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國與法國建交60周年,甲子重逢再出發,中法在傳承深厚友誼的基礎上,持續推動文化遺產多領域多層次交流合作,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闊天空中共同閃耀、交相輝映。
文|北京 樂欣
兩國元首引領搭建文化遺產合作平台
2024年5月5日至7日,應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對法蘭西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訪問期間,中法雙方發表了四份聯合聲明,簽署了18項部門間協議,其中《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關於互辦文物展覽的合作意向書》《中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關於木質遺存與土遺址保護科學研究之合作協議書》兩個協議,涉及兩國文化遺產合作。
長期以來,文化遺產合作是中法兩國元首共同關注的議題,兩國元首在多次會見時均提及和關心,並親自參與和主導了多項合作。
圓明園獸首回歸是當年震驚中外的一件大事,也是中法友誼的見證。2013年4月,經多方斡旋和努力,中法雙方就法國皮諾家族無償歸還中國圓明園銅鼠首和兔首事項達成一致。6月,中法雙方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交接儀式,兩件圓明園獸首順利回歸祖國。這一流失文物成功返還實踐,促使兩國在防止文物走私、促進流失文物返還領域進一步擴大雙邊合作、搭建完善機制平台。
2015年4月,時任中國駐法大使翟雋代表中國政府接收法國政府通過原始捐贈人弗朗索瓦·皮諾先生返還的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吉美博物館”)藏甘肅大堡子山流失金器中4件鷙鳥形金飾片。5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接收了法國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安返還的28件長方形金飾片。至此,吉美博物館原藏甘肅大堡子山流失金器全部回歸中國,32件文物劃撥入甘肅省博物館館藏。
近年來,兩國元首見證簽署關於中法文化遺產領域合作的系列聯合聲明,內容涵蓋政策溝通、瀕危文化遺產保護、水下考古、文物展覽、藏品安全、防止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博物館和世界文化遺產地管理等,對文化財產安全管理、文化財產進出境管理等方面的交流與培訓作出指導,並為開展巴黎聖母院保護修復和秦始皇陵兵馬俑保護研究合作作出框架安排。
2022年,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作為中國政府代表,以視頻方式出席“衝突地區遺產保護國際聯盟”第二屆捐助方會議並致辭。該聯盟由法國、阿聯酋於2016年發起成立,已成為文化遺產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國際組織之一。近年來,中國深度參與聯盟決策與管理,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聯盟核心治理機構董事會和科學委員會中分別有一名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全球首批“文物避難所”之一。這是中國首次從開端起就深度參與的一個全球性專門文化遺產國際組織,推動中國文物保護理念與文化遺產國際治理體系相融合。
為全新規劃後疫情時代中法文化遺產合作,國家文物局立足已有合作基礎和未來設想,向法方提出簽署2023至2025年文化遺產領域合作路線圖,為兩國共同開展巴黎聖母院現場修復、兵馬俑保護修復研究合作、公輸堂和茂陵等項目合作作出具體安排,並再次重申兩國關於繼續預防和打擊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全力支持“衝突地區遺產保護國際聯盟”的意願。2023年4月,在兩國元首見證下,李群與法國文化部長里馬·阿卜杜勒·馬拉克簽署了該文件。
此次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中法雙方簽署的兩份協議,正是落實上述共識與合作機制的具體行動,成為新時代中法文化遺產合作又一重要里程碑,是雙方傳承友誼、著眼長遠,攜手再出發的又一次雙向奔赴。
用文物展示中法文明優秀成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2014年3月,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台上,習近平主席深刻闡述了文明交流互鑒的世界意義。
作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的重要文化合作項目之一,“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於同年10月在法國吉美博物館開幕。習近平主席和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分別為展覽題寫序言,並共同擔任監護人。展覽精選來自中國9個省份27家文博單位的150組、456件文物及3件輔助展品,珍貴精美的中國文物、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讓法國公眾大飽眼福。
展覽期間,中國還派出由考古學家、博物館學專家組成的代表團到法國博物館、高校進行系列漢文化主題的學術演講等活動,進一步加深法國民眾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與了解。此外,國家文物局還向吉美博物館贈送“文物帶你看中國”3D數字觸摸屏,這是中國官方首次以“捐贈人”身份向法國國立博物館進行捐贈,可謂創新之舉。
今年迎來中法建交60周年。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60周年慶祝活動上發表視頻致辭時指出,以2024中法文化旅遊年、巴黎奧運會為契機,擴大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2024中法文化旅遊年期間,中法兩國將合作帶來文化遺產、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沉浸式體驗、手工藝等數百項貫穿全年的精彩文化活動,力圖為兩國民眾帶來豐富的跨文化交流體驗。其中,一場春天的重逢與一場秋天的再聚備受矚目。
時光回溯至300多年前,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以紫禁城和凡爾賽宮為中心,兩國之間人員往來、思想交匯、文化交流廣泛而深入,被認為締造了中法宮廷間交往交流的“黃金時代”。300多年後的春天,“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在北京故宮文華殿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以及其他機構收藏的約200件文物精品匯聚一殿。六百歲的故宮和四百歲的凡爾賽宮是歐亞大陸上兩座聞名遐邇的輝煌宮殿,是中法各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共同見證了兩國數百年的交往歷史。當紫禁城遇見凡爾賽宮,不僅是中法文物跨越時空的相逢,更是兩國文明不遠山海的交融。
另一個重要項目還將於今秋華麗呈現。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法國吉美博物館再度達成合作意向,將舉辦唐代文物主題展覽,同時吉美博物館藏品也將來華展出。該展覽以中國唐代為主題,選取陝西、河南、新疆等10餘個省(區、市)近30家文博機構200餘件(套)展品,展現開放包容、兼收並蓄、多元融合的唐代璀璨文明,為法國觀眾獻上來自大唐盛世的文化與美學盛宴。
攜手合作共同守護人類文化遺產
擁有850多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是法國的一塊文明瑰寶。這座矗立在塞納河畔的哥特式建築被稱為“法國的一部分”,是法國乃至歐洲藝術與文化的象徵。2019年4月,維修中的巴黎聖母院因電路故障突發火災,熊熊烈火之下,巴黎聖母院三分之二的屋頂架構遭焚毀,建造於19世紀的塔尖轟然倒塌,教堂內堆滿焚落的建築殘骸。
與法國巴黎聖母院一樣,中國秦始皇帝陵也曾使用大量的木質材料且存在過火木質遺存。如秦兵馬俑坑的建築有大量棚木、枋木、立柱、地栿等木質構件,出土了戰車、兵器局部構件等木質遺跡,這些木質遺存在歷史上遭到過不同程度的焚燒,這與巴黎聖母院情況類似。因此,中法決定展開一次新的攜手,選擇了木質遺存保護研究這一共性問題。
2019年11月,中法雙方在北京簽署合作文件,中國專家將參與巴黎聖母院修復工作。12月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基金會開始就合作研究進行前期接洽,並初步達成土遺址保護合作研究意向。2023年5月,法國文化遺產代表團訪問西安,中法雙方就秦兵馬俑項目具體合作內容、原則和形式等基本達成共識。2024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派出專家赴法國,參與巴黎聖母院的保護修復工作,期間再度與法方專家討論合作細節,確定了協議的基本內容。5月,在兩國元首的見證下,中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簽訂合作協議,標誌著中法文化遺產領域合作邁上新台階。
按照協議約定,中法雙方將依托秦始皇帝陵、巴黎聖母院等文化遺產,圍繞木質遺存與土遺址保護科學研究,聯合開展巴黎聖母院火燒木材及秦始皇帝陵火燒木材遺跡(木炭)保護修復以及價值認知研究。這也是外國團隊首次參加巴黎聖母院火燒木材樣品研究。同時,針對秦陵秦俑坑土遺址以及法國作為建築元素的土質材料,開展土體保護技術研究。
甲子又重逢,文明展新顏。中法兩個文化遺產大國向彼此張開廣闊雙臂、溫暖擁抱、攜手同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同守護人類文化遺產,持續不斷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8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3/p6zw53xpnpLLROMKHpC3HRDU9k11eaRbB4N.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2024年是中國與法國建交60周年,甲子重逢再出發,中法在傳承深厚友誼的基礎上,持續推動文化遺產多領域多層次交流合作,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闊天空中共同閃耀、交相輝映。
文|北京 樂欣
兩國元首引領搭建文化遺產合作平台
2024年5月5日至7日,應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對法蘭西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訪問期間,中法雙方發表了四份聯合聲明,簽署了18項部門間協議,其中《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關於互辦文物展覽的合作意向書》《中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關於木質遺存與土遺址保護科學研究之合作協議書》兩個協議,涉及兩國文化遺產合作。
長期以來,文化遺產合作是中法兩國元首共同關注的議題,兩國元首在多次會見時均提及和關心,並親自參與和主導了多項合作。
圓明園獸首回歸是當年震驚中外的一件大事,也是中法友誼的見證。2013年4月,經多方斡旋和努力,中法雙方就法國皮諾家族無償歸還中國圓明園銅鼠首和兔首事項達成一致。6月,中法雙方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交接儀式,兩件圓明園獸首順利回歸祖國。這一流失文物成功返還實踐,促使兩國在防止文物走私、促進流失文物返還領域進一步擴大雙邊合作、搭建完善機制平台。
2015年4月,時任中國駐法大使翟雋代表中國政府接收法國政府通過原始捐贈人弗朗索瓦·皮諾先生返還的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吉美博物館”)藏甘肅大堡子山流失金器中4件鷙鳥形金飾片。5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接收了法國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安返還的28件長方形金飾片。至此,吉美博物館原藏甘肅大堡子山流失金器全部回歸中國,32件文物劃撥入甘肅省博物館館藏。
近年來,兩國元首見證簽署關於中法文化遺產領域合作的系列聯合聲明,內容涵蓋政策溝通、瀕危文化遺產保護、水下考古、文物展覽、藏品安全、防止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博物館和世界文化遺產地管理等,對文化財產安全管理、文化財產進出境管理等方面的交流與培訓作出指導,並為開展巴黎聖母院保護修復和秦始皇陵兵馬俑保護研究合作作出框架安排。
2022年,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作為中國政府代表,以視頻方式出席“衝突地區遺產保護國際聯盟”第二屆捐助方會議並致辭。該聯盟由法國、阿聯酋於2016年發起成立,已成為文化遺產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國際組織之一。近年來,中國深度參與聯盟決策與管理,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聯盟核心治理機構董事會和科學委員會中分別有一名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全球首批“文物避難所”之一。這是中國首次從開端起就深度參與的一個全球性專門文化遺產國際組織,推動中國文物保護理念與文化遺產國際治理體系相融合。
為全新規劃後疫情時代中法文化遺產合作,國家文物局立足已有合作基礎和未來設想,向法方提出簽署2023至2025年文化遺產領域合作路線圖,為兩國共同開展巴黎聖母院現場修復、兵馬俑保護修復研究合作、公輸堂和茂陵等項目合作作出具體安排,並再次重申兩國關於繼續預防和打擊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全力支持“衝突地區遺產保護國際聯盟”的意願。2023年4月,在兩國元首見證下,李群與法國文化部長里馬·阿卜杜勒·馬拉克簽署了該文件。
此次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中法雙方簽署的兩份協議,正是落實上述共識與合作機制的具體行動,成為新時代中法文化遺產合作又一重要里程碑,是雙方傳承友誼、著眼長遠,攜手再出發的又一次雙向奔赴。
用文物展示中法文明優秀成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2014年3月,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台上,習近平主席深刻闡述了文明交流互鑒的世界意義。
作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的重要文化合作項目之一,“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於同年10月在法國吉美博物館開幕。習近平主席和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分別為展覽題寫序言,並共同擔任監護人。展覽精選來自中國9個省份27家文博單位的150組、456件文物及3件輔助展品,珍貴精美的中國文物、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讓法國公眾大飽眼福。
展覽期間,中國還派出由考古學家、博物館學專家組成的代表團到法國博物館、高校進行系列漢文化主題的學術演講等活動,進一步加深法國民眾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與了解。此外,國家文物局還向吉美博物館贈送“文物帶你看中國”3D數字觸摸屏,這是中國官方首次以“捐贈人”身份向法國國立博物館進行捐贈,可謂創新之舉。
今年迎來中法建交60周年。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60周年慶祝活動上發表視頻致辭時指出,以2024中法文化旅遊年、巴黎奧運會為契機,擴大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2024中法文化旅遊年期間,中法兩國將合作帶來文化遺產、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沉浸式體驗、手工藝等數百項貫穿全年的精彩文化活動,力圖為兩國民眾帶來豐富的跨文化交流體驗。其中,一場春天的重逢與一場秋天的再聚備受矚目。
時光回溯至300多年前,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以紫禁城和凡爾賽宮為中心,兩國之間人員往來、思想交匯、文化交流廣泛而深入,被認為締造了中法宮廷間交往交流的“黃金時代”。300多年後的春天,“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在北京故宮文華殿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以及其他機構收藏的約200件文物精品匯聚一殿。六百歲的故宮和四百歲的凡爾賽宮是歐亞大陸上兩座聞名遐邇的輝煌宮殿,是中法各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共同見證了兩國數百年的交往歷史。當紫禁城遇見凡爾賽宮,不僅是中法文物跨越時空的相逢,更是兩國文明不遠山海的交融。
另一個重要項目還將於今秋華麗呈現。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法國吉美博物館再度達成合作意向,將舉辦唐代文物主題展覽,同時吉美博物館藏品也將來華展出。該展覽以中國唐代為主題,選取陝西、河南、新疆等10餘個省(區、市)近30家文博機構200餘件(套)展品,展現開放包容、兼收並蓄、多元融合的唐代璀璨文明,為法國觀眾獻上來自大唐盛世的文化與美學盛宴。
攜手合作共同守護人類文化遺產
擁有850多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是法國的一塊文明瑰寶。這座矗立在塞納河畔的哥特式建築被稱為“法國的一部分”,是法國乃至歐洲藝術與文化的象徵。2019年4月,維修中的巴黎聖母院因電路故障突發火災,熊熊烈火之下,巴黎聖母院三分之二的屋頂架構遭焚毀,建造於19世紀的塔尖轟然倒塌,教堂內堆滿焚落的建築殘骸。
與法國巴黎聖母院一樣,中國秦始皇帝陵也曾使用大量的木質材料且存在過火木質遺存。如秦兵馬俑坑的建築有大量棚木、枋木、立柱、地栿等木質構件,出土了戰車、兵器局部構件等木質遺跡,這些木質遺存在歷史上遭到過不同程度的焚燒,這與巴黎聖母院情況類似。因此,中法決定展開一次新的攜手,選擇了木質遺存保護研究這一共性問題。
2019年11月,中法雙方在北京簽署合作文件,中國專家將參與巴黎聖母院修復工作。12月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基金會開始就合作研究進行前期接洽,並初步達成土遺址保護合作研究意向。2023年5月,法國文化遺產代表團訪問西安,中法雙方就秦兵馬俑項目具體合作內容、原則和形式等基本達成共識。2024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派出專家赴法國,參與巴黎聖母院的保護修復工作,期間再度與法方專家討論合作細節,確定了協議的基本內容。5月,在兩國元首的見證下,中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簽訂合作協議,標誌著中法文化遺產領域合作邁上新台階。
按照協議約定,中法雙方將依托秦始皇帝陵、巴黎聖母院等文化遺產,圍繞木質遺存與土遺址保護科學研究,聯合開展巴黎聖母院火燒木材及秦始皇帝陵火燒木材遺跡(木炭)保護修復以及價值認知研究。這也是外國團隊首次參加巴黎聖母院火燒木材樣品研究。同時,針對秦陵秦俑坑土遺址以及法國作為建築元素的土質材料,開展土體保護技術研究。
甲子又重逢,文明展新顏。中法兩個文化遺產大國向彼此張開廣闊雙臂、溫暖擁抱、攜手同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同守護人類文化遺產,持續不斷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8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3/p6zw53xpnpLLROMKHpC3HRDU9k11eaRbB4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