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香港 陳栢緯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全球生命、經濟財產損失無法估量。全球合作共同應對世界極端天氣成為共識。香港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其中一個創始地區會員,香港天文台70多年來亦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無間,香港天文台台長陳栢緯博士就此撰文進行介紹。
香港天文台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多年
世界氣象組織(WMO)為聯合國轄下專責天氣、氣候、水及相關環境事務的機構,目前有187個成員國和6個成員地區,主要職責包括推動氣象研究及觀測、數據及技術交流,促進氣象及有關觀測的標準化,以及培訓、服務應用等方面的區域及國際合作,以實現最終目標——讓每個成員,不論大小貧富,都能平等地獲得相同質量的觀測及處理後的數據,以支持各成員履行保護人民和協助經濟發展的職責。
香港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其中一個創始地區會員,七十多年來,香港天文台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無間,攜手促進區域和國際氣象合作。多年來天文台和周邊地區交換氣象數據,發揮聯通國際的重要,並積極參與、擴闊和深化國際合作及相關科研,推進香港及全球氣象方面的技術發展。我們亦與世界氣象組織密切合作以提升天氣預測服務水準,及早預警極端天氣,保障人民安全。
基礎設施委員會向世界氣象大會
提出決策建議
天文台工作人員一直在世界氣象組織轄下多個技術委員會、常設委員會、研究組和專家組擔任不同職務。基礎設施委員會是世界氣象組織的兩個技術委員會之一,負責協助開發及實施全球協調的地球系統觀測、數據交換和數據處理及預測系統。基礎設施委員會亦會就氣象和水文業務的方法、程序、技術與作業模式的國際標準,向執行理事會以及世界氣象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世界氣象大會提出建議,以納入世界氣象組織的技術規則、指南和手冊。
世界氣象組織下屬的基礎設施委員會有三大支柱,分別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信息系統、綜合處理與預測系統。
一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WMO Integrated Global Observing System, WIGOS)。WIGOS是世界氣象組織最重要的框架之一,其涵蓋 WMO 所有觀測系統,以滿足會員要求。WIGOS促進WMO會員共同推動觀測系統、相容性及觀測資料在世界範圍內的交換工作。WIGOS觀測系統包括世界天氣監視網計劃的全球觀測系統、全球大氣監視網計劃的觀測部分、水文和水資源計劃的 WMO 水文觀測系統及全球冰凍圈觀測(GCW)的部分,均包括各自的地面和太空觀測系統。透過推廣夥伴合作關係,整合國際上最新的科技技術,藉此協助會員提高觀測能力,加強各區域、國家和全球觀測覆蓋度,提高經濟效益,進一步增加我們對地球的了解,以應對太空及地面觀測和預測的挑戰。
二是世界氣象組織的信息系統 (WMO Information System,WIS)。WIS用於所有會員和相關國際計劃開展資訊收集與數據共享,提供靈活、可擴充的資料管理和資料通信架構,充分利用相關的資訊科技規範和國際標準。WMO信息系統的資料通信網絡為全球、區域和國家資料通信系統的一體化作出規定,以確保在可接受的時間延遲範圍內傳輸所需的資訊。WIS簡化了國際、區域和國家之間的資料共享程序,並降低成本,令所有會員都能實時發送及接收關鍵資訊。
三是綜合處理與預測系統(WMO Integrated Processing and Prediction System,WIPPS)。WIPPS是由WMO成員各自運作的業務中心所組成的全球網絡,為各成員和相關業務組織提供有關業務應用所需的產品和服務。WIPPS讓會員能獲取和使用最先進數值預報模式產品,減少較落後國家與較先進國家的預測能力差距,提高全體成員的服務能力。
落實“全民預警”應對世界極端天氣
聯合國在2022年發起“全民預警”倡議,確保在五年內,每個人都能夠得到早期預警系統的保護,免受洪水、熱浪、風暴和海嘯等日益嚴重的極端自然災害的影響。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多災種預警系統框架的核心組成部分,天文台今年推出新版本“惡劣天氣資訊中心”(SWIC 3.0)網站,為落實聯合國全民預警倡議作出貢獻。本系統旨在提高與極端和潛在高影響天氣、水和氣候事件相關的權威警報和資訊的可用性,SWIC 3.0網站收集世界各地特別是氣象和水文部門提供的預警,為所有成員及全球用戶包括公眾提供權威警報資訊,以便能夠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
天文台亦於2018年6月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七十次會議上,獲指定為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為區內氣象機構提供有關重大天氣事件的臨近預報產品與技術,此舉充分肯定了天文台在這一方面的重要地位。展望未來,天文台將繼續與世界氣象組織及技術委員會成員攜手合作,推動氣象事業的發展,減少災害風險,確保公眾安全。
氣候變化為全球帶來的威脅有目共睹,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指出,2023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而過去9年(2015-2023年)亦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9年。多項氣候變化的指標都創下新紀錄。2023年全球平均海平面達衛星觀測記錄新高,反映出海洋持續變暖以及冰川和冰蓋融化的現實。
2023年,氣候變化帶來極端高溫,這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7月,北半球多國受熱浪侵襲,美國西南部及中國西北部曾錄得超過50度的高溫,而墨西哥的熱浪則奪去超過二百人的性命。全球氣溫上升亦加劇了冰川融解,當年5至8月的南極海冰覆蓋範圍均是自有衛星數據以來該月份最低。而當年2月中新西蘭受氣旋Gabrielle帶來的極端降雨影響,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而熱帶氣旋杜蘇芮的殘餘環流則在7月令中國華北地區暴雨成災。
監察溫室氣體非常重要
隨著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更加頻繁,所以,監察溫室氣體非常重要。在基礎設施委員會第三次屆會上,大會決議要求基礎設施委員會與其他委員會通過聯合研究組,基於全球大氣監視網下的現有能力,以正在開展的活動為基礎,包括全球溫室氣體綜合信息系統和其他相關國際框架,進一步發展“全球溫室氣體監視網”(監視網)的概念。監視網將填補關鍵的信息缺口,提供一個經過整合的運作框架,集合所有觀測系統以及與溫室氣體監測相關的數值模型和數據同化能力,致力減少評估氣候行動效果時的不確定性。監視網將有助分析和評估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所採取的減緩行動對氣候狀態的影響。基礎設施委員會詳細討論了監視網從研究到業務運作的過渡,涉及地面觀測系統的設施部署和基於太空觀測系統的整合。在氣候危機的背景下,氣象界的業務運作必須具有持續性,監視網正進行大量至關重要的研究工作,我們將會繼續努力推動監視網的落實。
監察天氣及氣候的同時,亦要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世界氣象組織2024-2027年戰略計劃》將環境可持續性確定為長期目標下的戰略目標之一,同時將“確保世界氣象組織觀測計劃的環境可持續設計”訂為另一個長期目標的重點領域。世界氣象組織為實現這些目標,將在基礎設施委員會之下成立環境可持續性研究組,並提出可行的方案和建議,盡量減少世界氣象組織全球綜合觀測系統、信息系統和綜合處理與預測系統對環境的影響,實現淨零排放,同時又不損害這些系統帶來的好處。
面對世界極端天氣,香港不能獨善其身
2023年,全年十二個月的氣溫都較正常高,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第二暖的年份,全年平均氣溫達24.5度,較1991至2020年正常值高1.0度,而全年平均最低氣溫22.6度及平均最高氣溫27.2度分別為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最高及其中一個第二高。全年54 日酷熱天氣日數,亦是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最多,56個熱夜則為有記錄以來第二多。我們亦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夏季(6月至8月),當中8月的熱夜數目共15天,是其中一個8月最高紀錄。去年9月1-2日超強颱風“蘇拉”正面吹襲香港,天文台繼2018年“山竹”襲港後再次發出十號風球,本港多處風力達颶風程度。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提升防災意識及應變能力。
2024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走在氣候行動最前線”。氣候危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極端天氣頻發、海平面上升……種種跡象都在警告我們,氣候變化正威脅我們的家園。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每個人的行動對減緩全球暖化都十分重要。我們必須立刻行動,在日常生活中節能減排,例如選擇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減少使用化石燃料,避免日常生活中的浪費……每個人多做一點,就能讓我們盡快達至碳中和的目標。一點一點的努力匯聚在一起就會化為強大的力量,讓我們攜手前行,為下一代構建更加美好的家園。
(作者係世界氣象組織基礎設施委員會聯合副主席、香港天文台台長,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8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2/EM0fTVhrocU32vOAg7A4bPHZgvS5LuywdOz.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香港 陳栢緯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全球生命、經濟財產損失無法估量。全球合作共同應對世界極端天氣成為共識。香港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其中一個創始地區會員,香港天文台70多年來亦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無間,香港天文台台長陳栢緯博士就此撰文進行介紹。
香港天文台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多年
世界氣象組織(WMO)為聯合國轄下專責天氣、氣候、水及相關環境事務的機構,目前有187個成員國和6個成員地區,主要職責包括推動氣象研究及觀測、數據及技術交流,促進氣象及有關觀測的標準化,以及培訓、服務應用等方面的區域及國際合作,以實現最終目標——讓每個成員,不論大小貧富,都能平等地獲得相同質量的觀測及處理後的數據,以支持各成員履行保護人民和協助經濟發展的職責。
香港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其中一個創始地區會員,七十多年來,香港天文台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無間,攜手促進區域和國際氣象合作。多年來天文台和周邊地區交換氣象數據,發揮聯通國際的重要,並積極參與、擴闊和深化國際合作及相關科研,推進香港及全球氣象方面的技術發展。我們亦與世界氣象組織密切合作以提升天氣預測服務水準,及早預警極端天氣,保障人民安全。
基礎設施委員會向世界氣象大會
提出決策建議
天文台工作人員一直在世界氣象組織轄下多個技術委員會、常設委員會、研究組和專家組擔任不同職務。基礎設施委員會是世界氣象組織的兩個技術委員會之一,負責協助開發及實施全球協調的地球系統觀測、數據交換和數據處理及預測系統。基礎設施委員會亦會就氣象和水文業務的方法、程序、技術與作業模式的國際標準,向執行理事會以及世界氣象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世界氣象大會提出建議,以納入世界氣象組織的技術規則、指南和手冊。
世界氣象組織下屬的基礎設施委員會有三大支柱,分別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信息系統、綜合處理與預測系統。
一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WMO Integrated Global Observing System, WIGOS)。WIGOS是世界氣象組織最重要的框架之一,其涵蓋 WMO 所有觀測系統,以滿足會員要求。WIGOS促進WMO會員共同推動觀測系統、相容性及觀測資料在世界範圍內的交換工作。WIGOS觀測系統包括世界天氣監視網計劃的全球觀測系統、全球大氣監視網計劃的觀測部分、水文和水資源計劃的 WMO 水文觀測系統及全球冰凍圈觀測(GCW)的部分,均包括各自的地面和太空觀測系統。透過推廣夥伴合作關係,整合國際上最新的科技技術,藉此協助會員提高觀測能力,加強各區域、國家和全球觀測覆蓋度,提高經濟效益,進一步增加我們對地球的了解,以應對太空及地面觀測和預測的挑戰。
二是世界氣象組織的信息系統 (WMO Information System,WIS)。WIS用於所有會員和相關國際計劃開展資訊收集與數據共享,提供靈活、可擴充的資料管理和資料通信架構,充分利用相關的資訊科技規範和國際標準。WMO信息系統的資料通信網絡為全球、區域和國家資料通信系統的一體化作出規定,以確保在可接受的時間延遲範圍內傳輸所需的資訊。WIS簡化了國際、區域和國家之間的資料共享程序,並降低成本,令所有會員都能實時發送及接收關鍵資訊。
三是綜合處理與預測系統(WMO Integrated Processing and Prediction System,WIPPS)。WIPPS是由WMO成員各自運作的業務中心所組成的全球網絡,為各成員和相關業務組織提供有關業務應用所需的產品和服務。WIPPS讓會員能獲取和使用最先進數值預報模式產品,減少較落後國家與較先進國家的預測能力差距,提高全體成員的服務能力。
落實“全民預警”應對世界極端天氣
聯合國在2022年發起“全民預警”倡議,確保在五年內,每個人都能夠得到早期預警系統的保護,免受洪水、熱浪、風暴和海嘯等日益嚴重的極端自然災害的影響。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多災種預警系統框架的核心組成部分,天文台今年推出新版本“惡劣天氣資訊中心”(SWIC 3.0)網站,為落實聯合國全民預警倡議作出貢獻。本系統旨在提高與極端和潛在高影響天氣、水和氣候事件相關的權威警報和資訊的可用性,SWIC 3.0網站收集世界各地特別是氣象和水文部門提供的預警,為所有成員及全球用戶包括公眾提供權威警報資訊,以便能夠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
天文台亦於2018年6月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七十次會議上,獲指定為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為區內氣象機構提供有關重大天氣事件的臨近預報產品與技術,此舉充分肯定了天文台在這一方面的重要地位。展望未來,天文台將繼續與世界氣象組織及技術委員會成員攜手合作,推動氣象事業的發展,減少災害風險,確保公眾安全。
氣候變化為全球帶來的威脅有目共睹,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指出,2023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而過去9年(2015-2023年)亦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9年。多項氣候變化的指標都創下新紀錄。2023年全球平均海平面達衛星觀測記錄新高,反映出海洋持續變暖以及冰川和冰蓋融化的現實。
2023年,氣候變化帶來極端高溫,這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7月,北半球多國受熱浪侵襲,美國西南部及中國西北部曾錄得超過50度的高溫,而墨西哥的熱浪則奪去超過二百人的性命。全球氣溫上升亦加劇了冰川融解,當年5至8月的南極海冰覆蓋範圍均是自有衛星數據以來該月份最低。而當年2月中新西蘭受氣旋Gabrielle帶來的極端降雨影響,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而熱帶氣旋杜蘇芮的殘餘環流則在7月令中國華北地區暴雨成災。
監察溫室氣體非常重要
隨著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更加頻繁,所以,監察溫室氣體非常重要。在基礎設施委員會第三次屆會上,大會決議要求基礎設施委員會與其他委員會通過聯合研究組,基於全球大氣監視網下的現有能力,以正在開展的活動為基礎,包括全球溫室氣體綜合信息系統和其他相關國際框架,進一步發展“全球溫室氣體監視網”(監視網)的概念。監視網將填補關鍵的信息缺口,提供一個經過整合的運作框架,集合所有觀測系統以及與溫室氣體監測相關的數值模型和數據同化能力,致力減少評估氣候行動效果時的不確定性。監視網將有助分析和評估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所採取的減緩行動對氣候狀態的影響。基礎設施委員會詳細討論了監視網從研究到業務運作的過渡,涉及地面觀測系統的設施部署和基於太空觀測系統的整合。在氣候危機的背景下,氣象界的業務運作必須具有持續性,監視網正進行大量至關重要的研究工作,我們將會繼續努力推動監視網的落實。
監察天氣及氣候的同時,亦要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世界氣象組織2024-2027年戰略計劃》將環境可持續性確定為長期目標下的戰略目標之一,同時將“確保世界氣象組織觀測計劃的環境可持續設計”訂為另一個長期目標的重點領域。世界氣象組織為實現這些目標,將在基礎設施委員會之下成立環境可持續性研究組,並提出可行的方案和建議,盡量減少世界氣象組織全球綜合觀測系統、信息系統和綜合處理與預測系統對環境的影響,實現淨零排放,同時又不損害這些系統帶來的好處。
面對世界極端天氣,香港不能獨善其身
2023年,全年十二個月的氣溫都較正常高,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第二暖的年份,全年平均氣溫達24.5度,較1991至2020年正常值高1.0度,而全年平均最低氣溫22.6度及平均最高氣溫27.2度分別為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最高及其中一個第二高。全年54 日酷熱天氣日數,亦是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最多,56個熱夜則為有記錄以來第二多。我們亦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夏季(6月至8月),當中8月的熱夜數目共15天,是其中一個8月最高紀錄。去年9月1-2日超強颱風“蘇拉”正面吹襲香港,天文台繼2018年“山竹”襲港後再次發出十號風球,本港多處風力達颶風程度。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提升防災意識及應變能力。
2024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走在氣候行動最前線”。氣候危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極端天氣頻發、海平面上升……種種跡象都在警告我們,氣候變化正威脅我們的家園。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每個人的行動對減緩全球暖化都十分重要。我們必須立刻行動,在日常生活中節能減排,例如選擇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減少使用化石燃料,避免日常生活中的浪費……每個人多做一點,就能讓我們盡快達至碳中和的目標。一點一點的努力匯聚在一起就會化為強大的力量,讓我們攜手前行,為下一代構建更加美好的家園。
(作者係世界氣象組織基礎設施委員會聯合副主席、香港天文台台長,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8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2/EM0fTVhrocU32vOAg7A4bPHZgvS5LuywdOz.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