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雪儀
在當今藝壇備受尊崇的中國現代藝術家吳冠中(1919-2010年),出生在江蘇宜興縣閘口鄉北渠村,卻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他不單曾到港進行展覽、研討會、演講,甚至曾冒雨描繪維港景色,成為藝壇佳話,事實上,他極為讚賞香港文化環境——“可以看到東方,也可以看到西方”的交匯點,與他的藝術創作不謀而合。
吳冠中欣賞香港的文化特質,但不會迷醉於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萬家燈火,而是以一位超然絕俗藝術家所領悟到“人間的誘惑、顧慮統統消退了”、“感到佛的解脫”,更是“走過了三方淨土:灰、白、黑”等的人生哲理,彷彿與香港的大環境成強烈對比,卻又能尋找自己生命的歸宿。
香港藝術館展出“吳冠中——黑·白·灰”,吳氏作品往往以不同黑白灰幾何的平面設計圖形表達畫家的情感世界,例如以矩形的色塊或幾何與線條,創作出白牆、黑瓦、黑門窗,前景無論是營造淡灰色塊線條的流水、倒影,或是線與點構成的樹、動物等,加上他獨有的彩色墨點,且運用充滿墨韻筆力,如音符般的跳動、節奏和韻律感,一種濃濃的江南故鄉情盡現眼前。
《水巷》(左)、《瀑布》(右上)、《憶江南》(右下)吳冠中既可以研習水墨畫墨韻的特質,也可以領略油畫的世界,蘊含西方平面設計圖形,卻又表現出中國傳統美學等豐富意義。吳冠中曾指出“中國傳統繪畫的法寶是線和點渲染”,而“學西方法畫,入手便離不開塊面之運用。”因此,吳氏作品以中西融合表達他的故事。例如《瀑布》水墨畫作品,以幾何的線條及色塊,營造出寬闊而潔白、垂直下跌九寨溝諾日朗的瀑布,而淡墨的乾濕與溫良帶出靜中有動之感;另外《憶江南》水墨畫作品,運用幾條橫線與幾個黑點,近乎抽象的幾何構成,卻表達出往事漸杳,雙燕飛了,感受著纏綿糾葛的情結風貌,此外,《水巷》的油畫,從江南的灰調起步,故鄉浸透着明亮的銀灰,蘊含無窮的詩章。
為了把藝術融入科技,香港藝術館展出吳冠中的作品,也展示《若水》的多媒體、投影、智能機械車,當中以水的智慧包容萬象及融於天地間。以百幅吳冠中畫作透過人工智能的學習與分析,探索大師獨特的藝術風格。
吳冠中曾表示他的作品是要留給國家和人民大眾的,歷年來由他及家人捐贈給香港藝術館的作品有幾百件,令藝術館成為收藏吳氏作品最多的藝術機構,也成為國際上現代中國繪畫收藏及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近日,藝術館更獲他的兒子捐贈一億港元,特設“吳冠中藝術贊助”專項基金。
筆者以導賞員身份帶領觀眾到藝術館欣賞吳冠中作品筆者以導賞員身份帶領觀眾到藝術館欣賞吳冠中作品,焦點展品是黑白對照的典型作品《瀑布》,更是吳冠中在1995年向香港藝術館捐贈的首幅作品,極具意義,也可以了解吳冠中對香港深厚之情,期待大家去欣賞展品,也感受藝術家一生的努力,向這位藝術大師的無私奉獻致以衷心謝意。
(作者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