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載於物,族髓附間。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中國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牽動著華夏兒女的心弦。今年1月,西周豐邢叔簋結束四十載異鄉漂泊,重歸祖國懷抱。其後,又有五十餘件文物藝術品相繼從美國、阿根廷回國,在文物返還路的漫漫歸途中續寫下一段又一段吾輩尋跡傳承中華文明根脈的動人篇章。
文|本刊記者 馮琳
中美再度攜手 促38件文物藝術品順利返還
3月1日,國家文物局獲悉美國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辦公室在清查一文物走私販贓物過程中,繳獲疑似中國文物藝術品共計38件,並有意推動返還。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開展核查等相關工作,隨即啟動文物返還程序,與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密切協作,推動文物藝術品交接事宜。
經專家初步鑒定,判斷該批文物大部分為明清時期我國藏傳佛教文物,也有專家認為,個別文物年代應在元代左右。文物絕大部分來自西藏地區,涉及佛塔、佛像、法器、佛教飾物等多種佛教題材,涵蓋銅、泥、象牙、木等材質,並使用了塑、繪、雕刻等多種製作手法,題材廣泛,工藝多樣,內容豐富,製作精美,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該批文物絕大多數保存較為完整,其中的牙雕和木雕作品在國內較少;四件壁畫殘片十分罕見,主體畫面保存也比較完整,從風格來看,應為西藏阿里地區16世紀左右的明代壁畫,疑曾被人盜賣,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
當地時間4月17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正式接收美國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辦公室向我國返還的38件文物藝術品。上述文物在紐約接收後,國家文物局將適時安排文物回運工作。
2009年1月14日,中美兩國首次簽署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以來,中美已合作成功實現15批次504件/套流失美國的文物藝術品回歸中國。其中,國家文物局與美國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辦公室的文物返還合作成果豐碩,2021年和2023年曾先後促成該辦返還兩批共計14件文物藝術品。
本次返還是自2024年1月中美兩國關於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有效期順延後,中美政府職能部門成功開展的第一起文物返還合作。今年又正值中美建交45周年,本次合作亦是積極落實兩國元首共識“舊金山願景”的體現,將極大增進中美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友誼。
文化遺產具有匯聚人心、消弭差異的力量。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中美兩國再次實現文物返還合作,標誌著雙方在文物追索返還行動上相向而行、相互信任。中方將繼續積極履行中美關於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與美方建立健全被盜文物信息通報機制,為保障文物安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兩國的智慧和力量。
與阿根廷達成文物返還新合作
38件文物藝術品在兩個月內即從美國順利完成返還手續,其背後是中美兩國不斷搭建鞏固的文物返還機制支撐與雙方多年返還合作的實踐積澱。而在南美洲大陸,又一個國家與中國攜手,歷時7年實現兩國文物返還全新合作,為更多流失文物回家開闢廣闊歸途。
當地時間6月27日,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館接收阿根廷向我國返還的14件文物藝術品。該批文物藝術品為我國非法出境文物,其中7件青銅甬鐘的時代應為春秋晚期,其餘陶俑3件、俑頭2件、銅蛙1件、銅盔1件,時代在漢代至南北朝之間。
2017年,上述文物由阿根廷聯邦警察文化遺產保護分部在開展國際刑警組織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國際聯合行動“雅典娜行動”中,依據國際博物館協會與我國聯合發布的“中國瀕危文物紅色目錄”截獲。2019年,國家文物局獲悉消息後,協調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館持續開展工作。2023年12月12日,阿根廷法院作出將14件文物藝術品歸還中國使館的最終判決。上述文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接收後,國家文物局將適時安排文物回運等相關工作。
中國與阿根廷皆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締約國。2018年,兩國簽署關於防止文物非法出入境以及促進文物返還的政府間協議。本次返還是中阿簽署協議以來成功開展的首次合作,也是中阿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最新成果,對雙方深化文物返還等文化遺產領域交流合作有重要意義。
中國駐阿根廷大使王衛表示,此次合作不僅彰顯了阿方對中國人民民族情感和文化權益的充分尊重,也體現了中阿兩國保護人類文化遺產、打擊文物走私、切實履行國際公約的堅定決心和密切協作,為兩國進一步加強各領域合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積極擴大文物追索返還“朋友圈”
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有助於重續斷裂的歷史記憶與情感鏈條。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不僅體現在追回多少件文物,還體現在推動建立該領域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近年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進入全方位發展、多層次提高的嶄新階段,文物追索返還的國際合作不斷擴展深化。世界舞台上,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擴大文物追索返還“朋友圈”,加入相關國際公約。
1989年,中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2014年,《關於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通過,這是首次由中國主導制定的文物返還領域的國際性規則,標誌著中國在該領域開始從被動接受國際規則走向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新階段。
2023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第7屆締約國大會和第11屆附屬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首次當選公約締約國大會副主席國,成功連任附屬委員會委員國,並當選本屆附屬委員會會議副主席國。這是中國近年來積極參與締約國大會工作、履行附屬委員會委員國職責、開展打擊文化財產非法販運和促進流失文物返還的國際合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今年6月20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理事會第二次會議配套活動“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國際研討會”在山東青島召開。本次研討會聚焦保護與返還因殖民背景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離開原屬國的文物,交流經驗、凝聚共識,共同探索破解現有國際公約適用範圍之外的歷史上流失文物的返還難題。
研討會發布了成果文件——《關於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以下簡稱《青島建議書》)。《青島建議書》鼓勵加強對話溝通,開展互動合作,就探索解決此類文物的保護與返還問題,提供公正、科學與可持續的方案。這是我國繼2014年主導發布《關於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後,再度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發出中國聲音,為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的保護與返還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李群呼籲,國際社會深刻認識並積極糾正殖民掠奪的不公正性,倡導文物原屬國與持有國以保障文物安全為前提,以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與保護合作為基礎,就返還開展對話,並在信息共享、科學研究、保護修復等方面開展多元長效合作,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已促成近兩千件文物回歸
長期以來,中國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去殖民化和推動道德性返還的努力,先後開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劫掠文物溯源研究、敦煌流失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實現7件圓明園石柱回歸原屬地,推動國際法學界關注歷史上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返還,探索多元爭議解決方案。
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文化、文物、旅遊合作協議,與27個國家簽署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政府間協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家文物局通過國際執法合作、國際民事訴訟、外交談判、協商捐贈等形式,已促成1,900餘件(套)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內地,涉及美國、意大利、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埃及、土耳其以及中國港澳台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3/eCgLvVpVvGP6lwV02ISE3nOkxSG0MDhJ6DF.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載於物,族髓附間。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中國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牽動著華夏兒女的心弦。今年1月,西周豐邢叔簋結束四十載異鄉漂泊,重歸祖國懷抱。其後,又有五十餘件文物藝術品相繼從美國、阿根廷回國,在文物返還路的漫漫歸途中續寫下一段又一段吾輩尋跡傳承中華文明根脈的動人篇章。
文|本刊記者 馮琳
中美再度攜手 促38件文物藝術品順利返還
3月1日,國家文物局獲悉美國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辦公室在清查一文物走私販贓物過程中,繳獲疑似中國文物藝術品共計38件,並有意推動返還。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開展核查等相關工作,隨即啟動文物返還程序,與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密切協作,推動文物藝術品交接事宜。
經專家初步鑒定,判斷該批文物大部分為明清時期我國藏傳佛教文物,也有專家認為,個別文物年代應在元代左右。文物絕大部分來自西藏地區,涉及佛塔、佛像、法器、佛教飾物等多種佛教題材,涵蓋銅、泥、象牙、木等材質,並使用了塑、繪、雕刻等多種製作手法,題材廣泛,工藝多樣,內容豐富,製作精美,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該批文物絕大多數保存較為完整,其中的牙雕和木雕作品在國內較少;四件壁畫殘片十分罕見,主體畫面保存也比較完整,從風格來看,應為西藏阿里地區16世紀左右的明代壁畫,疑曾被人盜賣,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
當地時間4月17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正式接收美國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辦公室向我國返還的38件文物藝術品。上述文物在紐約接收後,國家文物局將適時安排文物回運工作。
2009年1月14日,中美兩國首次簽署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以來,中美已合作成功實現15批次504件/套流失美國的文物藝術品回歸中國。其中,國家文物局與美國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辦公室的文物返還合作成果豐碩,2021年和2023年曾先後促成該辦返還兩批共計14件文物藝術品。
本次返還是自2024年1月中美兩國關於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有效期順延後,中美政府職能部門成功開展的第一起文物返還合作。今年又正值中美建交45周年,本次合作亦是積極落實兩國元首共識“舊金山願景”的體現,將極大增進中美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友誼。
文化遺產具有匯聚人心、消弭差異的力量。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中美兩國再次實現文物返還合作,標誌著雙方在文物追索返還行動上相向而行、相互信任。中方將繼續積極履行中美關於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與美方建立健全被盜文物信息通報機制,為保障文物安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兩國的智慧和力量。
與阿根廷達成文物返還新合作
38件文物藝術品在兩個月內即從美國順利完成返還手續,其背後是中美兩國不斷搭建鞏固的文物返還機制支撐與雙方多年返還合作的實踐積澱。而在南美洲大陸,又一個國家與中國攜手,歷時7年實現兩國文物返還全新合作,為更多流失文物回家開闢廣闊歸途。
當地時間6月27日,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館接收阿根廷向我國返還的14件文物藝術品。該批文物藝術品為我國非法出境文物,其中7件青銅甬鐘的時代應為春秋晚期,其餘陶俑3件、俑頭2件、銅蛙1件、銅盔1件,時代在漢代至南北朝之間。
2017年,上述文物由阿根廷聯邦警察文化遺產保護分部在開展國際刑警組織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國際聯合行動“雅典娜行動”中,依據國際博物館協會與我國聯合發布的“中國瀕危文物紅色目錄”截獲。2019年,國家文物局獲悉消息後,協調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館持續開展工作。2023年12月12日,阿根廷法院作出將14件文物藝術品歸還中國使館的最終判決。上述文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接收後,國家文物局將適時安排文物回運等相關工作。
中國與阿根廷皆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締約國。2018年,兩國簽署關於防止文物非法出入境以及促進文物返還的政府間協議。本次返還是中阿簽署協議以來成功開展的首次合作,也是中阿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最新成果,對雙方深化文物返還等文化遺產領域交流合作有重要意義。
中國駐阿根廷大使王衛表示,此次合作不僅彰顯了阿方對中國人民民族情感和文化權益的充分尊重,也體現了中阿兩國保護人類文化遺產、打擊文物走私、切實履行國際公約的堅定決心和密切協作,為兩國進一步加強各領域合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積極擴大文物追索返還“朋友圈”
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有助於重續斷裂的歷史記憶與情感鏈條。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不僅體現在追回多少件文物,還體現在推動建立該領域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近年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進入全方位發展、多層次提高的嶄新階段,文物追索返還的國際合作不斷擴展深化。世界舞台上,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擴大文物追索返還“朋友圈”,加入相關國際公約。
1989年,中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2014年,《關於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通過,這是首次由中國主導制定的文物返還領域的國際性規則,標誌著中國在該領域開始從被動接受國際規則走向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新階段。
2023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第7屆締約國大會和第11屆附屬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首次當選公約締約國大會副主席國,成功連任附屬委員會委員國,並當選本屆附屬委員會會議副主席國。這是中國近年來積極參與締約國大會工作、履行附屬委員會委員國職責、開展打擊文化財產非法販運和促進流失文物返還的國際合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今年6月20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理事會第二次會議配套活動“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國際研討會”在山東青島召開。本次研討會聚焦保護與返還因殖民背景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離開原屬國的文物,交流經驗、凝聚共識,共同探索破解現有國際公約適用範圍之外的歷史上流失文物的返還難題。
研討會發布了成果文件——《關於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以下簡稱《青島建議書》)。《青島建議書》鼓勵加強對話溝通,開展互動合作,就探索解決此類文物的保護與返還問題,提供公正、科學與可持續的方案。這是我國繼2014年主導發布《關於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後,再度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發出中國聲音,為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的保護與返還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李群呼籲,國際社會深刻認識並積極糾正殖民掠奪的不公正性,倡導文物原屬國與持有國以保障文物安全為前提,以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與保護合作為基礎,就返還開展對話,並在信息共享、科學研究、保護修復等方面開展多元長效合作,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已促成近兩千件文物回歸
長期以來,中國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去殖民化和推動道德性返還的努力,先後開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劫掠文物溯源研究、敦煌流失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實現7件圓明園石柱回歸原屬地,推動國際法學界關注歷史上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返還,探索多元爭議解決方案。
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文化、文物、旅遊合作協議,與27個國家簽署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政府間協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家文物局通過國際執法合作、國際民事訴訟、外交談判、協商捐贈等形式,已促成1,900餘件(套)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內地,涉及美國、意大利、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埃及、土耳其以及中國港澳台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8/3/eCgLvVpVvGP6lwV02ISE3nOkxSG0MDhJ6D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