理論成果,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首要政治任務,就是堅持用這一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具體而言,就是要切實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心環節、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第一位的要求,堅持不懈引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深刻領會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蘊含的堅定信仰信念、鮮明人民立場、強烈歷史擔當、求真務實作風、勇於創新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推動其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四)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2023年6月,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10月,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又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五)戰略任務: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項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例如,在2013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2022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2023年10月,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強調要着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總之,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重大要求,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的堅強保障。
(六)基礎工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承載着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追求,體現着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是決定社會主義文化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最深層次的要素,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內核。2014年2月,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明確提出,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2018年8月,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出,要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2022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2023年10月,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七個着力”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是推進文化發展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道德思想基礎。
(七)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明確提出了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一重大命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最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2019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要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只有深化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歷史必然性的認識,才能匯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着眼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八)人類文明新形態: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文明平等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2021年7月,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2022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現代文明是在現代化運動中生成的。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文明平等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弘揚人類共同價值觀,是實現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前提。2023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這一文明倡議,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指明了前進方向。
(九)工作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立場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人民立場,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基點,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首先,文化發展為了人民。在2014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2016年5月,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強調,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彰顯了黨的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從根本上回答了文化建設“為了誰”的問題。其次,文化發展依靠人民。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強調文化發展中要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科學回答了文化建設文明發展“依靠誰”的問題。再次,文化發展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的要求。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後,文化發展的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24年5月,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文化的核心要義是以“文”化“人”,根本目標在於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素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十)根本路徑: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鞏固新的文化生命體
2021年7月,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了“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從五個方面深刻闡明了“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兩個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築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並有力地作用於道路、理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闡明“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可以說,“兩個結合”的提出,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根本路徑。
(十一)領導力量:堅持和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文化具有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意義,只有掌握文化領導權,才能通過文學、藝術、教育等文化形態,確立黨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2023年10月,習近平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了“七個着力”的要求,其中第一條就是“着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擔負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政治保證。始終堅持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必須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牢牢把握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牢牢把握文化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文化健康發展,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十二)地位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文化的本質就在於以無形的意識和觀念影響有形的存在和具體的現實,作用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改變人的精神狀況,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2023年10月,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了文化的定位,這就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現代化,根本在於人的現代化;民族復興,人是決定因素。習近平這一科學論斷,明確了文化發展的歷史定位,對於完成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合規律性的科學方法論原則
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中,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科學地闡明了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方法論原則,是對文化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和科學把握,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科學指導和行動指南,具有重要的科學方法論意義。
(一)堅定文化自信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前提和先決條件
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自我肯定和對自身文化抱有的堅定信念,體現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立場和文化價值取向,在文化發展中具有根本性的基礎作用。堅定文化自信,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素來就有文化自信的底氣,正是因為懷有這種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華民族才能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堅持中華文化的根本立場,堅持中華民族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在借鑒吸納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明。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礎上的。這一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更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礎。2020年9月,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革命和建設中孕育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歷史基礎和現實依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力量。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氣。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重要最根本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關乎國家和民族精神獨立的根本性問題。2016年11月,習近平在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自信和精神的獨立,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失去基礎支撐。文化自信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精神支撐,文化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具有深層支撐作用。可以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的發展繁榮是建立在文化傳承基礎之上的,新的文化創造只能在已有文化基礎上進行。“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堅定文化自信,是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堅定文化自信,擔負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高揚我們民族的文化理想,高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旗幟,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二)秉持開放包容是推進文化發展繁榮的成功經驗和歷史規律
秉持開放包容,是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推動文化發展繁榮的成功經驗和歷史規律,是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持的準則和規範,體現了文化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開放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從春秋戰國到漢唐乃至宋元明清,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深入,中華文明以其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學習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並加以融合創新,在豐富發展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同時以輝煌的文明成果回饋世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正如2019年5月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所指出的,“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中華文化兼收並蓄的開放包容性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這是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多年久盛不衰的重要基因,也正是這種開放包容性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帶來了光明的發展前景。
開放包容,增進了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為中華文明的興盛帶來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堅持文明平等原則,主張不同文明之間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並蓄,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還強調指出:“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開放包容為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注入了不竭動力,特別是近現代以來,中華文明超越了“西化”與“復古”,走上了一條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書寫了新的歷史篇章。
開放包容是文化發展的本質要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離不開堅守自身文化的主體性,也離不開發揚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性。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培育我們時代的新文化。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文明交流互鑒的目的就是通過與其他文明交融交匯,吸收借鑒,豐富發展自身文化的主體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學習借鑒外來文化,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可以形成一批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現代文明成果。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思想、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是中華文明開放包容性、創新創造性相統一的根本所在。
(三)堅持守正創新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方法和科學路徑
2023年6月,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守正創新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傳統,是堅持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統一,體現了真理性堅守與實踐性探索的辯證統一,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科學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黨的行動指南,是黨的靈魂和旗幟,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在當今時代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文化根基,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堅守好這個魂脈和根脈,是文化創新發展繁榮的基礎和前提。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根本路徑就是要堅持守正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經歷時代的“切換”,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其現代化轉化,才能成為我們時代的新的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引領、融會、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保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建設好我們時代新的文化。
堅持守正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是要以中華文明為源頭活水,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融會貫通,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強大的精神文化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激發、相互成就,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熔鑄成有機的、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的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三、鮮明的實踐性本質特徵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放眼世界發展全局、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基礎上產生的,其最鮮明最突出最根本的特徵就是其實踐性。這一實踐性根本特徵又突出地表現在推進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動人類社會和平發展、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闢科學社會主義新境界等方面,深刻體現了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辯證統一性。
(一)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着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注重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出發,把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思考、來布局、來推進,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突出特點。
一是強調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獨特“戰略資源”,運用於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力量。例如,2013年9月,習近平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時指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是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例如,2013年3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三是強調文化要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支撐和文化條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就是要實現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創造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為全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撐、文化保障。2023年10月,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二)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深刻影響和改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廣闊的文化視野觀照當今世界,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提出解決世界問題的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貢獻。
一是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申明中國主張,闡明中國外交政策,處理外交關係。在處理與周邊國家關係中,習近平提出了堅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親和色彩。例如,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要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夥伴。在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方面,注重通過中國文化理念、中國文化精神傳達中國聲音,申明中國主張。例如,2015年10月,習近平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中指出,當今世界,開放包容、多元互鑒是主基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主旋律。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和平的基因深植於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中國倡導國際社會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持國際關係民主化,堅持正確義利觀,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在處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方面,習近平同樣注重運用中國文化元素、中國文化符號闡明中國的主張。例如,2013年3月,習近平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發表演講,提出發展中非關係:對待非洲朋友,我們講一個“真”字;開展對非合作,我們講一個“實”字;加強中非友好,我們講一個“親”字;解決合作中的問題,我們講一個“誠”字。真、實、親、誠,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固有元素,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定的內涵。
二是從中國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提供世界和平發展的中國方案,改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2014年6月,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出: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促進文明互鑒、尊重道路選擇、堅持合作共贏、倡導對話和平。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應該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等。“一帶一路”倡議落實在具體文化交流層面,則是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在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領域搭建更多合作平台、開闢更多合作渠道,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加大雙向引智和人才培養力度。實施“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深化與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建設。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旅遊產品。“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在開放中發展,在融合中共存。
三是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闡明中國觀點,為世界文明平等交流互鑒發展提供中國主張。2023年3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發表主旨講話,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提出全球文明的“四個共同倡導”,即“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以“四個共同倡導”為主要內容的全球文明倡議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習近平向國際社會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等一系列蘊含中國文化精神的中國主張,為推動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注入了新的強大驅動力,彰顯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世界意義。
(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闢科學社會主義新境界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植根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有着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蘊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政治訴求和社會理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構想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觀。2017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習近平提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我們認為,世界各國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2016年12月,習近平在二〇一七年新年賀詞中向世界人民宣示,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我真誠希望,國際社會攜起手來,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為世界謀大同,表達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社會理想和追求,寄託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道德情懷和價值信仰。
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這一基本哲學精神。2014年5月,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着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當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正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實行互利共贏對外開放戰略,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精神。
三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下為公,萬國咸寧”的公平觀。2015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慼與共。2022年4月,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人類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各國要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向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方向,攜手迎接挑戰、合作開創未來。”中國人追求天下為公的理想和目標,是期望能夠化天下為一家,實現“萬國咸寧”,整個世界成為一個人類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四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以義為先,義利並舉”的義利觀。2015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全面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思想內涵,並明確指出:“大國與小國相處,要平等相待,踐行正確義利觀,義利相兼,義重於利。”2019年3月,習近平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正確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兼顧,構建命運與共的全球夥伴關係”。“以義為先,義利並舉”的義利觀,不是從自身或個別國家的利益出發,而是從整個世界的利益出發想問題、辦事情。在政治上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在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義利兼顧,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成為中國人處理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活動的重要行為準則,成為在國際上主持公平正義的一面精神旗幟。
五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觀。2014年9月,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就特別強調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觀點。他說,“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着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2017年1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呼籲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由此可以看出,習近平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淵源和內生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正在深刻地改變着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發展格局,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於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四、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上文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體系性研究,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習近平文化思想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表達;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蘊含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確立了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科學方法論原則;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具有廣闊的文化視野,深刻回答了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文明交流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問題,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的新境界,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現世界經濟政治秩序重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文化指引和實踐導向。
(作者係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1/Io6ROePFXobywz9UWCgb6IkGYwOOA09O7fQ.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